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賞析作文500字
他可以像飽經滄桑的老人一樣用冷冷的眸子俯視眼前的一切,還可以在“六一”兒童節厚着臉皮抱一大堆好吃的回去一個人慶祝。他討厭一成不變,做沒有創意的事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他說他正在長大,可師生們總是看見他一臉幼稚的笑容。
作文就是說話。蔣遙是很會用作文說話的初二學生。他平靜地、帶點調侃地甚至犀利地說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聽”者為他的獨到的眼光和不俗的口才而感嘆。
《一些事》是最值得欣賞的一篇。侃的是早戀的同學。不說早戀的危害專說戀者的表現;沒有刻畫情侶的神形卻可見其嬌作之態。侃味夠辛辣的。看來,自我感覺良好的早戀者在同學眼中的形象並不美好。
《家鄉小雨之美》只是信手拈來,似乎沒有結尾,似乎文題不符。小雨不小也不美,只是雨聲沁人心脾。原來,作者要表現的是賞雨的閑心。有了這份難得的閑心,家鄉的小雨就美得有個性了。
《關於土地》是為“土地”話題作文而作,卻不落俗套。土地帶給我的快樂,我與土地的隔膜,還有我對土地對作文的思考。這是成長的足跡,真實的體驗。容易寫空的作文就這樣實惠起來。
《漢語之美》寫對漢語的感知。很客觀且帶點調侃的語調,引事例、擺事實、作比較,現身說理,你就這樣與作者一同感知,一同認同。
很隨意,很自然,很有味,很有個性。這就是蔣遙的作文。
2、《荷塘月色》賞析作文3000字
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裡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裡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裡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裡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裡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裡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后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儘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裡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裡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3、時間飛逝----;匆匆賞析作文1000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匆匆〉。談起〈匆匆〉,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高爾基詠物言志的名篇〈時鐘〉。儘管格調各異,但兩位作家不謀而合,抓住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習見而又容易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懷,或發生議論,感嘆韶華易逝,人生短暫,需珍惜時間,愛惜生命,有所作為。
時間,它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但卻又出沒在我們身邊,無情而又匆匆地流逝。文章開頭,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由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飛快流逝的痕迹,由此,作者心生感慨:自己八千多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進大海里,無聲無息,“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這可是一處“點睛之筆”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進一步,具體細膩地刻繪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沉默、睡覺乃至嘆息的瞬間,時間因此而“逃去如飛”,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那樣消逝。
哇!太貼切了!我不禁暗暗感嘆着。
作者深知既然來到了這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主旨——〈匆匆〉。
讓我更加羨慕的是,在時間的悄然流動中,這篇僅600餘字的短小篇幅,朱自清運用多種修釋方式,委屈盡致地展現了自己的內心,讓讀者清晰透徹地把握住他的意志流動的脈絡。而且,〈匆匆〉的疊詞也使他的語言具有節奏性,陽光是“斜斜”的,它“輕輕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轉,時間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過……這些疊字的運用,使詩不僅達到視覺的真實性,而且達到聽覺的真實性,即一方面狀時間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寫出時間邁步之聲。同時,詩人一方面狀客觀之事,一方面又達主觀之情,現實的音響引起詩人情緒的波動,通過語言的音響表現出來,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們還可以看到詩人疊字自然勻稱地分佈在各句中,以顯出它的疏隱綿遠的節奏來,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緒的波動。參考書中介紹道:“ 復沓的運用,也是散文詩維持其音樂特點通常運用的手段。所謂“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顯出詩人感慨的遙深來,又增加了詩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覆出現,一種幽怨之情反覆回蕩。“我留着些什麼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遊絲樣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數字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結句的反覆,反覆強化作品的主旋律,畫出詩人感情起伏的波瀾。復沓的運用,反覆吟詠,起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真是不賴!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語言為什麼沒有朱自清先生來得生動,準確,切合實際呢?
4、古詩《贈汪倫》賞析作文400字
一首〈〈贈汪倫〉〉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這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深厚情誼。
李白外出遊覽時路徑桃花縣,在村民汪倫家做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為李白跳了一隻舞。於是李白作了這首詩贈給汪倫作紀念。詩中充分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情誼。正如詩中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講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過汪倫送我的情誼深。而前兩句敘事,“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正表示處於意料之外,汪倫用民間最隆重的踏歌舞來歡送李白,這讓詩人怎能不感動呢!而這讓詩人怎來表達呢?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有感而發用桃花潭來和汪倫對自己的情誼作比較。而這兩句就用了“不及”來把兩個不相干的事物連在一起。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這樣既深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覺得這《贈汪倫》及自然,直抒真情,十分感人。
5、彩圖賞析:玉米全家作文200字
我是玉米,我家裡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很多很多兄弟姐妹,我們擠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真熱鬧呀!
