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死亡實驗觀后感

死亡實驗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上校這個角色,其實可有可無,或許他的出場是為了給男主角一個有力的幫手,他一出場,就表現出一個職業軍人應有的性格素質和高度的冷靜,以及服從紀律性,沒有人能像上校那樣坦然的脫光衣服,接受體罰,對一群愚蠢的統治者,管理者表示絕對的服從,也只有上校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場遊戲,作為職業軍人,他只是把這樣的試驗當作一堂面對險境的訓練課,並且從一開始就非常的認真,所以他吃的苦頭是最少的,他是囚徒扮演者中最低調,最理性的一個,如果不是電影刻意給他鏡頭,這樣的角色很容易失去存在感,被人們忽略,忘記,我想導演給予了上校這麼多劇情,是有用意的,他是職場中的精英,社會中的成熟者,不再為種種謀殺人權的不公行為表態,做出過激舉動,一卻都是為了生存,堅定的意志和冷靜的判斷使他拒絕了男主角數次叛逆的行為邀請,可在同伴被虐待至死的關頭,他打破了沉默,失去了冷靜,終於選擇了防抗,並且首先動手反抗,是生存的本能發出了預警,還是良知戰勝了理性,不得而知,可最後上校想掐死伯瑞斯的時候憤怒喊着"你殺死了舒特,你這死豬"的時候,他的感情色彩明顯壓倒了職業理性,這不再是一場試驗,一場遊戲,一次訓練,而是戰爭,而是仇恨,而是人性……

  影片中最感人的角色應該是舒特,他有一個報刊亭,是一個小個體戶,有一顆浪漫童心和幸福的夢想,他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人,也像一個大孩子,頑皮而樂觀,為了買一輛二手的法拉利跑車停在他的報亭旁邊,他參加了這個可以獲得4000馬克的科學試驗,他膽小卻善良,他的生活其實也是一團糟,也許和伯瑞斯類似,可是和伯瑞斯不同的是,他非常的樂觀,心理非常的健康,當獄卒吩咐每個人寫信的時候,舒特有些悲傷的說,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可以寫。男主角告訴舒特可以把自己當朋友,寫給自己,舒特快樂的接受了,並且對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朋友推心置腹,什麼都說,互相鼓勵,安慰,變得堅強。最後更是為了朋友出頭被虐待至死,當膽小的舒特做出反抗獄卒的舉動時,他的生命里不再只有孩子般夢想,還有了堅強的信念,其實舒特隱隱告訴我們,他參加這樣一個試驗所要表達的並不是夢想,而是面對生活,面對孤獨的樂觀,如果舒特活下來,他會因為這樣一場經歷擁有很好的朋友,可是導演卻殘酷的讓他死了,用他的死,來讓所有人爆發,來讓所有人覺悟,這不僅僅是一場遊戲,影片中舒特與男主角的對話更是感人,兩個男人大孩子般的友情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至少我是落淚了。

  生活的不幸者可以成為伯瑞斯,也可以成為舒特,要看你所在的位置,處於權力者地位則放大了心理的陰暗,處於弱勢者地位則放大了內心的純真,無辜和善良。

  觀點D: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電影

  看完了影片,我最想說一句話,我看了,我絕不後悔。

  在商業爛片成災的今天,我們每天在浮華浮躁的生活可以選擇的精神食量都是被動甚至強制接受的,裡面又將有多少毒奶粉,沒有價值的東西,或許只是為了放鬆一下自己疲勞的神經,沒有感覺的嬉笑怒罵,許多國產大片不是演員不夠實力,不夠花瓶,不是資金不夠雄厚,不是畫面不夠視覺衝擊,而是沒有電影的靈魂,沒有多少有藝術價值的電影,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有這樣一部老電影,值得我們去看,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收穫。

  死亡實驗觀后感(二)

  剛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實驗》的電影,雖然結局有些倉促,但是回頭想想整個過程,不由得打起寒戰:人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電影講述的是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類心理,公開召集幾十名志願者參加實驗。實驗場所是一所監獄,監獄裡面布滿了攝像頭和紅色的警報器。志願者被分成獄卒和罪犯,並以不同身份生活2個星期,最終能夠贏得一定的報酬。在實驗開始之前,所有的志願者都被告知,任何一個人退出比賽或者沒有按照預定身份的規則行事,警報器就會想起,預示着試驗失敗,並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報酬。此外,這些被挑選出來的人還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會有人身安全的問題。因此,兩個星期的監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看似十分簡單的生活卻並不像想象中那樣順其自然。無論是"獄警"還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可是,當他們真正踏上這樣一條路之後,人的本性就開始顯露出來:由於為了能夠得到那些報酬,"罪犯"必須按照"獄警"的條規生活,如果他們不遵守,"獄警"可以采"適當的"懲罰。可是,那些"罪犯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的規則存在,於是矛盾產生了。

