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二姥姥準備過年吃的豆芽菜。看到那些小小的豆芽以後,我不禁有些驚訝:前些天放到盆里的時候還是豆子,而現在已經成了一顆顆蓄勢待發的小幼苗。不過,它們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隻只小蝌蚪,渾身上下散發著生命的活力。
而接下來我所需要做的工作卻讓我感覺自己有些殘忍。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剛生出來的豆芽的根切掉。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都知道:切去的是胚根,我們吃的是胚軸和子葉。但是因為我自己的毛手毛腳總是把豆芽的胚軸和胚根也一起弄斷,所以二姥姥說:“我們把根切掉是為了它軸的能長的更粗一點,而你把它全弄斷了不就長不成了嗎?”“啊?切掉的根話它還沒死嗎?”我驚奇的問道。“當然。這樣它才能繼續長的白白胖胖的。”二姥姥給我一個乾脆的回答。
於是,我開始懺悔自己給予了那些還想要繼續生長的生命一個這樣沉重的打擊。
不過,我知道不管如何我的舉動都是在扼殺,雖然它很卑微,最終要被人吃掉。可是又是什麼力量使它這樣頑強、不屈、對自己卑微的生命永不停歇呢?是什麼使它小小的生命夜以繼日、不顧一切的、即使知道自己沒有了根卻依舊努力生長直到自己“死去”呢?
我想,是渴望,是對生命的渴望。
小小的豆芽沒有華麗的語言卻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它自己對生命的渴望;《蟬》一文中17年才能活一回的蟬用自己響徹整個夏天的聲音證明自己對生命的渴望;懸崖峭壁上鑽出來的幼苗衝破層層阻礙,為的就是享受一片天空、接受陽光雨露,它用它小小的身軀來證明自己對生命的渴望。
夜晚,人們都休息了,動物也都甜甜的進入了夢鄉,只有渴望的生命永不停歇。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第六中學初二:陳思奇c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