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紀錄片觀后感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為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麼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為了改變命運。說明白點,我們為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麼,高考這麼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視頻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後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視頻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為什麼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着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後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麼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後,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麼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才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說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說,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麼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麼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鍾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鍾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盡量的不上網吧,不上網,盡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盡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說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為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樣的餘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說,說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高考最後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敘,沒有什麼驚人的跳轉。因為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闢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裡,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高三》紀錄片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