  "獄警們"開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來對待那些"犯人"了,由於法規和報酬的誘惑,他們把報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斷定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只要紅燈不亮,就代表他們對了,就代表他們可以變本加厲,以致最後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們沒有想到,同為受試者的"罪犯們"也有尊嚴,也有不被壓迫的權利;他們一忍再忍,最終爆發進行反抗……

  電影終歸是電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藝術永遠是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想想現在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處在這個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為什麼要掛上天平而不用建築吊車呢?可是偏偏有很多人,當被賦予了某種職位之後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什麼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擺出一種俯視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這樣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於反抗心理。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到前幾天看到的一個視頻,是某省的一個類似於才華展示的評選:一個從小學習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隨着音樂翩翩起舞,舞台下坐着不知道哪裡請來的非知名評委。舞蹈結束后,一個男評委問演員:你小時候是不是補鈣補多了?(這裡有必要解釋下,評委問這個問題的用以是想說演員的動作比較僵硬,但說實話,作為一個觀眾,我覺得演員的動作很好!)

  這是個什麼問題?跳舞跟補鈣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我真的是不願意爆粗口,但那個評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覺自己是個東西吧?有本事你來跳一段啊,嫌別人僵硬,你就來一段不僵硬的,讓大家都看看。是個什麼東西!作為評委,你們就是給演員或者說參賽手的缺點加以點評,對他們的有點給予讚揚的人。不說別的,你覺得演員動作僵硬,直接說出來不會有任何人怪你,你卻在那說別人是不是小時候補鈣補多了?可想而知現在的選秀評委都是些什麼玩意?(當然這裡也有好的評委。)投資商給了你們這個權利不是要你們用這個身份去欺壓愛好藝術的人們的,學會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就是個人內在人性的體現。

  都好好想想自己現在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邊的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結婚的時候發了邀請函卻沒人去,難道都是人心冷漠嗎?相信在給予他人尊重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同等的尊重!

  《死亡實驗》觀后感(三)

  昨晚看了電影《死亡實驗》,進而有幸了解到作為該片創作來源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的一些情況,腦子裡久久不能平靜,胡思亂想到天色發白才迷迷糊糊睡着。非常棒的體驗,在這裡要感謝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實驗組,感謝影片的主創人員,感謝這些思想領域的探索者和傳播者們,為人們打開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向他們致敬(注意,"他們"不包含CCTV、MTV、CHANNALV、SUV……等等)!

  影片對真實事件本身作了不小的改動,重設實驗參與者的社會背景並圍繞之做了大量鋪墊,使人物形象更接近我們的時代且人物性格更具典型性。這些藝術處理對於商業片的運作來說是必須的,但也使影片與原本嚴謹的科學實驗產生了相當大的差距,以至於很多看完後來不及深入背景的朋友感到無法理解,甚至認為看了部情節完全反常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大爛片。這種觀點阻止了大家對事件做進一步的思考,讓我覺得非常的可惜,於是有了寫這篇東西的想法。相信大家只要看一看相關資料,就能更清晰的把握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就能和我一樣受益匪淺。

  影片所要表達的,正是津巴多教授斯坦福監獄實驗及後續實驗所揭示的: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力,比多數人想象中要大得多;而集人類智慧與力量之大成的制度,作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背景,更是一種決定性的因素。也即人、環境和制度三要素說。(先容我做個小小猜測,本片應該和最近奧斯卡獎提名呼聲很高的電影《閱讀者》存在某種聯繫,就像當年的米爾格拉姆實驗和耶路撒冷審判。這也客觀證明了哪怕再丑的失敗,只要我們正視,那都是成功它媽,至不濟也是個后媽。)到這裡我們會給自己提出些問題:第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相對分歧較小,能達到目的才是好制度,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這個目的可以簡單概括為生存與發展兩大主題(個人和團體的情況過於複雜,在此不做為重點討論,下同)。第二,如何甄別好壞?即當制度驅使人與環境發生什麼樣互動關係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終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談談我所理解的先賢們的各種答案。

  在被普遍認為東方文化中更純粹更具哲學思辨性的道家學說中,老子根據"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觀點,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政治主張,認為人與環境是對立的,只有盡量減少活動或僅順應環境而動才能達到長治久安(請參考電影《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把"無為"發展到"無用".老子說吃飽了沒事做就上山撿撿廢柴吧,莊子說忒麻煩直接把自己當廢柴不完了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在思維所能達到的終極尺度上,事物起於0和1,歸於0和1,其中變化的過程不可琢磨且不必琢磨。道家以簡明的世界觀最先吸引了我,又以同樣簡明的方法論最早讓我感覺無以為繼。因為這種望天收混吃等死的論調存在明顯的悖論:假如不能甚至不想去突破0和1及藏在後面的"道",哥整天活得像個鵪鶉似的鳥人又是何苦來哉?再假如,有一天外星人來侵略,難道我們就拿着條草繩結站在家門口喊老婆和牛魔王出來看上帝(同樣參考潘多拉星人的遭遇,但保留達叔的配音)?對照三要素說,道家基本無視人與制度的積極作用。那"經世致用"的儒學呢?