媽媽說:“今年我的小寶寶個個長得胖又壯!”哥哥聽了,高興得直打滾,姐姐們在一旁手拉手唱起了歌。
大樹哥哥看着我們,高興得直笑,“嘩啦啦”,“嘩啦啦”,小草妹妹為我們伴舞,小螞蚱在我們身上跳來跳去。
來了一位老爺爺拿着一個笆斗,又來了一位老奶奶,提着兩條凳子,幹什麼來了?參加我們的晚會?
老爺爺老奶奶坐下來,拿起玉米棒,把玉米粒一個一個扮下來,放進笆斗里。
這下可糟啦,我們一家人滾在一起,分不清誰和誰了。
(指導老師:灌雲縣青青文學社曹殿娟)
6、《過零丁洋》賞析作文700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說的真好!它出自於南宋著名的政治,文學家文天祥之手。讀來慷慨激昂,氣勢磅礴,但感情卻悲痛壯麗,處境艱難孤苦。
寒窗苦讀十四年,熟讀經書,赴京趕考,通過了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這是苦難遭遇的開始。在頻繁的抗元鬥爭中,兵武器嚴重不足奮力抗戰四年未停。國難當頭,他奮不顧身,孤軍奮戰。
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已經被戰爭變得支離破碎,自身的安危同樣不定,像被暴雨擊打的浮萍漂泊無垠,時起時沉。德佑元年文天祥於江西起兵勤王,轉戰東南,抗擊元軍,祥興元年十月兵敗被俘。
當年撤離時,惶恐灘頭說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嘆零丁。後來元軍張弘范一再強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堅持抵抗南宋的張世傑,文天祥便將此詩出示給張弘范看,張自知無望,作罷。後文天祥被押解大都,於元世十九年英勇就義。
古往今來,人生在世誰能躲過一死?為國捐軀,留下赤誠忠心,永垂史冊。
古往今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讀來,依然那麼的震撼我心。這首詩把全篇詩的愛國主義思想旗幟高高揚起,使全詩從悲痛的氣氛中顯示出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所透射出的清明性,忠貞熱情,照亮了歷史前進的道路,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堅誠地,無私無憾的去身就千古。
人總是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已成為中華詩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古代的仁人志士為祖國為民族為正義事業而奮鬥獻身。
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的人死了,他的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的確,一個人活着不應該無意義,在人生中必定要有輝煌,有精彩;若平平淡淡過一生,倒不如一死,像文天祥一樣捨生取義,精忠報國,這是重於泰山的死。
7、靜夜思賞析摘錄作文900字
靜夜思賞析摘錄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霓虹燈閃耀的夜晚,在高度發達的今天,誰還會“靜夜思”首先,靜夜已沒有了;其次,在喧囂中自然少了許多思量。於是,《靜夜思》給我們展示的是幅文字囤,如同唐代的出土文物一般。
時間:明月之時;地點:床前;人物:“我”(雖詩中未曾提及,但從動詞可推知);事件:思故鄉。綜合起來,這便是明月之時“我”在床前思故鄉。
詩中事件的發展用動詞串聯,層層遞進:床前明月照入,“我”錯疑地上霜。這“地上霜”引起“舉頭望明月”,明月自然使在異鄉的遊子思故鄉。脈絡清晰。
然後,詩中出現的名詞也值得玩味:床,光,霜,故鄉,明月。這床,也許是單人床,更可能是雙人床;可能是在客店裡的床,也可能是異地家中的床。總之,人只有一個,床是死死的,“我”此時的心就像在單人房雙人床。透過的月光“我”誤以為是“霜”。為何是霜而非是其它呢?文字里內心的刻畫,眼前的霜便是“我”內心的霜。心都掛滿了霜,心灰意冷到了何種程度?月光輕輕地無聲無息地瀉入室中,月還是家鄉的更明亮么?“我”當時肯定是這麼想的。我雖沒有身處異鄉,但我本人也極有感觸。我常看着月亮想,在這個時候家裡的天上月亮已到某某位置了吧,月光也該入窗戶了吧?最後,一點即破,是故鄉,魂牽夢繞的故鄉,有着血濃於水親情的故鄉。這就不唯理解家鄉的人情濃如血,異鄉的人情淡如水了。不難理解鄧小平幾度視察四川了,不難理解奧運健兒為家鄉爭光的心情了。
現在我們來想像一下,李白站在21世紀的床前,月光透入與燈光摻和,他無意中瞥見了孤零零的月亮懸在半空。絞盡腦汁,他想起了家鄉和家鄉的親人,隨手拿出手機,對口就喊:“喂,小麗嗎?大哥啊……”以至後來不了了之,再沒什麼膾灸人口的佳句留世了。
現代人為何寫不出古詩了?因為古人都已死了,現代人寫的永遠只會是現代詩。一首好詩,人人都會吟唱,流芳千古。牛頓定律未被牛頓發現尚還可幸,若世上沒了李白,那便是無可比擬的損失,這是後人找都找不回來的。同樣的,小學就學的《靜夜思》,簡短意味深遠,你若實際遇上詩中的情景,會對詩更有深刻的理解。好詩不是評出來的,就像金子不會貶值一樣,你說它好它還是好,你說它不好它還是好。
詩是一張網,評點只是一縷線。
8、《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600字
《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
