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小小說>舊聞舊事>榮氏家族發跡史:四台石磨起家

榮氏家族發跡史:四台石磨起家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榮氏兄弟起家時和同時代的許多商人一樣,出身草根階層,白手起家,全靠求生的意志和毅力摸索。

  榮家的老家在無錫榮巷,位於無錫市西郊。榮家的祖先種稻植桑,務農傳家。到榮氏兄弟的父親榮熙泰時,榮家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戰亂中失去了除榮熙泰之外所有的男丁。14歲的榮熙泰只得收拾行裝,輾轉南下廣州投靠族親。幸而得人提攜,成為“磨刀口厘金局”(相當於現代的稅務局)的一名管事。十年後他回鄉與石氏成親,育有二子二女。這兩個兒子便是後來的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榮氏發家的第一代。

  榮宗敬7歲入私塾讀書,生性好動,大有敢作敢為之風;弟弟榮德生小兩歲,性格與哥哥不同,有些拘謹內向,膽小木訥,3歲才開口講話,9歲方入私塾,曾被街坊謔稱為“二木頭”。榮熙泰每從廣東回鄉探親所帶回的器物和消息,就是榮氏兄弟接觸到的最初的關於外界的知識。因為出身草根,世代務農,兄弟二人似乎也並沒有科舉的志向。14歲時,榮宗敬效仿父親當年,一個包袱便去到上海,在一家鐵錨工廠開始了學徒生涯。

  不到半年時間,榮宗敬因為傷寒,大病一場,卧床不起,被他的母親接回無錫調治。幾個月後,總算病癒,但是發育受到影響,從此個子矮小而顯得腦袋碩大。病癒后不久,榮宗敬再次來到上海,在永安街上的源豫錢莊當學徒。幾年後,他已經能夠在錢莊中獨當一面。而與此同時,榮德生也在上海短暫地當過學徒,然後南下廣東去給他們的父親當幫手。

  1894年甲午戰爭后,榮宗敬所在的錢莊在戰爭中損失巨大,資金無法回籠,宣告倒閉,使榮宗敬陷入失業的困境。榮宗敬在無錫家中蹉跎一年,為生計前途惆悵不已。

  就在榮宗敬蹉跎彷徨時,他的父親和弟弟也從廣東卸職回家了,原因也與甲午戰敗后洋務派受挫、商業蕭條有關。父子三人同時失業賦閑,難免困頓。最後三人商議利用三人在金融業的共同經驗,自辦一個錢莊。1896年,父子三人集資3000兩銀子,自備1500兩,在上海鴻升碼頭租了間房,辦起了廣生錢莊。榮宗敬當經理,榮德生管賬。3個月後又在無錫設立了分庄。可惜半年未到,榮熙泰就病逝了。此時榮宗敬23歲,榮德生21歲。

  第二年,上海的金融業經歷了一場風波。廣生錢莊的幾位合伙人,唯恐賠去本錢,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榮氏兄弟只得咬牙將別人的股金全數退回,獨資接辦了廣生錢莊。不久清政府改發行新銀元,廣生錢莊利用洋厘行市的漲落,逐漸獲取盈利。他們開始利用錢莊資金經營收蠶業務,由於經營穩妥,不搞投機,兩年以後,盈利就將近萬兩白銀,使當初撤股的合伙人後悔不迭。

  榮氏兄弟的事業真正壯大有一些運氣的成分,但是執着和善於用人總是經營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取得第一個碩果時,兄弟兩人不分紅利,用於再投資,這是榮氏家族經營從一開始就具備的雄心和熱情。

  1899年,榮德生應姑夫朱仲甫之邀再次南下廣東去管賬。廣東是晚清時期中國開放的窗口,此間的商業文明令榮德生大受啟發。當時,廣東有許多介紹西方科技和實業的書籍紛紛出版,也給榮德生許多啟發。第二年,榮德生回到上海,便和榮宗敬商量創辦實業的想法。兩人經過一番審視,認為麵粉是一個大有利潤的行業。他們推論的依據是:外國進口物資中以麵粉最為大宗,即便有戰亂時銷路也不受很大影響;而榮宗敬則在錢莊的業務中發現,用來買棉花和麥子的錢款數量最多。另外,清廷當時給予麵粉免稅的待遇,因為據說麵粉是“洋人的食糧”。

