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小學作文>五年級作文>德國1600字作文

德國

白雲飄飄作文網 字數:1600字

  日耳曼部落及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北歐銅器時代(西元前17至前5世紀)或者最晚是前羅馬鐵器時代(西元前5~4世紀至西元前1世紀)。西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日耳曼地區,該地區約為萊茵河至烏拉爾山脈之間,西元9年時,謝魯斯克部落主阿爾米尼烏斯擊敗了由瓦盧斯領導的三個羅馬軍團,使奧古斯都放棄將羅馬帝國邊界擴張至易北河的意圖。塔西佗於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亞志時,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據了現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而奧地利、巴伐利亞南部及萊茵蘭西部則為羅馬帝國所管轄。

  3世紀時,出現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蘭克人、夏登人、撒克遜人、圖靈吉人等。日耳曼人約於西元260年進入羅馬帝國控制地區。匈人於375年西移至羅馬帝國統治地區后,羅馬帝國勢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進一步向西南方遷移,同時,今日德國境內出現了較大的部落取代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區大片土地(即墨洛溫王朝時所稱的奧斯特拉西亞一帶)為法蘭克人所佔領,而北部則為薩克森人及斯拉夫人所統治。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大帝於800年聖誕節於羅馬接受教宗利奧三世加冕,並建立卡洛林帝國,後於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分裂,分裂后出現的東法蘭克王國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雛型,領土北至艾德河,南達地中海。在奧托王朝(919年-1024年)統治期間,由各公國推舉間推舉共主,王位雖非世襲,但仍多為父死子繼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於962年經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薩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統治期間,意大利北部及勃艮第併入神聖羅馬帝國,但由於敘任權鬥爭,皇帝權力遭到削弱。

  於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統治期間,帝國擴張至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地區進行向東墾殖,促成商業繁榮,日耳曼北部城鎮則因組織漢薩同盟而繁榮。在1315年的大飢荒及1348年至1349年的黑死病後,日耳曼地區人口大幅減少。1356年頒布的金璽詔書規範由七個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及大主教為選帝侯,采多數決選舉皇帝。

  馬丁·路德於維滕貝格撰寫了九十五條論綱,挑戰羅馬公教教會並引發了宗教改革。信義宗(路德宗)自1530年後成為許多日耳曼邦國的國教。1618年6月26日之前,封建君主制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由390個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弗里敦市、騎士領地組成,因宗教衝突導致1618年6月26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戰爭爆發,該戰爭對日耳曼地區造成嚴重破壞,戰後日耳曼邦國的人口約減少30%—65%。1648年10月29日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日耳曼各邦國結束戰事,而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則為許多獨立的公國所控制,於18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約由1,800個領地所組成。自1740年起,奧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國及普魯士王國主導日耳曼地區。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由於拿破崙戰爭被迫退位,也宣告神聖羅馬帝國解散。

  德意志邦聯及德意志帝國

  拿破崙一世戰爭失敗后,歐洲各國於1814召開維也納會議,並建立由39個主權邦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對歐洲協調政治不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遭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梅特涅所鎮壓。於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則促成日耳曼邦國的經濟整合。受法國大革命影響,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逐漸受德意志人支持,尤其是年輕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建立一個具備中央集權政府的民族國家。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民議會決議由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擔任德意志帝國皇帝,但威廉四世認為其權力將受限而拒絕,使革命運動暫時遭遇挫敗。

  威廉四世的繼任者-威廉一世,與以自由派為主的議會漸生衝突,就軍事預算有相當歧異,於1862年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主導普魯士改革及建軍政策。普魯士於1864年普丹戰爭及1866年普奧戰爭獲得勝利后,並成立北德意志邦聯,排除過去曾主導日耳曼地區事務的奧地利勢力。俾斯麥欲將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及達姆施塔特等地併入北德意志邦聯,與法國衝突漸增,遂於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法國於普法戰爭失利后,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統合奧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國家,即采“小德意志”路線。普魯士約佔帝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導帝國事務,德意志帝國由霍亨索倫王朝統治,首都設於柏林。在德意志統一后,擴大了市場範圍,統一貨幣及度量衡,原先的貿易障礙因此消除,而歷經了繁榮時期,普法戰爭后,法國瀰漫復仇主義,俾斯麥為防止其對德展開復仇戰爭,故透過外交上與他國結盟、拉攏俄國、孤立法國來避免戰爭。而於威廉二世繼任后,德國外交戰略大為改變,在國際事務上積極介入,與其他歐洲列強的利益發生嚴重的衝突。就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達成協議,德意志帝國控制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洲、多哥蘭及喀麥隆等殖民地。原先有帝國參加的同盟不復存在,而新的同盟又將德意志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繫。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於1914年6月28日被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為同盟國成員,為協約國所敗,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超過200萬名軍人死亡。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簽訂康邊停戰協定,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及納粹德國

