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反脆弱讀後感

反脆弱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反脆弱讀後感(一):折騰,是對的!

  "如果你還活着,你的內心深處就會喜歡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和混亂……",摘自《反脆弱》。

  這本《反脆弱》是由美國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書很厚,除了前言和後記,還有二十五個章節。書開始很難讀,但,屬於越啃越有味道的書。

  在前言部分,發現作者不斷提到他前期的著作《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由於之前沒有讀過,所以不得不簡單度娘一下,大概了解了《黑天鵝》的故事:

  據說歐洲人以前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因為他們在足夠長的時間裡見到的都是白天鵝,沒有例外,所以推斷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某一天他們在澳洲見到了黑天鵝,於是以前建立起來關於天鵝都是白的信念一下子全被推翻了!

  《黑天鵝》告訴我們由於物種稀缺而容易被人們忽視,是人類容易犯下的極其可笑與危險的錯誤。跟這本書《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本書初聞起來一股學術味道,細品哲學感悟很濃,回味又覺得它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行動指南。文字流暢,舉例通俗易懂,語言也不乏風趣,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正好是一個不喜歡墨守成規的人,那麼恭喜你,它肯定並鼓勵了你的折騰與善變。作者塔勒布說,在不確定性中,在變化中,我們會受益良多。

  雖是好書,可剛接觸時,還是稍顯吃力,我想這跟閱讀者本人的喜好學識極閱讀習慣有關吧。初翻前幾頁,被"隨機性"、"不確定性"、"波動性"、"預測性""非預測性"等學術詞語閃花了眼,注意力稍不集中就視線穿越,書上的文字立馬成扭曲的經文。慢慢,等我摸清它的脈絡,才發現書是好書,需慢讀,細讀,甚至可能的話,戴上透視鏡讀,因為這好書外表並不光鮮誘人,細嚼才知營養充沛,如沐甘霖。

  因這本書,我恢復了拿筆做記錄的讀書習慣。書中很多話在我看來既像是總結性概述,又像名人名言一樣經典耐人尋味。

  先來說題目中的"反脆弱"三個字,書中這樣定義:有些事情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可儘管這一現象無處不在,我們還是沒有一個詞能夠來形容脆弱性的對立面。所以,乾脆稱它為"反脆弱性".

  由於工作環境在學校,我立即想到,如果問一個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脆弱"的反義詞是什麼,他一定會列出一二,如"堅強"、"勇敢"、"堅韌"等等,作為老師,你不能否認它是對的,但你如果告訴他們最貼切的回答是"反脆弱",那麼孩子們一定會哈哈大笑,似乎以後再填寫反義詞的時候,不必費勁腦汁細想了,在原詞語上加上"反"字就OK.可是倒着推論,既然"脆弱"一詞有如此多相近卻不精準的答案,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答案都不準確。這裡的"反脆弱"並非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反脆弱,我理解為,在脆弱中去成長,在脆弱中去獲益。

  讀此書收穫有三。一,重拾學生時代的讀書方法,邊讀邊划邊記,加深印象,標出觸動自己的句子,為寫讀書筆記和回頭細嚼本書奠定了基礎。常常"醍醐灌頂",如被點中穴道,時而僵直不能呼吸,時而打通奇經八絡,身心舒暢,功力大增。摘錄幾句: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我寧願做愚鈍但具有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極其聰明但脆弱的人……".

  "這是現代化的悲劇,正如極為焦慮、過度保護子女的父母。那些試圖幫助我們的人往往會對我們造成最大的傷害(心裡一緊,回憶並思索自己是否在傷害自己的孩子)……".

  "(脆弱推手)他還默認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或者他不理解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從根本上說,他往往將未知的一切誤認為不存在(好吧,我鄙視這種人,也警覺是否自己也有同類問題)……".

  "脆弱的東西則會被時間所擊垮(像一句雞湯文,我在旁標註‘比如不達標的建築、橋樑,比如充滿謊言的愛情,比如不真誠的友誼’)……".

  "達摩克里斯是脆弱的——那把寶劍當頭落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好吧,我想到了近期的反腐新聞,呵呵)……".

  "為了對抗成功帶來的脆弱性,你需要更高的強韌性,甚至更高的反脆弱性。你需要成為鳳凰,或者是九頭蛇怪,否則達摩克利斯之劍便回當頭落下(如果你不覺得危險,是否意味着你還不夠成功,你頭上的那把劍還離你很遠)……".

  "對挫折的過度反應所釋放出來的多餘能量成就了創新……".

  "偉大的羅馬政治家監察官老加圖,就將安逸——幾乎任何形式的安逸—視為通向墮落的道路(我明白了自己為何大白天躺床上玩手機時會產生罪惡感,原來我自身在排斥墮落,改!)……".

  "如果你還活着,你的內心深處就會喜歡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和混亂(談戀愛時的男友曾經愛批評我喜歡折騰,我想我應該把這句話託夢給他,喜歡折騰證明我活着,等我折騰出花兒來,我就活得更精彩了)……".

  "很少有人知道,拖延是我們的自然防禦本能,是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它源於某些生態或自然的智慧,結果也並不總是壞的(片面之詞為自己的拖延症找到了借口,但我心裡知道戰爭依舊未停息,期待調試出心靈不糾結身體最舒服的狀態)……".

  片片斷斷的文字不足以將該書解讀,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你想現在和未來生活得更好,讀讀這本書吧,多讀幾遍,讀懂它。

  讀這本書的第二大收穫,發現自己對身邊諸事無意識

  寬容了許多,甚至自己一直以來耿耿於懷的心結也開始鬆動柔軟。正如書中所說,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對於從前的傷害,欺騙,我是否應該心懷感激呢?督促也好,鞭策也罷,我的成長與進步,也應該有他們的功勞吧。最臭的糞土中總能開出最鮮艷的花兒來!

