首頁>心得體會>工作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認識

  當前,在全市以及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而又扎紮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階段的具體化。從傳統農業重鎮如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角度出發,對建設新農村可理解為: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以“服務城鎮,富裕農民”為目標,通過實施“生態家園”建設活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會保障等涉及農村方方面面的有機統一體,是農村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標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發展觀念、好的發展思路和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綜合分析我鎮的現狀,我認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上,我鎮新農村建設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聯動、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財政增強;“三化聯動”指的是農村經濟產業化、環境建設生態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發展、農民基本素質提高、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以鎮村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作支撐,以示範村為帶動,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做強富民產業,壯大新經濟組織,創建好班子,塑造新風貌,為建設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客觀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優勢和難點

  梨林鎮是我市的傳統農業鄉鎮,素有濟源“東大門”之稱,新濟公路橫貫東西,207國道貫穿南北,濟焦、濟洛、濟晉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全鎮地域平坦,總面積67.2平方公里,總人口43150人,轄45個行政村。

  農業發展基礎良好。糧食播種面積69975畝,林果面積達到5600畝,溫室大棚達到310座,糧經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養殖、林果、蔬菜、糧食種植為主導產業,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55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881元。

  工業基礎得到加強。目前,我鎮鄉鎮企業達到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從業人員3500餘人,初步形成紡織、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產業。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30440萬元;地方企業入庫稅金539萬元。

  城鎮設施逐步完善。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佔地87畝的綠色文化廣場、體育中心等文體設施。投資700萬元,完成了“運河橋、鐵路橋、工業路”的兩橋一路和集鎮建設,構築了四縱三橫的集鎮建設基本框架。

  以上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為我鎮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鎮農村經濟社會也面臨著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能夠左右全鎮經濟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三產發展滯后,特別是農村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增收空間越來越小。二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力所限,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凸現農村建設的相對落後;三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夠。四是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這些落後的農村面貌是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中最薄弱的環節。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緊迫現實需要,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二、科學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途徑

  回顧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每當國民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經濟失調的時候,農業都會受到傷害;凡是農業徘徊不前時,必然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加快農村發展正逢其時。

  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既要立足當前緩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長遠解決根本性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建樓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腳點是解放生產力,實現生活幸福、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鎮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模式,探索新的途經,創造新的條件,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一)推進鎮域經濟穩步發展,使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實現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經濟是基礎,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以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來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通過產業在城鄉的互動,進一步打破城鄉界限,縮小城鄉差距,進而不斷提升鎮域經濟實力。一是抓好新產業的培植。產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我鎮將加大項目引進建設力度,通過項目建設這個載體,集聚各類生產要素,調整和優化我鎮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今後,我鎮將着重服務和規劃好“三大工業園區”。服務好全市沿獲軹路,以東江為基點的“東南新工業園”;以榮昌公司、興達公司為起點向東延伸,建設“紡織工業園”;沿207國道和新濟路兩側用於工業園區建設。同時,我鎮要依託優勢產業,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未年五年,我鎮要努力新增4萬錠精梳棉紗生產規模,使紡織業總量達到10萬錠,形成豫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紡織園;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建成一家2萬噸無公害冷鮮肉製品企業;要通過招商引資爭取到10—15個較大規模的項目;產值超億元企業要達到3—5家,以工業化實現全鎮經濟總量的擴張,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強鎮富民。二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規模化經營,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沿新濟路、207國道為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帶,抓好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圍繞奶牛、生豬、蛋雞三大優勢畜禽品種,在全鎮推行標準化養殖區和規模養殖場;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儲藏、保鮮、包裝和運銷業,加快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使群眾生活環境不斷優化。以城帶鄉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文明向農村輻射。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將以抓好范庄、五里溝、大交、薛庄新村為突破口,加大對農村道路、邊溝、衛生環境的整治力度,紮實推進水利、飲水安全、能源、廣播電視、通訊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休閑、體育娛樂設施建設,使小城鎮及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通過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今年,我們計劃投資800萬元,啟動鎮區巷路改造、商貿樓開發、鎮區亮化、自來水鋪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鄉村與城鎮的融合能力,建設農村道路8條20公里;解決群眾吃水難題,完成7個村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使幹部執政能力得到增強。新農村建設關鍵還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廣大基層幹部的力量。我鎮將緊緊圍繞“五個一”工程,以全面爭創小康村(戶)活動為基礎,紮實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充分發揮典型教育的示範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廣泛開展“干群聯心”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爭當先鋒模範;同時,我鎮還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引領農民致富的積極作用,推行“支部加協會”工作模式,實現黨支部職能作用的轉換。“支部加協會”活動,就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實現以黨支部為核心,以農村專業協會為紐帶,以科技大戶為基礎,以生產基地為依託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四)加強文明教育科技培訓,使農民素質日益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要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通過組織實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爭取每年培訓農民達6000人(次)以上,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科技能人。從今年開始,我們將嘗試結合新農村建設在各村開展“能人帶動”工程,把農村思想素質好、致富本領高、社會影響大的農民評選出來作為能人,組織他們與“想富不會富、要富沒門路”的農民結成幫帶對子,發揮能人在農業技術、產業項目、資金信息、市場銷售、外出務工經商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幫助被帶動人從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業中儘快轉移出來,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和諧。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新農村建設需要處理好幾方面的關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進入“十一五”向全黨提出的新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各級幹部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在具體實際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

  一)既要立足當前,又要着眼長遠。“三農”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伴隨着工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突出。建設新農村,縮小城鄉差別,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長期過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牢固樹立“打基礎、謀長遠”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熱走極端,搞短期行為,流於形式。必須把總體規劃與階段性目標結合起來,做到既有中長遠的規劃目標,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側重,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爭取年年有目標,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結硬帳。要堅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民最積極、條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個腳印,見到實效,既讓農民充滿信心,又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通過設施改造和建設,逐步推進電視有線化、網絡寬帶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專管化、環境生態化、農業產業化,不斷改善和提升農民的生產和居住條件。

  二)掌握節奏,以點帶面,穩步推進。通過搞好試點,逐步積累經驗,完善政策,然後全面推廣,常常是解決很多難題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從先辦有條件辦的事、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做起,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允許起點有先有后,過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齊步走”。善於研究把握新農村建設的規律,注意多方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特別是規劃要依山就勢,順其自然,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

  三)強化政府引導職責,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各級黨委政府是建設新農村的領導者、組織者;廣大農民群眾則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力量和主體。一方面黨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給予引導和扶持,重點在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技術、資金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切實為農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困難和問題,抓好新農村建設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更加註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依靠農民,相信農民,教育農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發動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斷改變家鄉面貌,使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擁護和參與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建設新農村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盡量實現政府與農民群眾目標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最佳結合,使新農村建設產生最佳的效果。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創新發展,積極主動、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這次難得機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眾志成城,合力攻堅,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夠建設具有現代氣息、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 標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兩個文明建設 認識方向 軍訓心得 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