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儒林外史》讀後感2000字

《儒林外史》讀後感2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儒林外史》讀後感

  旅遊管理班惠可心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着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後感: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着,對中國的古典名着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缺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裡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着名的吝嗇鬼葛朗台還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裡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細民。 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很簡單的語言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后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着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寫了葛朗台臨死時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讀後感2000字 標籤:春晚觀后感 100個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