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布拉格之戀影評

布拉格之戀影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布拉格之戀影評(一)

  在網上下電影的時候,偶然冒出來個歐洲情色電影,中國文字對於情色和色情顛來倒去的玩弄,象是給裸體罩上了一層紗,愈是讓女人生出好奇之心,男人生出撕扯之意,為了見識下情色是否擺脫色情,下了這部由美女火辣傾情出演的《布拉格之戀》,看了介紹,不禁吃了一驚。

  原來情色電影的原著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帶點小資情調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幾個字用耳熟能詳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但其中的含義我卻始終沒有深究,越是簡單的幾個字越是投射着難懂的哲理。對於這部電影,我同樣不具備評論的能力。

  在我印象中,這本書應是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一直沒有去觸碰。哲學理論的高高在上,讓我總對成就這些理論的簡單字眼心生膜拜,那個軟軟的梯子什麼時候才能輕鬆地放下來,讓我們唾手可得呢?還好有了電影,可以繪聲繪色地把無法理解的道理的外衣全部脫下,暴露出最原始的本色,其中的深意任憑從各個角度去理解了。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就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生活,我們選擇什麼呢,是沉重,還是輕鬆。並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另一半是消極的。那一方是沉重,還是輕鬆呢?

  巴門德尼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電影中,生命中的輕重用愛情的方式詮釋。在風流成性的湯馬斯眼中,追逐別的女人,和別的女人做愛如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正常,和心屬於誰一點沒關係,感情的承托和責任在他的觀念里是輕鬆的,玩世不恭的。妻子特麗莎和我們大多數女人一樣,永遠也無法理解男人的身心分離——他們對你說愛你,但是又告訴你身體不能忠於你,這樣的生活讓她不堪忍受,幾近崩潰,只能選擇離開,湯馬斯的輕鬆恰恰成就了特麗莎的沉重。

  換了中國的說法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還是“取次花叢懶回顧”?

  輕和重,我們能做到自己選擇嗎?

  布拉格之戀影評(二)

  在這部彩色影片《布拉格之戀》拍攝之前,整個國際電影界都在為米蘭昆德拉的此小說能否成功編製成為一部有效視聽作品論爭不休。1988年菲利普考夫曼終於一試牛刀,一口氣拍攝成了這一部由米蘭昆德拉原創《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電影。文字二十餘萬字改創成了一部171分鐘的藝術電影,可以算是長片了。觀眾應當能夠看得出來,拍攝后的《布拉格之戀》可能是八九十年代歐洲社會最好看的言情影片之一。至少不能單純的以為,這部歐洲意義上的《布拉格之戀》屬於絕對迎合了美式好萊塢的東西。因為我們己經從電影的畫面當中看到了,《布拉格之戀》的言情貫穿始終,沒有無聊的玩笑和低級噱頭,三四位男女主人公關係疏離,故事結構彷彿有一些模糊。一些噯味。人物之間相互擁有跳跳的惻隱。多情之心不時牽動着波動的幽悠配樂。說影片《布拉格之戀》好看的理由之一,是影片當中的兩位重要的歐籍演員至關可以。其中一位是朱麗葉比諾什。另外一位是丹尼爾戴劉易斯。

  愛爾蘭知名作家約翰班維爾在《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記憶》當中寫過:“燈光穿過冬夜濃霧,閃着若隱若現微光……”。可是在電影裡面,卻不有這樣的畫面。

  影片《布拉格之戀》幾乎成為室內劇。實在的講,有了上述那二位國際級別的影壇巨星比較本色一派的演技。不怕室內劇做不好。特別是男星劉易斯更加特例,他那屬於即興上乘的誇張表演,常人學不來的。無論方法派,無論學院式里,根本沒有他這一出。丹尼爾戴劉易斯不算是多產影業者。但是他主演過的片子每部雅人,比如《我的左腳》《最後一個莫希幹人》《因父之名》《紐約黑幫》《純真年代》等等,均可納入世界電影優行之榜。更更要緊的是,丹尼爾戴劉易斯的藝創不平庸,人人鮮活。不象太多演員的表達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影片《布拉格之戀》一啟畫面,就出手講究不凡。正如其原創之名那麼不同凡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關於這個所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實在有着不少的解釋,既然這裡我們說的是電影,那就仍然以電影的視聽語言來論分曉。影片《布拉格之戀》一開畫頁,片名動畫似的展顯之後,視聽畫面只接連出了三條字幕。第一條在心裡上是彆扭一點的,因為那是在全息黑幕上面,打出了一行底襯字跡:1968年在布拉格住着一個年輕醫生名叫托馬斯。