  另外一個收穫與書中內容關聯不大,就是通過讀這本書,我發現自己的閱讀習慣要微調一下,不能太隨性總是選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書讀。可能的話,隔段時間逼自己沉下心來啃一些不常接觸的陌生領域的書,比如,我特別討厭的經濟類書籍,是否計劃要安排時間讀一本。

  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多一些歷練,如同多來幾次負重訓練,定時多舉起幾本厚重的書籍,總會強健自己的骨骼的!

  多變化,多折騰,證明我們在好好的活着!

  反脆弱讀後感(二)

  很早以前,曾經在豆瓣上看到過關於塔勒布《Antifragile》的書評,當時評論者大致意思是本書邏輯略混亂,啟發很多,但是內容缺乏組織性。因為當時還沒有中文版,這件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不過幾天前,許維童鞋在強力推薦這本書,我出於好奇去搜了一下這本書,發現這就是《Antifragile》的中文版,然後就從Kindle商店買了這本書,趁着出差在手機上讀了一部分。

  雖然沒讀完,不過書還是很有意思,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先來寫點東西。個人覺得,就本書來說,應該把前述評論倒過來,就是雖然內容缺乏組織性,有些含糊不清,但是啟發很多。

  把視線拉到更長時間,塔勒布和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說的是一件事情,當時喬老爺子演講的第一個故事叫做《串連生命中的點滴》(connectingthedots)。

  喬布斯在讀大學的時候對於浪費養父母的錢有一種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來自於雖然花了錢,但是他在大學里仍然尋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他最終決定退學:"在我做出退學決定的那一刻,我終於可以不必去讀那些令我提不起絲毫興趣的課程了。然後我還可以去修那些看起來有點意思的課程。"

  不僅如此,喬布斯還去做了很多他沒有找到意義但是感興趣的事情,用喬老爺子的話來說就是跟着直覺和好奇心走,然後他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Reed大學學習美術字。

  "當時看起來這些東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沒有什麼實際應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後,當我們在設計第一台Macintosh電腦的時候,就不是那樣了。"喬布斯說,通過美術字學習,他發現了一種"科學永遠不能捕捉到的、美麗的、真實的藝術精妙".

  最後這段話是關鍵,喬布斯說明了在變動的社會中,人的生命去向從來就不確定,只有那些追尋着天賦和興趣的人,才能在不確定性中碰到所有美麗的意外,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把這些點滴都連接在一起。

  喬布斯原文摘抄在此:"再次說明的是,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這些片斷串連起來;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斷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你必須要相信某些東西:你的勇氣、目的、生命、因果。因為只有你相信這些點是存在關係的,你才能自信地踏上那條你夢寐以求的路,這條路可能帶領你偏離主流價值觀,而也正因此,人生可能真的與眾不同。"

  巧合的是,同樣在2005年,華爾街教父、投資大師保羅·格雷厄姆被邀請在高中畢業典禮上做一次演講,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格雷厄姆就把當時的演講稿發在了博客上,題目叫做《你會希望自己已經知道了這些道理》(WhatYou”llWishYou”dKnow)。

  格雷厄姆給高中生提了個建議:"別這麼急於規劃將來,先看看現在你能看到些什麼,然後選個看上去最有前途的做。只要你沒浪費時間,你當前究竟做什麼不是太重要。先做些你有興趣的事,增加你的可選項,然後再考慮究竟做什麼。"

  然後,他提了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用"待在上風區/風口"(Upwind)來取代"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比如要有雄心(ambition)、好奇心(curiosity),別理那些腐壞(corruption)的東西——腐壞這個詞很容易讓我想起另一句流轉甚廣的話:"不要跟豬打架,你們都會變髒,但豬會樂在其中。"

  簡單來說,格雷厄姆的建議是,不要去關注那些未來飄渺的東西,不要去關注那些過去的腐壞的東西,去發掘那些符合你自身天賦和興趣的東西,多去嘗試不確定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出門找些事情做,你的人生只能被自己的好奇心決定".

  更有意思的來了。2004年,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CollectingtheDots》的報告,關於如何進行問題分析和決策。在前言中,報告說,在connectingthedots(把所有相關信息聯繫起來)之前,需要做到collectingthedots(搜索和嘗試發現這些信息)。報告的意思是,用傳統的方式來收集的信息已經不能有效反應現實,要想找到有效信息,就需要使用一些更新的未來的方法來收集。

  《反脆弱》裡面,正好提及了傳統科層制(官僚主義)的脆弱性,提及了傳統組織方式的脆弱性,因為他們永遠都是面向過去尋求未來的確定性,而不是面向未來的可能性。

  蘭德的這份報告,加上之後喬布斯和格雷厄姆的演講,某種意義上意味着,塔勒布的書是美國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反思的集合。這樣的思考方式,所造就的面向未來尋求創新的大量新生人群,是否才是美國經濟迄今最重要的人才力?這個問題,還有待未來觀察。

  說了這麼多,這還是第一次提及書本身的內容,不過我覺得已經把我最大的閱讀體會都講完了。

  對於個體來說,不確定性關乎個人選擇,關乎個人在複雜社會中的生存方式,關乎減輕面向不確定性未來的焦慮感,你只要知道,沿着你所感興趣的東西,沿着你天賦的道路,你終將發現一件事情,在那裡,你可以把所有沿途尋找到的散落的點(dots)都連接在一起,並且最終完成人生的升華。

  這麼想,是不是選擇就容易的多?



反脆弱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