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現代散文>我聽宋史:今古情懷

我聽宋史:今古情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2012年,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直機關黨工委、省委黨校五部門聯合主辦的第一期“吉林高端講壇”,於5月15日在我們省委黨校禮堂隆重舉辦了!組織部的同志之前告知我主講人是北大的著名史學家、宋史專家鄧小南時,我不免心潮澎湃,雖不是萬千思緒隨山移水轉,但我腦海里的宋史故事卻令我浮想聯翩。

  因為我知道,這次講宋代的歷史,是宋史泰斗、名鎮海內外的鄧廣銘的女兒鄧小南來講,也可以說是她也是首推第一任,並且是責無旁貸的了。這一刻起,不但勾起了我的宋史情懷,而且勾起了我青春的記憶、古今千年的情思與當今時代的無限感懷,還使我感懷了宋史的芳華與傷痛、凝重與蒼涼。

  在此之前,由於工作關係,我見到了史學大家劉夢溪、石仲泉,我敬仰了史學界大師的風采后,他們的治學、功底、境界等令我尊重、佩服、欣慰,使我渾身充滿了歷史的力量,彷彿是歷史的推動力在支撐着我。究其原因,這一定與我大學學史有關。儘管當年我十分不情願的報了歷史系,語文考砸了,不得已歸到了歷史的行列里,但後來,古今中外的歷史、典故、史籍、軼事等還是活躍了我的神經,提起了我的興趣。直到後來,我愛上了歷史這一令人心動的專業。這一天,我看到我國宋史權威鄧廣銘的女兒鄧小南教授后,看到她的中規中矩的短髮,她端莊、嚴謹的史學面孔,她凝重的儀態、她適中的身材、她堅定的腳步,還有她家學深厚、素養高潔、不卑不亢的講話神情、清晰適當的語速,都令我感動。

  宋代的歷史是我在大學時期比較喜歡學習和思考的歷史,因為一張《清明上河圖》就足以把宋代歷史的繁榮體現的淋漓盡致了;因為岳飛的一首《滿江紅》就足以令宋詞的光輝照耀青史,還有岳飛的“還我河山”那遒勁有力的大字,書寫了中華民族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還有宋的青瓷、宋的服飾,尤其是擺在翰墨齋、穿在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身上,那飄逸、秀美、光艷,怎麼不吸引我?

  現在想想,在大學時我的歷史學習中,唐史宋史可以說是我的最愛,尤其是劉教授妙語生花的表述,使宋史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科舉等烙印在我的心理。尤其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辛棄疾、李商隱、李清照、李煜等著名詞人的千古流芳的佳句,令我不但增加詩詞的文化底蘊,而且增添了我人生觀、世界觀中的愛國、堅定、勇敢、讀史析今的重要部分,可謂是受益匪淺,受用終生。無論是王安石變法,還是宋代的禁衛軍、高俅的宦官當政、異族入侵、朝廷軟弱,等等,想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南的父親,一代宗師、史學泰斗鄧廣銘,被譽為“20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他的重要觀點、主要思想、多部著作和論文,都是當時最具時代特徵的最具說服力的史料充分、說理得當的學術之寶。

  時間的隧道暢通無阻,轉瞬間過了近30年。儘管我平時仍然對着“夜裡挑燈看劍、夢回鼓角聯營”“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斷橋”、“曉風殘月”有一絲絲的鐘情,但對宋史的博大精深、繁榮苦難、華章辭賦、人文江山,還是漸漸地在忘卻,在掏盡黃沙中隨歲月流逝而漸遠漸淡,那金戈鐵馬、還我河山的悲壯和蒼涼、文化的蔥鬱和厚重,在我的心底漸漸地凝固成一束宋代的殘荷,在清風中搖曳,偶爾細品零星的小餐。

