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美的歷程讀後感

美的歷程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第一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

  如果你想讀一本能整體感知中國傳統美學精髓的書,或者你有一個想宏觀了解中國各個時代精神特質的真切願望,那麼《美的歷程》可以一讀,又不得不讀。

  大約一本好書,你都能或是朦朧隱約,或是直接強烈,或者兩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不是別的,它只能是著者個體特有而迸發的天賦才華、“修為”的人生境界,“積澱”的生命質量,它在當時感動着你,而後給你無窮無盡的“意味”。同樣,《美的歷程》也會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讓你“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並不是優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美的歷程》一書洋洋洒洒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銳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遊戲,恰也可以在此發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歷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銳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琅滿目的呈現,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說氣勢激發人的思考願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麼語言則常常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裡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後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裡達到了它能發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後感受及真切推介,至於對書中內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的成果,我並不想重複、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峰,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於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掘已為本書所發現和尚在傳統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並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實精神相照顧、相調節,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後現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着生命感性光輝、積澱着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後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後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后時努力,誠堪期待。

  第二篇:

  就我個人而言,《美的歷程》以及李澤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讓我明白了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人,為什麼要有學術研究,為什麼要做學問?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如果那樣,就該“趨時合流”),而是為了人生。也就是說,為人生而學術。因此,

  一個人文學者,就應該把學術研究和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把歷史的遺產當作鮮活的對象,把做學問、寫文章、出版著作變成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歷程》就是這樣做的。比如“蘇武的意義”一節,講到蘇東坡寫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雖“掛冠服江邊”,卻不過回家睡覺,並沒有“拿舟長嘯去矣”時,李澤厚說:“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脫人世這個大羅網。”如果沒有人生的體驗,這樣精闢的話豈是說得出來的?

  歷史的遺產一旦被看作鮮活的對象並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相結合,就成了活生生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屍臭了。過去(也包括現在)一些學者專家教授流的文章之所以那麼僵硬呆板枯燥無趣,味同嚼蠟不堪卒讀,並不完全是一個文字表述能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把自己的研究對象看作活物。他們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木乃伊。哀莫大於心死。心已死,文字還能活起來?

  學術著作變成木乃伊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這些學者們總在說別人的話,至少是總在用別人說話的方式說話。因為他們並不是為人生而學術,而是為某種現實的利益而學術。這就不能不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公認的“學術規範”和“量化標準”,小心翼翼地不要觸犯了學術界的“規矩”。這時,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我也怎麼說,別人用什麼方式說我也用什麼方式說,無疑是最保險的。而當所謂“學術規範”其實不過“八股套路”,所謂“量化標準”也僅僅只是論量不論質時,大量炮製八股文章甚至學術泡沫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見文體決不僅僅只是一個表述問題。為人生而學術,就要講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而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總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顧忌任何陳規陋見,不必死守某種模式套路,信馬由級,另闢溪徑,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來,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才氣和知識準備了。

  李澤厚有。於是李澤厚便用自己成功的實踐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一通百通。從此,我們的思想解放了,視野開闊了,目光銳利了,思路敏捷了,就連文筆也變得流暢了。這都得感謝李澤厚。沒有他,我們當真可能仍在黑暗中摸索。

  這是一種智慧的啟迪。許多人甚至從李澤厚那裡開始了自己道路的找尋。

  但同時,李澤厚的歷史也就終結了。

  得魚忘簽,得免忘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我們現在已經過了河,李澤厚老師可以下課。我們會記住他這座橋的。

  第三篇:

  《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著後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寫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地位。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原則和建築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基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神秘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是它的的代表。“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種瀰漫著奇異想象和熾熱情感的浪漫主義,呈現出“氣勢與古拙”基本美學風貌。第五章論述了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魏晉時期,人們從兩漢經學中解脫出來,衝破了舊的傳統和價值體系,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有了巨變,對人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命運重新進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學也進入自覺階段,文學從廣義學術中獨立出來,比較細緻的區分了文學的各種體裁和風格,最重要的是對審美特徵的自覺追求。阮籍與陶潛是這一個時期非常有個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節論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藝術從南北朝的“悲慘世界”到隋唐大統一時期的“虛幻頌歌”,再到趨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和杜詩顏字韓文組成。李白的詩歌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視權貴和世俗,飲酒賦詩縱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個盛唐,讓充滿青春活力的盛唐藝術金碧輝煌。他的詩歌集中體現了盛唐巔峰知識分子的無所拘束的心態,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詩的頂峰。第八章是“韻外之致”,論述了規範化、格律化、百花齊放、充滿憂傷的中唐文藝和審美內容與形式的內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則經歷了從“無我之境”到“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歷程。第十章“明清文藝思潮”,論述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時期市民文藝、浪漫洪流、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和繪畫與工藝四個方面的問題。以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描述的是那些社會矛盾和悲歡離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層的傳統文藝卻籠罩着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文學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長生殿》那樣的感傷文學。這種鳥瞰式的宏觀把握雖不能使每個問題都細緻入微的描述,但給我們的印象卻並不模糊。  徜徉於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化藝術的的旅行,它給予我們精神。心靈。思想的洗禮。不僅僅用“震撼”這兩個厚重字足以表達其中的分量。本書所要帶給讀者的,原本比作者預想的要更繽紛絢麗。誠然,眾所周知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會隨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達。人類意識的逐步提高。社會也會越來越進步,或更趨向精彩和先進。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讀完本書你可以感受到,縱然時光流逝,社會再富足,有一樣東西不會隨時間而退化本來的價值。反而,時間的積澱更能加重它的韻味。和它所散發的魅力。它會隨時光的足跡為自己裝扮更華美。更有氣質的華衣。不會隨時間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藝術。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產物。本書作者也正是通過歷史的美的藝術歷程,讓讀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鮮和清麗,讓我們讀到歷史藝術的美之瑰麗本質。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有一樣與藝術。文化總如影隨行的 原始藝術,隨時代繁衍總是歷久彌新。在文藝領域的大花園中獨樹一幟,這就是巫術。宗教禮儀。我們不能否認人類對這些“傳統”的依賴,上至君王,下達百姓,都把它供在一個崇敬的地位。早期原始藝術大多有宗教。巫術的影子,人們在 精神領域一直對它有所保留。但對我們這種現象從純藝術。文化來說只能是思想借鑒,不應痴迷其中。畢竟,封建迷信在科學社會是被摒棄的,又或着說在意識形態各領域,也越來越被瀰漫在奇異想像和熾烈情感的圖騰文化與詩歌。舞蹈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也同樣代表了一種根基深沉的文化體系。對於這種文化,歷來“美學家”們是抱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態度借鑒吸收的。

  本書中作者寫的具象。深刻,對藝術的宗源。歷程,以及評價極具習究意味。我們只能從書中讀到淺顯的文理,倘若有時間應是反覆研讀推究的。反憑我們薄淺的藝術領悟能力難以讀它的精髓,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而已。

  讀完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認識。在文化藝術琳琅滿目的世界暢遊,品味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勢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中國古典文藝的巡禮教會我們站在理性的角度審視藝術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藝的客觀發展規律,把社會時代風采與文藝緊密相連,用審評的獨特視角觀察文藝現象,這本書無論從內容,語言造字上極具功力,值得我們反覆品讀。



美的歷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