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觀后感
如果問,對近一兩年哪部電影印象最深?我的答案既不是中國掰着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的着名電影導演的作品,也不是好萊塢鴻篇巨製的史詩類電影。相反,一部根據網絡小說改編,打着哲理靈修片旗號,影評褒貶不一的電影——《等風來》,就是在那麼一個冬夜溫暖了被各種情緒困擾、被加班折磨的極度疲憊的我。所以說,看一部電影,如果僅僅談感受,那這感受跟自己最近的心情、境遇、期望有着密切的關係。這種觀感是臨時的,主觀的。
為了儘可能的避免太多主觀的判斷出現,在觀看《歸來》的前、中、后,給自己設定了四個步驟。一是看電影前,先從一篇微信里了解原着故事發生的背景,二是看電影,三是繼續梳理故事情節,四是看嚴歌苓的原着《陸犯焉識》。在完成了以上四個步驟后,好了,可以開始談談對電影的感受。
電影的故事只節選了嚴歌苓原着的最後十分之一,讓故事從文革中的老右派陸焉識逃回家看妻子開始,然後主要講述文革后,陸焉識和妻子馮婉喻的“精神療傷”。
從開場不久逃獄成功后在家門口的敲門戲開始,影片就陷入煽情復煽情的狂熱中。逃獄成功的陸焉識在家門外低沉小心的敲門,敲門聲漸大,包含着試探與不放棄,馮婉喻在屋內用含在眼眶的淚水、反覆的踱步表達內心的糾結。還有那場小高潮,為了喚起馮婉喻對他們過往生活的記憶,陸焉識在家裡彈琴裝扮成剛從農場歸來的丈夫。買菜回家的馮婉喻聽着琴聲,眼淚奪眶而出,而背對着她的陸焉識早已是淚流滿面,陸焉識轉身,四目相對,感情之堤頓時潰決,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如果說彈琴相認的橋段是激烈的煽情,那溫柔的煽情就體現在每月五號的接人。馮婉喻已經認不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丈夫,執拗的堅持按照信中約定的五號到車站接陸焉識,每月如此。而陸焉識,從一開始的試圖改變妻子的認知,到尾隨保護,再到默默的陪伴。失憶的當事人守着記憶,沒有失憶的人們卻像忘了歷史一樣。
豆瓣的影評有說“陪伴是最好的愛”,也有說“歲月靜好,一去不返;歸去來兮,唯有不復蹉跎,愛存留,唯詠嘆。”以上我都贊同。可還想說,很奇怪,在面對張導一撥又一撥的煽情,我竟然沒有繳械投降,可以冷靜的面對一個又一個男女主人公淚流滿面的畫面。演員們都很贊,陳道明就是陸焉識,出場的裝扮雖邋遢,但骨子裡有着知識分子的清俊從容。鞏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着中的婉喻。張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着里的丹鈺,甚至名字和年齡設定都不一樣了。
在讀完原着《陸犯焉識》后,我終於找到了自己冷靜的答案。原着用十分之九的筆墨在描寫那個曾經不羈、狂妄的陸焉識,以及在他牢獄生活開始沒多久才終於回味、解讀、破譯了妻子讓他心動的眼神,還有在改造農場里那些如何被當年的政治環境扭曲的人性。陸焉識對妻子的愛是在西北農場里刺骨如刀子一般的寒風中雕刻出來的,對孩子和家庭的眷顧是可以用一塊白金歐米茄表賄賂指導員外加一場人狼大戰也要看一眼有女兒畫面的科教片,哪怕只有五分鐘。這些的鋪墊和情感的轉變,電影里,都沒有!《歸來》更像是張導巧妙的套着陸焉識講了一個他的故事,抽空歷史,撐起愛的大旗,扔掉衝突的大包袱,又緊密擁抱煽情術。我只能說,看小說能淚流滿面,但電影不能。
《歸來》觀后感筆記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