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一)
"人心齊,泰山移".古人留下了很多這樣的訓誡,意在教導我們要團結起來,共同發展,振興華夏,弘揚國威。漢武帝時有"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的霸氣,然今日為何出現"甲午戰,炎黃亂"的慘劇?我泱泱大國,竟被彈丸小國屢屢所侵?
觀看了《甲午 甲午》后,我明白了很多……
從我國自己來說,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以李鴻章為首的大儒們堅守自己所謂"仁禮"的思想防線,認為只要自己不主動出擊,日軍便不會侵犯。以為道義能勝過武力?以為正義能阻擋鐵船?以為坐在宮中侃侃"之乎者也"禦敵於國土之外?幼稚!
第二、制度落後,體系粗糙。面對日軍強勢來襲,清廷仍不肯改變自己充滿腐爛氣息的制度。基層的信息不能及時上傳,上級的命令不能及時下達,這是垂直詬病。海陸兩軍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竟使所謂的"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絕歌於威海衛港!多少忠肝義膽的海軍將士在自己人的炮火中或自盡,或投海,就這樣被腐朽的制度活活害死!
第三、官吏貪污腐敗。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大清官僚中,奢華成風,揮霍成俗。在戍邊將士彈盡糧絕,衣不蔽體的時候,這些皇親國戚們在宮中歌舞昇平,品着山珍海味,談笑風生……你們吃的是將士們的心血,喝的是老百姓的骨髓!慈禧你可知道,你祝自己生日快樂的時候,日軍已經大張旗鼓地登上了山東的港灣,向旅順伸出了索命的魔掌?悲哉!
第四、任親唯故。平壤一戰,擁有數萬精兵的清軍竟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究其原因主要是統治層為爭權奪勢,搶奪主帥人選,在拖了半個月後竟選出一個膽小鬼。前線稍稍失利,主帥居然棄城逃跑,真為天下人恥笑!
第五、沉醉鴉片。鴉片戰爭后,統治者與普通民眾非但沒有覺醒,反而若無其事地躺在炕上吸食鴉片,國人身體素質一落千丈,大量白銀流出國外。
第六、統治階級的軟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真的無心再作評論,面對扶不起的阿斗,縱使大清將士全部血洗疆場又能怎樣?在日軍糧草告急,無力再戰的轉折性時刻,清政府非但沒有趁勢反撲,反而委曲求全,貪生怕死,割地賠款,但求一和!兔子急了都會咬人,這些高官平時欺壓百姓慣了,在真正的強敵面前立刻暴露了軟弱的本性。泱泱華夏要你們來統治何用?
反觀日本,在美軍入侵后便奮發圖強,積極學習和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大興教育——真正做到了"鄉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從天皇到平民,國人素質得到大幅提高,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全都在為國家之富強節衣縮食,積極籌備,互相鼓勵,大興軍工。面對這樣的一個對手,清廷怎能不敗?
國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兩百年前的歷史是否還會重演,不單單靠你、靠我所能決定,靠的是從上到下能否相互信任,能否團結一心!逝者安息,生者長存,願深埋海底的數萬忠魂能看到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名族的振興!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二)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甲午風雲",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1894年8月,因為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所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本來中日想和好,可鄧世昌知道這樣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所以衝進房子進行了一番講述,講完,鄧世昌就把外國人氣走了。9月16日中午,鄧世昌正準備在船上吃飯,突然,西南海一片煙霧,鄧世昌一看,原來是外國人,再一看,原來是日本鬼子掛着外國旗,鄧世昌一看,立即命令船員準備戰鬥。他們的目標是"吉野"號,"致遠"號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號狂奔而來,到了最後,"吉野"號一看情況不妙,立即發了一顆魚雷,而"致遠"號被擊中了,鄧世昌壯烈犧牲。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到了最後,還是輸了。
因為鄧世昌非常愛國,與敵人較量,毫不畏懼,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還有船員們頑強戰鬥的精神,所以深深地感動了全部的人,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捨身報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三)