  孔子看着他老師挖個坑把自己埋進去,他退學了。這位聰明人從此再沒望坑裡看一眼,甚至都不打坑邊過,走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怪坑挖得太大太深了)。別人問起他,他說:我想象不出龍是個什麼東西,我看我的老師,就像龍一樣……別跟我提0和1,子不語怪力亂神,哥忌諱這個!出世不行是吧?咱就來入世!小國寡民不行是吧?咱就來大國眾民!可怎麼把人都變成一條繩上的螞蚱,讓他們不各走各路呢?好辦,先來個"仁"管上自己,再來個"禮"管上別人!啥叫"仁" 忠恕。拳頭比你大的你要服氣,心服口服謂之忠;拳頭比你小的你要大氣,他們都沒了,你就變最小的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謂之恕。啥叫"禮" 光自己"仁"不行,還得教化別人也"仁",都帶3000學生極限了,老濕我實在不給力啊,得讓他們一個管上一個。天下是國,國下是家,家裡是老子和兒子,老子要能管住兒子必須要提倡孝順,等兒子管兒子的兒子的時候就好辦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上後來大儒們的潤色修補,老濕也功成名就得其所哉了,天地君親師,貌似真的河蟹了耶!可惜孔子聰明,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剛、毅、木、訥,近仁",不就是傻老冒麽?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不遺餘力的讓別人行仁給別人教禮,教來教去就成了禮教,盛產冒充傻老冒的暴君、騙子、強盜和真正的傻老冒,偶有幾個脫俗的,也難免淪為大暴君、大騙子、大強盜的陪襯。就這一群的真假傻老冒每每和真正憑拳頭說話的少數民族兄弟交流感情,每每弄得滿臉桃花開,只是少數民族兄弟終於弄明白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不知道怎麼已經混成這個群里的領軍人物了。到了宋朝的時候,實在罩不住了,怎麼辦?不能砸自己招牌,老濕說的必須是有道理的,不僅有道理,必須更系統以提高公信力。於是存天理,去人慾,結果更是去了弱勢者的尿性,卻依然存不了強勢者的人性,後幾百年更是慘不忍睹。對照三要素說,儒家刻意迴避人的惡的特質論,是遺老遺少們悲劇的根源。

  其他諸子及後來東方文化中出現的一些政治、宗教思想,應該也可以用三要素說的尺度來做衡量,在此不做贅述。西方文化更是我所不熟悉的,從這個主義到那個主義,從這個論到那個觀……在我看來,哲學對他們是只合在學院里研究的一門學科,對政治經濟層面的影響遠不如自然科學,甚至不如宗教神學。尤其在《進化論》出現之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便成了金科玉律,所以他們的生產力總是比在我們這兒更能決定生產關係。即使後來大放異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光芒也僅限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大的制度沒有什麼影響。不可否認人類物質文明在現行西方文化的帶領下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進化論》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們變得更加崇尚力量的同時失去了替他們承擔原罪的信仰。而且不管其最終是否科學,如果"適者"所考量的不是整個人類社會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必將導致更多反人類的暴行。這應該說是人們忽視了制度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縱觀這些答案,總是離不開一個問題: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很多人各執一端,很多人認為人具有兩面性,我同意后一種說法。就像事物存在引力和斥力,善惡應該可以被認為是人對不同外部變化結合自身情況后所做反應的兩種不同傾向。善屬於分享、合作、創造之類的反應,它的美好體驗經過反覆強化,形成包括愛情、親情、友情在內的各種愛與情感。惡屬於佔有、對立、毀滅之類的反應,如在面對不可化解的危險時的反應,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惡並不是邪惡,正如武力並不等同暴力,只是因為對力量、速度、掌控力的追求容易使人陷入狂暴,淪為邪惡。對善和惡的體驗都會使人過度沉迷,造成行為的偏差。如果有一種制度充分尊重並發展這兩種能力,又設限制使人不會沉溺其中,大抵能稱為是好制度了吧。

  積累不夠,知識結構也有問題,難免錯漏和詞不達意,算是拋泥坯引磚和玉吧。相信有一天,我們能不恐懼不狂躁,不卑不亢的走向充滿未知的無限永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死亡實驗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