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對象:農村基層黨員、幹部;
教學目的:深刻了解和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目標要求和基本原則;
教學提示:可適當引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1.5小時。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就是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水平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形成“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從“三農”方面看,也可概括為“三改一化”: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為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把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為讓農民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培育成為能適應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形成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這一時期是城鄉關係、工農關係變化最為深刻的時期。處理得好,城鄉就能夠協調發展,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較快地進入現代化;處理得不好,就會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矛盾突出,進而嚴重阻礙現代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汲取國外發展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着眼於順利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而提出來的。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到“五個統籌”的首位,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平等地共享發展成果,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的。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這幾年來,城市發展很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懸念,但農村發展滯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艱巨。現在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太大,用一些外國專家的話說是“城市像歐美,農村像非洲”,農村的基本環境和經濟收入都與城市相去甚遠。從農村本身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來看,地區發展又極不均衡。到2002年,東部地區農村全面小康的綜合實現程度達到30.8%,中部地區為14.1%,而西部地區只有9.8%,全面小康建設才剛剛起步。可見,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急中之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關係到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富裕,而且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農村蘊藏着巨大的需求潛力,只要農村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民收入能夠持續增長,中國就不愁沒有發展空間。這是一招“活棋”,這步棋走好了,就能拉動內需和消費,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拉動力。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和諧。億萬農民是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群眾基礎,他們的生活富裕和幸福美滿與社會和諧是息息相關的。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農村形成安定、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這就可以惠及億萬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富裕、文明、安康的幸福日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於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有利於工業、城市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使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重大突破。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放在為農民群眾謀利益、促進農民群眾共同富裕上;就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涉及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方方面面,應按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構建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要求系統推進。同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子孫後代利益為代價。
二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推進新農村建設,應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制定規劃應立足當前、把握長遠、統籌安排,廣泛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產業發展區以及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尤其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風民俗、文化歷史、地理特點等,把土地、水系、能源、集中居住區規劃好,並搞好年度建設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銜接。規劃制定以後,應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紮實推進。
三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應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規模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增加農民務工人員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着力發展縣城和重點鎮,為農村轉移富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四要以為農民群眾辦實事為著力點。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當前,就要以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深入研究、着力解決。一是進一步解決交通問題。“要想富先修路,沒有路別想富”。交通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道路建設應以方便農民進出、有利農村發展為出發點。二是搞好環境整治。繼續進行基本農田水利建設,達到無論旱澇都能保證農民的穩定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農田水利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與實際需要還相距甚遠。水庫失修、水渠管網淤塞和河流乾涸等問題都亟待解決,必須大力推進治水、恢復水系工作。加強對垃圾的清理、歸集、處理,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三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改造,逐步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補貼力度,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四是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着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的技能。五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
五要以促進民主公平為基礎。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尊重農民意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完善民主議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為此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如把教育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等。
六要以加大投入為保障。現在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對農業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要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範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要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同時,在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通過農村自身積累加大投入。既要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又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堅持節約、集約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資金的使用效益。
七要以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素質和能力為依託。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有好的帶頭人。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成為勤勞致富的標兵、服務群眾的先鋒、廉潔奉公的表率。應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切實加強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基層領導骨幹,讓他們帶着政策、帶着感情、帶着責任、帶着辦法引領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