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沒看過城市露天電影,我對“露天電影”的定義是,在露天無座的環境中免費公演,那麼在露天影院里觀看的肯定不能叫“露天電影”。所以當小區貼出“三八”婦女節要公演一場電影的告示時,我竟然有幾分莫名的喜悅,大約像小崔一樣,對露天電影具有一種情結吧。儘管公演的片子已經看過,《無間道》,但還是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
漸漸接近節日,小區里沒有激昂澎湃,也沒有歡欣鼓舞,沒有一點氣氛,甚至沒有一個人談論這場電影,就像根本沒有這回事一樣,我有點疑惑,難道活動取消了?沒好意思問。到了三月八號這一天,晚飯做的很早,是月做的,可先生卻不能按時回來吃,我和月先吃了,沒有洗碗,我說,走,散步去。我帶着月徑向劍蘭大廈走去。
小區里沒有任何異常,沒有預想中的喧鬧,也沒有預想中的安靜。劍蘭大廈門前,果然稀稀拉拉有一片人,走近時才發現,電影已經開演了,觀眾席里的人們或坐在院子的石凳上,或靠在涼亭的柱子上,或立或蹲,,有的嗑瓜子,有的喝茶,有的聊天,都很休閑,只有少數人的眼睛盯着銀幕,周圍電燈和路燈的餘光爭相慷慨地潑灑在大大的銀幕上,只看到人物在動,就是看不清誰,在幹嘛,他們的聲音不時被周遭細碎的嘈雜蠶食。站了一會兒,我終於看清了曾志偉的臉,還聽到了他沙啞的聲音,繼而,華仔也出現在銀幕上,但突然之間我沒了興趣,這不僅因為我已經知道了下面的情節,主要不想內心珍藏的某種情感被褻瀆。
遙想當年的露天電影,是在農村,看電影大多得往返幾公里的夜路,是坎坷的土路,因為電影隊是全鎮人民的電影隊,不是哪個村自己的電影隊。每每當放映機上的燈泡一滅,黑壓壓的人群全部屏着呼吸,只聽見機器轉動的沙沙聲,當五角星閃着光芒出現在銀幕上,雄壯的軍歌讓人人胸中都激蕩着一股豪情,天地之間再沒有凡夫俗子,有時候,一陣暴雨襲來,只要放映機不停,觀眾席紋絲不動,人們與銀幕上的英雄融為一體。這些觀眾都是農民,他們沒有文化,也沒有見識,正因為如此,他們對銀幕頂禮膜拜,那是對文化的膜拜,對民族精神的膜拜。這“他們”裡邊,就包括着我。
城市裡的露天電影銀幕很大,不用跑夜路,也不必擔心淋雨,完全沒有當年看露天電影的那份辛苦。不錯過任何商機的小店店主把零食、冷飲全推到銀幕的一側,要是搬一張沙灘椅躺着,邊看電影,邊喝啤酒,邊吃花生,還是印尼萬里望的,細細的風吹着,應該很愜意,但與那時候看露天電影相比,缺失了很多東西,想起來,讓人心生許多惆悵。
本散文作者:劉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