  國際銀幕上面有許許多多的影評認為,上述的這一條字跡之後的電影畫面,應當是絕夠的足有意思的電影畫面。電影畫面在這時候,專門傳達了這個名叫托馬斯的東歐大夫正在崗位上調着溫情。調情中間隔着一道半透明的布簾,我們觀眾隨時可以看見布簾那一端的男女嘻戲。而同時又能看見,白色布簾這一端的白衣同僚張頭探腦,視而想見又不能,只好如熱鍋上的螞蟻那般爍詞燥動,咬牙切齒的不行不行。能不能以為,托馬斯的這些同事們患的,是一種心理上的亞健康狀態?中國有一句土話這樣子講道:吃不着葡萄說葡萄酸。挪用了這一句話說托馬斯的同事,彷彿還有一點合拍。影片裡面那位東歐捷克的托馬斯大夫扮飾者,特別選取了歐洲大陸上最富才情的性格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這當然是一種象徵的選擇。正象007的扮演者永遠不會啟用美國本土人一樣。007扮演者的高度,發質,口音,乃至眼球色等等都需要精益求精。僅這一點上面,就不同於我們現在有的國產片男主角,只要赤身裸體免襠褲,只要蓬頭垢面野合高糧地就成了。比較懷念中國銀幕上五六十年代的敬業與正氣。比如那一部傳世的黑白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乾淨和美情。記得視知覺學科早就告訴了我們,電影還是一種審美的藝術。

  影片《布拉格之戀》里的托馬斯醫生職業是艱辛的。正在他有點不大講究規範守則之期,緊接着電影銀幕上出現了第二條字跡:“但是最理解托馬斯的女人是薩賓娜……”。然後接下來,這些字幕一個跳切,直接進入另一組畫面,是托馬斯醫生和他的女友薩賓娜同床共枕的情節。接在這些共愛的視聽畫頁之後,第三條字幕跟着到來:“托馬斯被派往往一個溫泉療養地做一個手術。”上面這三組字幕及其配合畫面,有機並且渾然地形成了這一部電影開章以來的獨有視聽。這樣一種跳立於電影畫頁之外敘述方法,在上一個世紀末葉的西方藝術影片中,也屬於是比較別緻的。更加別緻的還有,這個恍然物外的敘事者,除了講完這三段話之後,就消聲匿跡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一位敘事者的身影。拍攝這部《布拉格之戀》之際,小說原作者米蘭昆德拉正值身為布拉格國立電影學院教授,想必這樣的電影創作安排,一如米蘭昆德拉特出的文字寫作,一定是情有獨衷的。通過瀏覽六七十年代東歐電影的基本範式,我們大約知道了,原來《布拉格之戀》的創作起點大致是這樣的:六十年代捷克紀錄電影和捷克新浪潮電影的模式,影響和制約到了藝術影片的發展。其間也包括藝術電影的原創音樂等等專業化格式。

  這一部《布拉格之戀》的電影音樂一開曲,就運用了二十世紀捷克民族樂派著名的音樂人利奧什雅那切克的《童話第三樂章》。歡悅的小提琴曲伴送着托馬斯醫生從城裡至鄉間,八方縱情的個人生活,突示着一位專職人士在特定情局下面的生命之輕。我們觀眾知道,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摸式,一但進入故事情節,便不會多有另類的肢節異變。然而這一部《布拉格之戀》,屬於典型的歐洲化的影視作品不同於美國,《布拉格之戀》的電影敘事開頭之餘,便不再沿續巳有的敘述技巧,而是另起戶頭,從打鑼鼓。這種有些間離敘事的作法,或者可以說採用不同視點講故事的敘述,一般是不太好揮發的。除非才氣過盛的大手筆。記得好萊塢只有一位導演膽敢試法,這位名導他是伍迪艾倫。至於歐洲的此類樣式的電影編導俯瞰皆是,比如羅曼波蘭斯基,比如法斯賓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羅西里尼等等數不勝數。然而問題在於,為什麼非要打破即定的電影的程式化規範,進行多重角度的敘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戀》開端的優點在於,一個開局一但預熱了全片發展的走勢,然後一瀉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是不是這個樣子呢?恐怕一部電影走向終局的成敗,這便是電影故事本身好看與否的要求所在了。說得更加妥協一點,那就是電影創作人依朝着電影情節本身所規定的脈絡,固執地走了下去。這裡的每一楨畫面是否倒底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也有一個輕與重上的審視問題呢?我們當然可以從這樣一部長達約三個小時的電影故事深層獲取更多枝節上的眉目。由此看來,我們也並不好按照一般的電影常思路規來看待這一部影片《布拉格之戀》,因為它的電影主題,恐怕也是應當擁有多重意境的。倘若單用一個所謂平常的獵艷之類的潤詞,怕是根本涵蓋不了托馬斯醫生在他個人生活裡面的那些生生死死以及悲歡離合。同時也無法承受得了托馬斯大夫年輕多情的短促春華中的彷徨與無奈。其實認真觀看了《布拉格之戀》之後,我們也一定能夠驀地發現,那位盛情廣大的托馬斯大夫在他自己的生命終結之前,一定還是審慎地選擇了個人的愛與情的。從而也該在一番選擇當中,隨手拋扔掉了那個所謂的性自由?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布拉格之戀影評 標籤:山楂樹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