  德國革命時,德國改行共和制,但權力爭奪仍然持續,極左派共產主義者於巴伐利亞奪權。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於1919年8月11日簽署魏瑪憲法,革命結束。1929年,大蕭條發生,以及凡爾賽條約規定嚴苛的和平條件、政府長期不穩定,民眾漸對政府失去認同。刀刺在背傳說廣泛流傳,認為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系由於欲推翻政府者。魏瑪政府因簽屬凡爾賽條約而被認為背叛德國。德國共產黨及納粹黨於1932年掌握議會多數。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后,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總理。國會大樓於1933年2月27日遭到縱火后,頒布緊急法令取消民眾部分基本權利。授權法案通過則賦予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當時僅德國社會民主黨反對該法案,而德國共產黨國會議員則已遭捕入獄。希特勒藉由其權力排除實際上及潛在的障礙,在數個月內即建立中央極權國家,各產業也因重新建軍而復蘇。

  英法兩國對於希特勒的種種要求採取“綏靖政策”,給予相當程度的讓步,致使德國得以在1935年收復薩爾、1936年佔領萊因非武裝區、1938年與奧地利合併、並在同年10月的慕尼黑會議中支解捷克斯洛伐克。希姆萊行動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則為入侵波蘭前的準備。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后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着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併入侵蘇聯。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使德國向美國宣戰。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德國的盟國意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意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后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戰役於4月25日紅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紅軍完全佔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當時柏林城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進攻柏林部隊的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但因蘇軍進攻柏林的部隊的統帥拒絕投降未果,最終幾經交涉和鬥爭之後於5月2日在紅軍佔領柏林之後對蘇軍統帥無條件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納粹德國政權實施各種迫害反對者及少數民族的政策,即猶太人大屠殺,期間數百萬人被殺害,包括猶太人、羅姆人、耶和華見證人、斯拉夫人、蘇聯戰俘、身心障礙者、同性戀者及政治、宗教反對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歐洲造成超過4,000萬人死亡,德國約160萬士兵陣亡及二百二萬平民死亡。戰後紐倫堡審判審理納粹戰犯。德國失去了前德意志東部領土的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波森、東普魯士等地,在1944年1月—1945年5月之間約1,200萬德意志人自前德意志東部領土的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波森、東普魯士等及其他歐洲佔領區被蘇軍攻入納粹德國本土期間無條件驅逐,並在這個驅逐過程中有220萬以上平民被蘇聯紅軍殺害,主要城市也遭受破壞。

  東德及西德

  1947年,盟軍佔領下的德國,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法律上由波蘭及蘇聯管理,但事實上為并吞,而西部的分離地區為薩爾保護領。

  於德國投降后,德國領土及柏林由同盟國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分區佔領,這些地區接受650萬名來自東部領土的德意志人。1949年5月23日,法國、英國及美國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一般也以西德及東德稱之。東德首都設於柏林,西德將波恩設為臨時首都,以強調兩國分治僅為暫時性的現狀。

  西德為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及法國結盟。自1950年代起歷經了長期的經濟成長。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為東方集團國家之一,政治及軍事上受蘇聯控制,並加入華沙條約組織,雖然東德以民主為國號,但政治上僅由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控制,並設有特勤機構國家安全部,另有其他機構於社會中各層面進行控制;東德採行蘇聯式計劃經濟,而後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雖然東德官方宣傳其社會政策好處,並宣稱存在西德入侵等威脅,但許多公民仍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於1961年建造了柏林牆,也成為冷戰的象徵,在波蘭及匈牙利民主改革后,柏林牆於1989年被拆毀,象徵共產主義垮台及兩德統一。

  東、西德間的緊張關係在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於1970年代初期的東方政策稍獲緩解。1989年夏季,匈牙利放棄鐵幕並開放邊界,數千名東德國民經匈牙利進入西德,此舉也對東德造成衝擊,大型抗議活動獲得更多支持。東德當局無預警開放邊界,使東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遊,以維持東德的國家地位,而實際上加速了轉向改革的進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后,放棄根據投降條款的權力,德國重新取得完整主權,使德國得於同年10月3日統一,前東德地區的5個聯邦州重新建立,被稱作新聯邦州。

  兩德統一與歐盟

  根據《柏林/波恩法令》,柏林於1994年3月10日再次成為德國首都,而波恩獲得聯邦城市地位,並留有部分聯邦機關,至1999年,政府搬遷全部完成。兩德統一后,德國在北約及歐洲聯盟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增加,於1999年派出維和部隊穩定巴爾幹情勢;而在2003年阿富汗戰爭中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后,德國以北約成員派兵維護阿富汗的安全局勢,由於二戰後德國國內法限定只能發展自衛性的軍事力量,因此這些對外軍事行動產生爭議。德國於1999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歐元實體貨幣自2002年起正式流通。2005年11月,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領導人安格拉·默克爾當選為德國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

 五年級:希澈

德國 標籤:德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