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棲息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安徽、浙江等地。它的別名叫中華鱷,俗名稱土龍,豬婆龍。人們把揚子鱷稱為“活化石”,是因為它在兩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就存在了,由於環境的變化,恐龍等爬行動物滅絕了,而揚子鱷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恐龍等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鱷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的生物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它最愛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野兔、水蛇等動物。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而它就有很強的耐飢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
揚子鱷身長約2米,像條大蜥蜴。嘴長,裡面長着鋒利的牙齒。背部暗褐色,有的呈深綠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鱗片,像全副武裝了一樣。它四肢粗壯,尾巴特長,其長甚至超過了頭和身體長度的總和。
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目前我國野外揚子鱷數量不足500隻。我國的一些地區內建立了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安徽的繁殖研究中心圈養數量已達到4000多隻。每年十月,揚子鱷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7、8月產卵,每次約產卵26枚,幼鱷9月出克。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也應該熟習揚子鱷了吧!
揚子鱷 標籤:揚子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