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陷非洲》觀后感
電影根據斯蒂芬妮·茲威格的暢銷自傳體小說改編,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當希特勒開始法西斯專政的時候,德國的猶太人,沃爾特一家——沃爾特、妻子潔塔和女兒,來到非洲肯尼亞。瑣碎的生活,艱難的生存,靈魂在蒼白了之後,有了它新的顏色。
這是一塊包容的土地。那些被遺棄的人們,在這裡重生。
二戰時期的非洲,離戰爭有多遠?
戰爭的影子很長,非洲的太陽似乎也被戰火熏染,炙烤之下,憂思、糾結、苦痛、掙扎——這是逃離戰爭的人們逃離不出的情感。
非洲當地的人民,除了接納和包容,從他們身上,還能看到蠻荒對文明的景仰與依賴。
人,一定要經歷一次喪失殆盡吧——變成灰燼,再從當中撿拾不滅的火焰,再次燃燒,才能堅定而恆久。
潔塔屬於難民。在非洲,她卻從未落魄。一開始,她甚至是高傲的——她告訴當地的廚師歐瓦,不要隨意動那些她從德國帶來的玻璃、瓷器。有一陣子她的貌似落魄,只是她自己的灰心喪氣——從塵土、農活當中,她看不到希望;曾是律師的丈夫似乎安於土裡刨食,這令她生氣……當德國與英國開戰的時候,在非洲的英國人又抓走了他們——至此,猶太人有了多重的難民身份。為了營救丈夫,她委身於英國軍官……後來,藉助朋友的幫助,她自己也能打理土地了。她與丈夫的朋友曖昧不清,她不再依賴任何人……這個女人開始走向自立,她跨越重重坎坷。成熟,就是突破。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女人與男人之間,與土地之間,爭吵、抱怨、不忠、愛與哀愁、獨立、分合、不離不棄……
德國傳來消息,潔塔與丈夫的親人被趕往波蘭,被納粹屠殺,這該是法西斯最後的瘋狂了。兩個人經歷了長長的、一同煎熬的歲月,這最後的打擊,該如何迎接?電影里,與承載死亡消息的信重疊的影像,是兩個人赤裸而糾纏的身體。性愛,在激情四溢之外,也還有着深沉的痛的表達。不同時間、不同背景下的相互佔有,相互贈予,令你去理解這一對男女多年以來關係的全部意義。
天地空茫,人種滅絕,而生命必須繁衍、生生不息,死,也在催生着莊嚴的生——他們的身下,正是貧脊而又富庶的非洲的土地……
電影以細碎的點點滴滴,表現人在歷史背景下,與土地、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重建——一種滲入血液的紐帶的連結。土地對人的生養是細微的,寬容的,她要你自己去感受。你可以厭倦、嫌恨,到頭來,你是含着淚都要愛她的,如同你貧病交加的母親,胸懷當中博大的愛,超越了一切。貧脊之下,自有寶藏。拋開一切的全情融入,獨立於世界的新的存在,這片土地,已經與他們的靈魂共生。
這片土地土生土長的居民,是一切的至真、至善、至美,單純到透明。你甚至懷疑,他們沒有除了善良之外的情感——潔塔的女兒5歲時可以撲進廚師歐瓦的懷裡,被他高高舉起,長成十幾歲美少女時依然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她甚至擠進歐瓦窄窄的床,在他的懷裡睡到天亮……也許,電影還可以從他們身上挖掘得更深。
沃爾特一家最終是離開了。
電影結尾,潔塔從火車的車窗里俯身,向車下賣香蕉的非洲老人說,她窮得沒有一分錢。老人掰下一支香蕉送給她。潔塔去接香蕉,卻同時抓住老人黑瘦的手,久久不放……
電影《情陷非洲》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