  但是,鄧小南“宋代政治面面觀”這場報告會,借吉林高端講壇這樣盛大的人文環境,烘托出了對宋史塵封了多年的我記憶寶盒中燦爛,凝重的歷史,再次衝破羈絆,衝出千年的沉靜,衝出我的懶惰的思維和漸落的激情,放射出明珠一樣燦爛的光芒!她撥動了我記憶的琴弦,激發了我唐宋華章的情愫,是宋史的魅力、古香、文萃,令我耳目一新,思緒飛揚。更是鄧小南教授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的講述,是她的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把風華絕代的宋王朝刻畫得惟妙惟肖,把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大宋、南宋偏安的小朝廷,縱然出了岳飛、文天祥那樣的民族英雄,但南宋的懦弱、偏安的可憐,依然使我淡漠它的因素。鄧小南在僅僅半個下午里,便把代表宋代一個朝代的政治結構、周邊少數民族的興衰、鼎盛時期的繁榮,在短短的2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就敘述得全面而不贅述、精鍊而不缺項、精華得到彰顯、缺失得到汲取、輝煌得到繼承與弘揚,苦難和羸弱得到褒貶與正視。尤其是她引用了錢鍾書先生在評價中國歷史進程中這一時刻時說的話: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數得到宋代。還有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在禮堂,鄧小南教授清楚地同樣告訴我們:“宋代處在中國歷史的重要轉型期,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牽動,使其無愧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她還用無數的史實,佐證了宋代政治結構、文化興衰的一樁樁一件件歷史事實。我們近千人的大會場,每個耳朵都在聆聽着她的研究成果、她的治學態度、她的世界觀念。我不禁在想,宋代的幾百年的歷史、大學的四年學習,28年後的今天,在聆聽了鄧小南教授的宋史面面觀后,我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對宋史的把握有了飛升。似乎還隱隱地勾起了我對宋朝歷史的那種愛之恨之惜之的情感。我鍾愛她的繁華,她的宋代八大家,她的文人故事,她的英雄人物,還有她千古流芳的詞;我恨她的軟弱、無能,堂堂大中國,歷經盛唐后的大宋王朝,在外族入侵面前,不戰求和,為了一時的安寧,可謂是喪權辱國,不但締結屈辱的城下之盟,而且讓老百姓在戰火中備受煎熬,讓人民生靈塗炭,讓王權風雨飄搖,讓經濟文化走向衰敗;我痛惜宋代的江山不再風景如畫,不再百姓安居樂業,不再異族均來朝貢,不再太平盛世、舉國安寧,不再經濟繁榮、文化欣欣,不再君臣衛國、萬眾一心,不再變法圖強、勵精圖治。我在“尋尋覓覓”中感懷我記憶里的宋的光輝、文化的碎片。著名的楊家將,佘太君鎮定指揮,誥命夫人威震八方;史傳的穆桂英挂帥,梁紅玉馬上親征,還有宋的服飾,書生的禮帽,官人的摺扇,仕女的玲瓏佩戴……

  宋的吏治、詩書禮儀、文化農業、轉型發展,無不再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我的思緒不僅隨清明上河圖裡的烏篷船于波中蕩漾,我的肩膀彷彿擔起了市場繁榮的框簍,我的嗓子更是試叫着買賣人的吆喝聲,還有士農工商學的各種角色,在藍天白雲下,在春夏秋冬中,寧靜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可一聲聲號角,又擂起了戰勝金兵入侵的戰鼓,岳飛“還我河山”的豪邁誓言,文天祥“人生自古歲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那種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讓我生膽識、增豪氣、添俠義。同時,君王的退縮、屈辱,令我對南宋朝廷鄙視、唾棄加汗顏,我羞愧做他們的子孫,我羞愧堂堂炎黃子孫、大漢民族竟被異族打得丟盔卸甲、棄都而逃!擁有國家機器的皇室、御林軍尚且如此,百姓會怎樣呢?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我知道最著名的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夫君金石學家文徵明在戰爭中出逃,竟將收集了一生的金石寶物幾馬車都丟失,不但財富丟失殆盡,就是他夫婦二人也在逃亡中饑寒交迫、無處可依,最終不得而終。

