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牯牛降的春天

牯牛降的春天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一清二明,是清明,是春天的十七歲雨季、十八歲花開。無論是細雨紛紛、路人斷魂,還是柳暗花明、暖陽晴窗,都是令人愉悅的季節。更何況清明假期高速免費,我們這麼愛貪小便宜、愛跟風的被旅遊族,怎麼著也要出去溜達溜達,接接地氣,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吧!

  到底是天目湖,還是千島湖,還是西遞、宏村 正在我們猶豫不決之時,女兒一錘定音,去我們安徽皖南的牯牛降吧,理由有四:一是你們上述那些都是熱門景點,人比樹多,車比草多,影響心情;二是所列某些景點某人也去過,沒有神秘感;三是選擇原生態,就得到那些尚在開發的景點,走進深山,體會歸隱之趣;四是由衷地體現了我們熱愛家鄉的熱情,愛祖國先從愛家鄉開始,好歹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我和她爸互相對視,點頭,擊掌,然後歡呼而去,剩下女兒一人在電腦上敲敲打打,訂票,尋找旅遊攻略。

  今年的清明節亦如去年一樣晴朗,鮮亮。一早我們驅車140碼,從當塗上高速到石台下高速,只用了三個多小時。下了高速到牯牛降景區反而跑了一個半多小時,不過奔跑的不止是汽車,沿着山角下的馬路奔跑的還有一條清澈歡快的河流。水依山勢,或寬或窄,或急或緩,與連綿起伏的山巒是一動一靜,一高一低,分明就是一幅流動的王維畫,一首低吟的小謝詩。

  到了牯牛降的大門口已是正午,第一個停車場已經“滿員”了,我們被疏導到第二個停車場,這個停車場還在開發中,高低不平的場地里還有很多雜草和石子。取票之後,徒步進山,途徑一長溜的商業小鋪面,陳設簡單,商品很少,不具備奪人眼球的誘惑力,口袋的錢能大抵都能捂得住。

  牯牛降是皖南眾多山峰的一座,位於石台、祁門兩縣的交界處(現在兩縣均在打造景區,各有特色,可是一票不能共享,網上訂票時要注意弄清哪個縣的),是黃山向西延伸的“牯牛大崗”,地處神奇的北緯30°,似牯牛頂天而立,主峰海拔1727.6米,與著名的黃山、清涼峰同為皖南三座高峰,自西向東,猶如三尊巨人,並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說到皖南山區,方圓幾百公里,是天地造化之手,巧奪天工地創造出一幅俊美、秀麗的畫卷。我一次次地造訪,一次次地驚嘆,綠茶之鄉的涇縣,桃花源里的西遞、宏村,霧海茫茫的黃山,佛香繚繞的九華山,還有呈坎八卦村、花山謎窟,績溪的胡適家族祖屋、胡氏祠堂,棠樾牌坊,看似一座座同樣的山峰,一群群相同的村落,可是他們各自蘊藏着深厚的人文歷史和故事呢!

  走近牯牛降的大門,高大的門樓是正宗的山寨版,土氣中有匪氣,無聲地向遊人宣布“要打此地過,丟下買路錢”。驗票進門,過樓山橋走到對面,一座小山伸出“兩手”,指示我們往左是靈山景區(尚在開發),往右是龍門景區。我們跟着一小型團隊往右走,想從導遊那兒剽聽一些內容,沒頭沒尾,斷斷續續,似乎在我空白的頭腦里畫一些印跡,女兒拿着相機到處咔嚓、咔嚓,不一會就走到了“嚴家古村”。

  經過一座“子陵橋”,到了嚴家古村。這個現在居住在嚴家古村的人都是東漢隱士嚴子陵的後裔,按照村頭所立的匾文介紹,東漢光武帝劉秀登位,嚴子陵曾與劉秀一同遊學過,也就是同學關係。嚴子陵為了避嫌, 隱居到富春江垂釣,劉秀四處派人找尋,請其回朝為官,被嚴子陵拒絕了,再後來劉秀真不賴,親自登門拜訪,並帶回皇宮同眠一榻,但嚴子陵始終拒不做官。這嚴子陵,確有定力,就這樣還不心動呢,換做某某某,比如我,哈哈,簡直受寵若驚,來不及錦袍美服,走馬上任了。不過那樣,也就不會今天的嚴家古村了。嚴子陵遂舉家隱居婺源,後來有一部分到了祁門縣的上際村 ,再後來又有一部分石台縣剡溪村聚族而居,一直至今,就有了嚴家古村。他們居住的地方可都是有山有水,富含氧離子,既能吟詩作畫,又能修身養性,可謂一舉多得。

