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一)
"革命"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剛拿到這本書時不僅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是教學的改革?是教師的改革?是課堂的改革?怎麼樣的改革?這一些列的假設開始埋藏於我的心間,也埋藏於這本神秘的書名后。帶着這樣的好奇我翻開了第一頁。在書的序中寫到: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本書的作者佐藤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簡潔的文字解釋了這本書名背後的含義,也粗略的對我的疑問作了一些解釋。但這樣的一個改革過程它又是如何從一個教室里萌生出來?又如何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更深層次的探究與疑慮使我開始往下翻閱。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須深入底線,觸及最原始"動力"即教師、學生!作者在書中這樣寫到:"在想觀察什麼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教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當我看到這些句子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慚愧幾乎同時產生。我禁不住問自己:我該怎樣做教師?我做稱職了嗎?
作者還提到課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聽的教室"而不是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們熱烈的回應,如果大家沒有回應便會覺得制定的目標沒有完成,便會直接給予提示或者答案,隨後加上一句"聽明白了嗎?""知道了嗎?"以此繼續下一環節。久而久之這樣的回應造成孩子們不管有沒有在聆聽,不管是在聽還是不在聽全然慣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這不由的讓我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和創新的機會。因此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安心發言的環境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在《綱要》語言領域中也這樣提到:創設一個幼兒想說願意說的氛圍與意境。讓幼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現在回想作為教師就必須自始自終保持願意傾聽的態度,學會等待,學會給學生時間,並及時給予回應。以保護幼兒自尊心和培養自信心。
書中還提到:"教學是多種思考相互呼應的活動,同時也是對應每一個學生的活動。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走到需要幫助的學生前,傾聽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里意識到,存在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視線上交互目光的關係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貫穿了師幼互動這一教育的基本形態,它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內在教育觀念、教育能力和外顯教育手段於教育行為相結合的綜合表現。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還有許多觀點和案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師開始了在教室里構築相互學習的實踐的案例,原田老師,——從蒲公英的學習開始,與學生的氣息絕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個個都是那樣的鮮活生動、引人入勝。然而,案例中作為代課教師的原田老師,只能偷偷地與學生進行那種心靈的溝通,她與學生、家長息息相通的交往結晶——蒲公英,還沒等到開花,就通通被校長拔掉了的結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艱難。
在看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鼓舞着我促使我開始行動,就從最基本的傾聽出發,從和幼兒建立同一視線上交互目光的關係出發,在班級中也來開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以積極探索幼兒教育的新路。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二)
最近,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讀過之後,我靜下心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讓教室里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我們誰能夠達到"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迴響共鳴",形成教室里的"交響樂團".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我想作為教師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學校的領導,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三)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文中精闢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精闢之二:在教室里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里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教師面對的、處理的是一個一個的單獨的生命體,因為他們有着各不相同的個性和差異,教師要關愛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相互交流,進行心靈的溝通,實現等距、等高、等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溫暖與在意。"學會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學會讚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這將都是你成功教學的法寶。
精闢之三:要充分的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
"好的結果總需要好的開頭,沒有好的開頭就不會有好的結果",開頭決定了一切。有時在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是為了其它什麼,往往是快速開場,忽視了開頭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務,只想看到好的結果,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教育學生做事要持認真的態度,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注重學習的過程,還要重視"開頭",不管結果怎樣,都是可以的,不過這裡的"結果怎樣都行",不是指有始無終的學習,而是指經過認真研究的、學習的、努力過的,直至最後出現的結果,結果的好壞、成功與否不是衡量學習的標尺,而學習態度、學習的過程、持之以恆的毅力、方法的選擇,才是最值得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