看完《甲午!甲午!》這部紀錄片后,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話、一段段不堪的往事,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了甲午大海戰,再一次回首了那段不堪的歷史,讓我們再次感受那個時代的恥辱,給我們敲響了"勿忘國恥"的警鐘,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的事實。
一、昔日的大清朝
當年在李鴻章急力上書,推薦政府建立船政學堂,學堂成立后,由洋人授課講學,鄧世昌等一批學生,帶着強國之夢,進入學堂。之後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同樣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帶着同樣的強國志。但是,當時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可慈禧才是正真的統治者,而當時的日本卻加速進行"明治維新".這些表現的是中日兩國統治者所表現出來的不同,也是由此看出,當時中國統治者是多麼的腐朽。最終,在日本的堅船利炮之下,外向厲害的大清艦隊,不堪一擊,更是沒有鬥志的逃跑。
二、大戰的失敗
花費大量資金建立的艦隊,為什麼在小小日本的攻擊下,敗得如此之慘為什麼日本敢於來挑戰第一,當時大量的軍用費用,被挪用來建造頤和園,官場貪污腐敗,致使建立起來的艦隊,一日不如一日,最終連打仗用的經費都沒有,打仗的彈藥都拿不出來;第二,戰前準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沒有預見性,直到戰爭開始了,才開始想到要準備彈藥,而作戰用的戰船,卻還在為慈禧太后運送新鮮的水果;第三,軍隊紀律的鬆散,日本見到我們艦隊上晾曬着衣物,由此斷定軍隊鬆散,更堅定了他們作戰的信念和打贏的信心;第四,避戰求和的心態,戰事並不是沒有轉機,只是統治者放棄了,他們不敢戰,只為守護他們那一點的安逸。
三、感受和教訓
一是落後就要挨打。當時的大清朝處在一個封閉狀態,自以為自己的強大,不顧世界的發展,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想過安逸的生活,沒有一個前進的思想,只能落得"挨打"的後果。
二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加強作風整改,確保軍隊作風正派,官兵思想積極向上,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軍隊要有軍隊的樣子,軍隊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是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只有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才是那個強敵都不敢輕視的中國。
四是毛主席說過,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學習戰爭,有必要通過一場可控的戰爭來推動軍隊乃至更高層次的改革。
近期,釣魚島爭端右起,但是我們已經不是100多年前的腐朽沒落的中國,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捍衛我們領土的主權。我們一直堅持剛柔並濟的外交政策充分體現了一個大國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並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一樣會用生命來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四)
《甲午,甲午》主要描述日本通過一系列的預謀,侵略朝鮮,挑起事端,一步一步緊逼中國,發動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進而圖謀瓜分中國。尤其是在黃海大決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最後迫使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我們不得不深思,為何所謂的堂堂大國會如此落敗。先來看看當時整個國家的情形:從力量對比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已趨近現代化。而中國由於長期閉關鎖國,經濟實力落後,還停留在農業社會,這是原因之一。另者,清政府統治集團的腐敗,渙散也是促成因素。一方面對日本發動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甚至輕視日本,另一方面慈禧集團腐敗貪污,先是修三海花費白銀600萬兩,挪用海軍經費437萬,繼而修建頤和園,耗資1000萬兩,挪用海軍軍費750萬兩。軍費嚴重不足,又何談戰鬥力,這也是導致了後來致遠號被擊沉的直接原因。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日本多邊侵犯時,清政府不是集中軍力奮勇抗敵,而是軟弱地避戰求和。當然結果只有一個:慘敗!