  走在這個村子里,白牆黛瓦,典型的徽州特色,而且跟我以前看的宏村、呈坎村落一樣,沿着每家每戶的牆角,都修築一條互通的水渠,在家門口就能洗衣洗菜,水是從山上引下來的溪水,嘩嘩地流淌着 ,清澈見底,很乾凈的。嚴家村這個水渠也有,只是水流不多,不過嚴家古村的大門前就有一大一點的河流,估計用不到這個小水渠了。村中我們看到了老磨坊里古老的灌水工具,古祠堂里的牌位,還有一個就是我小時候在老家牆上看到的各種標語,不過這裡的標語還保留着,更有歷史。紅色的大字標語,有些斑駁了。有紅軍北上抗日的標語,又大躍進的標語,還有文化大革命的標語,各個時期的標語,記錄了半個世紀的政治風雲,實屬罕見。

  出了嚴家古村,再往前行,貼着半山腰走過一條棧道,來到四疊飛瀑。所謂有高山,就有落差,水流從山頂瀉下,一疊成四層,衝擊而下,嘩嘩的聲音像一個大樂團一樣,氣勢不大,但聲勢壓人。很多人在溪流中找一塊石頭坐下,或照相,或吃東西,或休息。不過,沒有人像李白那樣面對此情此景,詩情壯懷“飛流直下三千尺”,也沒有人像伯牙一樣置一架古琴, 如若無人之地,彈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現在人沒那個雅興,也沒那個才情。

  從原路折回,找不到方向,半途遇到一個標為“情人谷”的地方,又說不開放,只好跟着眾人的腳步向另一條路進發。好在龍門景區的每個景點相距不是很遠,一會兒我們就到了龍門譚。

  龍門潭,相傳是牯牛降里的龍王出入之所,所以稱“龍門”。龍門高88米,寬20多米,山體青翠,偶有一叢叢地映山紅,鮮艷地開放,像一個青衣女子鬢旁簪的花簪,清秀中多了一份嫵媚。兩山夾峙的峽谷就叫龍門峽,縱深100多米。其中有三塊隔河相望的巨石,當地人叫“三隱笑談石”。貌似古代有不少讀書人看不慣人間冷暖和江湖的險惡,不願隨波逐流,於是在這裡寄情山水。其中就有三位隱士經常分坐在這三塊巨石之上,“笑談古今事”,這石頭也就因此得名。

  所謂“潭”,一則水深,《楚辭·九章·抽思》註:“潭,淵也。楚人名淵曰潭。”;二則水凈,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描寫“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我們雖不用“伐竹取道”,但是看見這一潭清澈見底的水,兩山對峙而成的龍門,在水中影印得格外幽深,河谷中巨石翻滾蜿蜒數遠,神秘的水中世界遠比地面上的風景靈動、煽情。走在龍門潭的棧道石上,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龍門潭有不同的特色,只能深深陶醉在一潭碧水中,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詞句來讚美它。不由地佩服散文、詩、駢文都能登峰造極的柳宗元,只能借用《小石潭記》的精美描寫來形容龍門潭,大抵天下的潭水也必有相似之處,張冠李戴,我認為也很適合。

  緣溪繼續前行,過了一座搖搖晃晃的索橋名曰“勸善橋”,來到一座茶樓“駐馬亭”。這個亭子背依着青翠的茶園,前面對着的是清澈的溪水,站在亭子里放眼四周,處處都是一幅畫。就這麼忘情地看着,看着,看着索橋上來來去去的人,看着溪上大石頭上對着我們這邊拍照的人,突然想起卞之琳意蘊豐富而又迴旋朦朧的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都是路人,不期望裝飾別人的夢,可在不經意中成全了彼此的風景,有這種斷章也是需要緣分的。

  再往前也不知道會有什麼驚喜,時間已經不早了,我們沿着原路返回。跟風的旅遊就是這樣,到此一游,只知道你的名字,不知道你的故事,只知道你的現在,不知道你的經歷。但即使這樣,我們已經感受到牯牛降不同尋常的春天,非人為的幽靜,乾淨,非人為的“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終”也。



牯牛降的春天 標籤: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