  當時中國境內已開辦的麵粉廠只有4家: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這4家麵粉廠各有特點。榮氏兄弟沒有經驗,也不懂技術,所以一家一家前去登門拜訪。但是各個廠家都“技術保密”——阜豐麵粉廠根本不讓外人進門;增裕麵粉廠經朋友說情,同意榮氏兄弟進廠參觀,但只許他們在樓下走馬觀花走一圈,不準參觀關鍵的軋粉車間;蕪湖益新麵粉廠也一樣,只看到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領。榮氏兄弟只得將各處看到的一鱗半爪、細枝末節慢慢地拼湊起來。為了節省資金,他們托瑞生洋行代買了四台法國石磨,相應地配上英國的機器,採用60匹馬力引擎,作為一個性價比最佳組合的選擇。榮氏兄弟的姑夫朱仲甫早年在廣東擔任稅務官,由他幫助集資3.9萬元,並由他出面向兩江總督府申報,同時申請10年的專利權。兄弟二人的分工分別是:榮宗敬在上海訂購機器設備,同時主持廣生錢莊的業務;榮德生則去無錫徵購土地、建築廠房和安裝機器。1901年3月,榮氏的麵粉廠在無錫西門外的太保墩破土動工,此處三面環水,原料可以從水路直接運進工廠,成品也可以順利運出。

  這是無錫歷史上第二家近代企業,所以一動工便引起全城轟動,而且這種轟動並不友好。

  無錫當地的一些守舊鄉紳向縣衙投訴,說榮德生建廠破壞地方安定;又說工廠的煙囪正對着城內的大成殿和學宮,破壞了風水,今後無錫人科舉無望云云。縣令便下令工廠停建,遷往別處。榮宗敬當時心氣甚高,認為有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的批文,無須理睬鄉紳縣令。但事實證明,地方勢力的阻礙力遠遠超出了他的料想。整整延宕一年,忙於應訴,直到1901年底,才在劉坤一的高壓命令下得以通行。

  1902年3月,保興麵粉廠終於建成,投入生產。到1902年底,全國開工的麵粉廠共12家,其中8家是中國人投資創辦的。保興麵粉廠在當時是規模較小的一家,僅有4部法國石磨,3道麥篩和2道粉篩。全廠僱用工人30多人,一整個晝夜也只能生產麵粉300包。

  保興麵粉廠的麵粉銷路在江浙並不理想。一則江南主食大米,對麵粉的需求有限;二則輸了訴訟的鄉紳們不甘失敗,散布謠言。這些謠言也充滿了鄉土色彩,比如:“保興麵粉廠的大煙囪是用童男童女作祭品,才豎起來的!”又比如:“保興的麵粉中摻有毒藥,已經有某家的姑娘吃后中毒身亡了!”結果沒有人願意買保興的麵粉。榮德生便派人到本地各麵館、麵店、點心店去推銷,採取降低售價、先吃后付款等優惠條件,吸引消費者;為了照顧本地人的習慣,他們甚至將機制麵粉和土麵粉混合起來出售,價格比土製麵粉還低,這樣終於使一部分當地人開始接受機制麵粉。但是南方畢竟不是麵粉的大市場,所以要向北方謀求銷路。而榮氏兄弟自小生在南方,對北方市場一無所知。

  就在此時,榮宗敬遇到了恆來油麻店專門在北方推銷的無錫人王禹卿。兩人攀談中,王禹卿表示有能力將保興的麵粉銷到山東以北,乃至東北各省。榮宗敬當下便以4倍的薪水,外加10%的傭金向王禹卿下聘,將北方的銷售事務全權委託給他。王禹卿在北方經營多年,與北方的商戶已經有良好的關係,所以保興麵粉很快在北方市場打開銷路,庫存得以緩解。王禹卿被任命為銷粉部主任,月薪也隨之翻倍。

  辦廠兩年後,當初的發起人之一朱仲甫決定抽出股金。怡和洋行的買辦祝蘭肪聽到消息,立即託人轉告,表示他願意獨資購下保興。榮氏兄弟不肯放棄,於是一方面追加自己的股金,一方面也接受了祝蘭肪的部分新股,擴充資本。為了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開端,他們將廠名也改為茂新麵粉廠。榮德生擔任經理,榮宗敬擔任批發經理。

  1904年初,日俄戰爭爆發,俄國人在東北開設的麵粉廠紛紛停產,而交戰的日、俄兩國,以及東北各地對麵粉的需要量卻直線上升,麵粉的價格也隨着不斷上漲。榮氏兄弟不再為銷售發愁,卻為產能發愁了。他們一改過去的謹慎作風,以最快的方式,不惜借款分期付款,訂購了6部英國鋼磨。1905年8月,新廠投產出粉,不但日產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麵粉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每天的盈利達到500兩白銀,當年的利潤高達6.6萬兩白銀。這是榮氏兄弟自開設廣生錢莊以來獲利最多的一年。此事讓榮氏兄弟第一次體會到了規模化經營的妙處。為了迅速達到規模,榮氏不惜高額借款。榮宗敬甚至說,如果我不再借錢,那便是我真正有問題了。

  在此後很多年中,榮氏兄弟採取少發股息、不分紅利的辦法,把利潤儘可能多地用於再投資。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民族資本帶來的黃金時代之後,到1921年榮家的工廠從1家增加到12家,產量佔到本國麵粉廠產能的31.4%。即便算上外商的麵粉廠,市場佔有率也達到了23.4%。榮氏兄弟也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麵粉大王”。

  (摘自《國商》 當代中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