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根據縣委的安排,今天下午,我們召開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動員會和培訓會,以會代訓,通過培訓的形式,把從黨中央到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指導思路和發展構想以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大家作一交流和探討。
下面,結合平時工作中對新農村建設的思考,結合縣委對新農村建設的想法,結合前段時間我在中央黨校培訓的一些體會,我講四方面內容: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長期性;二是國外以及全國各地是如何開展新農村建設的;三是我縣怎樣開展新農村建設;四是新農村建設要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長期性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新課題。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現代或傳統知識分子,就推動了鄉村建設和農村復興運動。晏陽初1928年在河北定縣啟動的鄉村改造試驗,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對農民開展“四大教育”,即文藝教育、計生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對舊中國鄉村建設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者梁漱溟,1931年在山東鄒平縣進行的鄉村建設試驗也是以教育為主要內容,對整個縣級行政體系實行教育機關化,以教育代替行政力量。建國初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黨提出並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實驗,全國湧現出了大寨陳永貴、“江南大寨”吳仁寶等一批先進典型。如陳永貴帶領大寨群眾以“愚公移山”的氣概,先治坡、后治窩,取得了顯著成效;華西村上世紀60年代建村之初,就確立了“十五年將華西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1970年代前期就實現了“畝產超噸糧”,全體村民就都搬進了集體建的設施齊全的新瓦房。去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目標,它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戰略工程,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做出的重大決策和重要部署,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大家都知道,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着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村生態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樣,具體到我們澤州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爭先發展為主題,以全面加快和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全力實施好“153”發展戰略,奮力建設全面小康衝刺全國百強。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國內發展歷史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如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國家如拉美國家等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致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明顯倒退。比較典型的國家比如巴西,這個國家的城市一方面是高樓林立,像現代化的都市,一方面有大量的貧民窟,大量的貧民階層存在,反差很大。還有印度,工農城鄉差別也很大。在這些工農城鄉差別很大的國家,就無法實現現代化。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一個時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三農”問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大變化,就是從農村先開始的,發展到現在,我國的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城鄉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反差,城鄉差距、工農差別不僅沒有縮小,而且還在拉大。集中表現為“六大反差”: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存在巨大反差。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一個突出問題。雖然這兩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仍低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城鄉居
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都在繼續擴大。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22∶1,絕對額相差7328元,佔總人口60的農村人口只購買了不到1/3的消費品,30的城市居民卻購買了2/3以上的消費品,大量的消費品流入到了城市。而且這是絕對額的差距,實際上,城市居民帶上福利等的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比例達5:1,也就是說,五個農民的收入才抵得上一個城市居民的收入。有專家稱,目前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總體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巨大反差。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大,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更大。一方面是城市高樓林立,大學校、大醫院到處都是,一方面是農村上學難、看病貴、社會保障水平低等問題相當突出。2004年,佔總人口60的農村人口,只佔有23的全國義務教育經費,僅享有25的公共衛生資源。農村文化事業相對落後,農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
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儘管也有很大發展,但仍顯得明顯滯后。目前還有一些農村通不了路、打不了電話、看不上電視、喝不上乾淨水。2004年,就全國來講,有46的村沒有自來水,4的村不通汽車,7的村不通電話,相當多的村沒有衛生廁所、沒有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
四是城鄉財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近幾年,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增加較多,但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相比,與農村發展的客觀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1990-2004年的15年間,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增長率有10年低於國家財政支出增長率。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至10之間,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00-2003年繼續下降至7左右。
五是城鄉信貸存在巨大反差。長期以來,農村資金大量流入城市,信貸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民和鄉鎮企業貸款難,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2008年底,農業貸款餘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7.8,鄉鎮企業貸款餘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4.4,均遠低於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
六是城鄉投資存在的巨大反差。近些年,城市建設資金增加,城鄉投資差距不斷擴大,農業和農村發展後勁不足。1997-2008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連續9年低於城鎮;農村與城市投資比連年遞減,從1996年0.30∶1下降到2008年0.18∶1;農村投資佔總投資的份額連年遞減,從1996年的23.3下降到2008年15.2。
拿我們澤州來看,也是如此,儘管這幾年我縣農村取得長足進步,走在全省前列,走在中西部省市前列,但城鄉差距還是顯而益見的。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218元,城鎮居民收入為8975元;醫療條件方面,農村每千人有病床1.15張,醫生2人,城鎮每千人有病床3.53張,醫生5人;通訊實施方面,農村每百戶有電話20部,互聯網普及率為10%,城鎮每百戶有電話80部,互聯網普及率為95%。再從全縣從業人員和產業結構來看,2008年全縣從業人員21萬人,其中一產12.6萬人,佔60,二產4.4萬人,佔21,三產4萬人,佔30;2008年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64:30。這也就是說,全縣60%的一產從業人員創造了6%的總產值,40%的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創造了94%的總產值,而且一產從業人員全部分散在鄉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大部分集中在城鎮。再從全縣農村勞動力素質來看,18至60周歲的勞動力達到小學文化程度的11.22萬人,佔27.03;達到初中文化程度的21.28萬人,佔51.27;達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為9.01萬人,佔21.7。這就意味着新農村建設是由以初中生為主體的農民來完成的。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標籤:幹部培訓 講話稿 兩個文明建設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地球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