面對這樣屈辱的慘敗,或許我們該做的不僅僅是將其銘記於心,我們該從中看到點什麼,學到點什麼。正是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
今日之中國已遠非昔日飽受屈辱的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偉大的復興之路看似一帆風順,實則暗流涌動。
我們需明析,中國當前國內外形勢並不容樂觀。 在外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領土紛爭不斷,南海爭端,釣魚島事件一直活躍在新聞銀屏,美日的聯合封鎖讓我們倍感吃力,我們不能過於樂觀的評定這些,居安思危,認清形勢,妥善處理好國際關係,而不是盲目地宣揚開戰論,畢竟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是落後於世界水平,我們要做到的是大力追趕,而不是宣洩一時之憤,爭口舌之利。清政府就是沒能認清世界形勢,盲目自大而落後挨打,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
甲午戰爭告訴我們,政治上的腐敗必定會動搖國家根基建設。現在我們國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某些部門的權力濫用和官員的貪污受賄行為等。樹立淳正黨風勢在必行,我黨必須徹底根治這種歪風,而目前國家也正在採取強有力措施嚴查嚴懲腐敗,做到"老虎蒼蠅一起打".黨風淳正,國家才能更高效的運轉,社會才能更好更快持續發展。
作為一名國防生,我將時刻牢記歷史慘痛教訓,將國家的發展視為我前進的方向,努力學習,提升軍政素質,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而努力奮鬥!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五)
1894年,喪權辱國的甲午戰爭,是我們民族永久的恥辱。回望過去,每個血性的中華兒女,總是對此刻骨銘心,激憤難忘。這歷史的,沉重的烙印,深深的印刻在我們的心底,無時無刻不在刺痛着我們的身心,無時無刻不在震撼我們的心靈。屈辱必須牢記,但是,歷史絕不能重演,這是今天的我們,永恆的責任。
那一刻的一切,已經凝結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管里。不需要再去‘如果’當年的一言一行,一悲一壯。歷史已經是鐵的事實,已經沒有那些‘如果’,沒有那些‘假設’了。今天真正有意義的‘如果,假設’,是不要給我們的子孫,留下任何的‘如果,假設’,讓他們再去製造沉痛的銘記。這是我們今天,義不容辭的使命。
有着眾多的堅船利炮,也不乏忠貞義勇之士。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也算是國富民強。一人一事,一疏一失,不是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無足輕重。關羽失荊州怎樣?馬謖滿盤輸如何?蜀國,還是一個蜀國。拘泥於細枝末節,永遠走不出,魯迅所描述的自哀自嘆的痛苦羈絆。只會是自揭傷疤,增添自己的痛苦。回望歷史,洗心革面,全面的,宏觀的審視,尋找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真正的癥結所在,在於社會的割裂。略舉兩方事實,第一個,天文數字的賠款,相當於幾年的國庫收入。這樣的條款,也敢簽,也敢賠?心底里,有沒有絲毫的,對國民的體恤愛憐?完全是一幫只顧自己的皇權,只顧自己的烏紗,只顧自己的安樂的民族敗類的所作所為。他們的利益,小團體的利益,高於一切,不可絲毫損害。天下蒼生,水深火熱,黎民塗炭,絲毫不在考慮範圍。只顧民脂民膏,百姓疾苦置若罔聞。有統計,清朝200年救助百姓,賑災的總額,也就是這個數。想來不是可悲可嘆。為了百姓社稷,也多少應該有點血性吧。
第二方面,各顧各的,相互漠視,沒有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戰爭中,步兵不支援水軍,見死不救;戰爭已經幾年後了,內陸地區的人們,還不知道打過仗。說什麼好呢,能說是沒有手機嗎?我們稱呼敵人,還‘一衣帶水’呢?最起碼也應該唇亡齒寒,同仇敵愾吧?可惜,沒有。放眼望去,真真是太后忙太后的;皇帝忙皇帝的;鰲拜忙鰲拜的;陳家洛忙陳家洛的;太監忙太監的;老鴇子忙老鴇子的;韋小寶忙韋小寶的。當然,還有個李鴻章在忙着,位高權重,就是沒修鍊過‘顏體’。各色人等,各階層人等勢如水火,不共戴天。黎民百姓,苛捐雜稅,民脂民膏,自顧不暇,悲催着老死不相往來。嗚呼哀哉。
社會,不過是‘君君臣臣’的結構與過程。君欺臣,臣欺君,社會必然的對立,割裂,視同陌路,勢同水火。君臣各守本分,敬天節用以愛民,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才是先賢‘君君臣臣’的真正本意。時過境遷,‘國國家家’更適合當下,習總也是上過山,下過鄉,扛過鋤頭,修理過地球。如同你我,吃的包子,嘗的土豆。人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人勿忘憂國,人人各守本分,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上下一心,其利斷金,中華一心,民族復興,指日可待。
國家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民族不復興,就無顏擔當龍的傳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復興之路是一條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道路。個人的奮鬥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鬥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面對歷史的深刻教訓,昨天的傷痛,今天的激憤,給我們以警示和激勵。今天的我們銘記歷史,反省自身,是否應該為明天認真的準備。走出過去的陰影,振奮今天的意志,開創我們世世代代,美好的明天。去把握未來,實現夢想,擁有未來。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