  宋史上的廣闊空間,需要我們去認識,更需要我去用心體會、感悟,用成熟的眼光去欣賞。儘管大宋王朝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可她的後來幾代多君偏偏以對外軍事作戰不競不振而著稱,創業時轉戰南北、所向披靡,逃跑時也抱頭鼠傳、偏安殘喘。趙宋的繁榮和文化的大發展,這樣的氛圍,以及對大唐王朝歷史的傳承,毋庸置疑,趙宋的繁榮和文化氛圍,以及對大唐的歷史傳承,造就了宋朝湧現出來的許多或嚴謹或浪漫、或多才多藝、或長於思辨、或英勇善戰、或民族英雄大義凜然的傑出人物……我還記起了大宋皇帝的瘦金體、風塵人物李師師、陳後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梁山伯宋江在聚義廳的招安詞“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鬢邊不可無黃菊”。

  我記憶中的王安石不但變法,而且氣宇軒昂;不但學識過人,而且有思想有膽識有擔待更忠誠。正如歐陽修稱讚的那樣:“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王安石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至今讓人不但朗朗上口,而且代代傳誦。

  鄧小南評價王安石“以一身任天下之責,風行雷動,力推變法革新運動”,而“名高一時,學貫千載”。其“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三不足”境界,不僅為後人推崇,而且也成為當時思想界的先進人物。王安石的“三不足”境界,影響之深遠,不啻史家之絕唱。1972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接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就曾經提到王安石的“三不足”。鄧廣銘認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我們今天,經過了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不正是深化改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凝聚力量,富國強民嗎?自古雲,不破不立,破,就是破處舊有,革除陋習;立,就是建立新的創立一個適應時代社會人類發展的新世界。諸多變的理論,也莫不是以變求進,通過變革,謀求大發展大繁榮大進步。而這“三不足”無疑是對中國古代變法改革思想的總結和升華,也是對我們今後進一步發展,深化改革的歷史性的警醒。改革要有新突破,解放思想需要勇氣、決心和獻身精神。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越是需要這種精神。

  ……

  名師論史,近千人的禮堂滿滿的,每一雙眼睛都在全神貫注地看着課件,每雙耳朵都在傾聽大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今天的密切聯繫。鄧先生端坐台上,大師的風範,使相距近千年的宋代在談笑間風生水起,彷彿歷史畫卷歷歷在目;聞者欣欣然如沐春風,聯想古代、近代、現代,改革春風徐徐吹來,三十多年的特色道路,國人不正在奮力拚搏為民主富強文明的東方強國而奮鬥嗎?有着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炎黃子孫,有着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龍的傳人,在今天的競爭激烈、霸權橫行、危機緊迫的時候,有怎麼能不運籌帷幄、大力發展,增強國力,大展宏圖呢?既然睡獅已經醒來,那就發揮其威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首吧!

  在編輯刊發“宋史面面觀”時,心底的浪花再次翻卷。鄧小南紀念她父親的文章我一字一句地認真品讀,我看到了一代代史學研究者的辛勤耕耘,看到了大師的歷史時空的充實,看到了時代和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和使命——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個多小時不知不覺中從指尖流逝了,鄧小南教授的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禮堂走出的人群中,還有不絕於耳的議論:“這堂課不白聽”“大家就是不一樣,家學深厚啊”,“還真沒聽說過趙匡胤做過詩”“宋詞就是美啊”……

  這時,我的腦海里已經形成了這篇文稿的初始內容,宋代歷史在我身體的每個細胞中飛漲,歷史的跌蕩在我的血脈涌流,真可謂“大宋江山馬上得,繁華落幕清明過。千古流芳須傳承,史家問君話興國”。我目送鄧小南先生別去的背影,她的端莊、坦誠、厚重,她的胸襟、視野,是何等的需要我學習啊。看她,哪像是六十來歲的人,因為她的生命力旺盛,她的事業不衰,她鑽研的精神永恆!

  想着,寫着,卻被大師哥知民搶了先。看他的文章,啊,君子所見略同啊!一樣的情懷,不同的感悟。我在幾個筆起筆落後,終於完成了這尚且不十分滿意的稿子,以次紀念鄧小南教授的報告、大宋歷史的落日輝煌!!

  (2012年5月15日草,6月5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