魯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還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個個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時誇獎着那些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今天,我讀完了《魯迅作品賞析》一書,受益匪淺,再次了解了魯迅。
魯迅小時候經常與同伴們在百草園嬉戲玩耍,對什麼都充滿着好奇,就連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都是他們遊戲的“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了解到魯迅幼時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孩子,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告誡他?e去草叢裡玩耍,而魯迅正因為這樣更要去,可從未碰上過美女蛇,反倒經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後來,魯迅與小蟋蟀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有一篇提名為《故鄉》的文章,1921年一月發表,那年魯迅正在老家,而聽說幼年的閏土要來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沒想到閏土不再和以前那樣可愛靈活了,變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卻早有皺紋,頭髮蒼白。閏土見到魯迅便喊“老爺”,與魯迅談起了農民的悲哀:“哎,家裡有許多孩子,農活有多,政府逼着我們捐錢,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時割下來的稻穀青菜還沒人要。孩子和我們真是餓呀……”說著摸了摸孩子的頭。這篇文章真是催人淚下,魯迅的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與命運,揭示了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的根源。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抒發了嚮往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9、《雨傘》賞析作文500字
我在《讀者》這本雜誌上,偶爾看到了一篇短文,名為《雨傘》。這篇文章是這期雜誌的卷首語,既然是卷首語,我想自然是有它的妙處,文章內容也肯定豐富多彩,一定是一篇優美的文章。
這篇短文圍繞“雨傘”來寫,寫雨傘只能在下雨時為人們所用,在天氣晴朗時,就可能被人們所遺忘;還寫了作者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我”有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用了多年而且十分喜愛的傘,突然“人間蒸發”了,當時自己不斷懊惱自己的粗心大意。數天後,發現自己心愛的傘失而復得,這使作者喜出望外,難以壓抑心中的喜悅;可是看到自己的傘沒有原來那麼好,又反思自己道:我一直都沒有真正的看清楚它,只是在需要時,才把它抓緊。
看過這篇文章,聽過這個故事,思過作者的感慨,你是否也受到一些新的啟發呢?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雨傘一樣的人,他們甘願化作一片綠葉,用自己默默的行動,將我們映襯的格外鮮艷,分外美麗。可是,我們卻認為這些人為我們所付出的都是理所當然,忽略了“雨傘”的存在。
在人生路上,父母為我們洗衣做飯,供我們上學;老師交給我們知識,讓我們明白了許多;朋友在我們有困難時挺身而出,讓我們走向成功。可是,我們不能只享有而不付出,面對那些默默支持我們的人,我們要關愛、付出,為他們義無反顧的撐起一片天空!
10、匆匆賞析作文2200字
匆匆賞析
談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爾基詠物言志的名篇《時鐘》。儘管格調各異,但兩位作家不謀而合,抓住人們日常習見而又易於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懷,或生髮議論,感嘆韶華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時間,愛惜生命,有所作為。
《匆匆》寫於1922年3月,時當五四運動落潮之際。朱自清面對令人失望的現實,心情苦悶,念舊、低徊、惋惜和惆悵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畢竟是一個狷介自守、認真處世、勤奮踏實的人,雖感傷而並不頹唐,雖彷徨而並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緒:“極感到誘惑底力量,頹廢底滋味,與現代的懊惱”,“深感時日匆匆到底可惜”,決心“丟去玄言,專崇實際”,實行“剎那主義”。俞平伯曾評論朱自清的“這種意想,是把頹廢主義與實際主義合攏來,形成一種有積極意味的剎那主義”,這種剎那觀“在行為上卻始終是積極的,肯定的,吶喊着的,掙扎着的”(《讀〈毀滅〉》)。了解朱自清寫作《匆匆》時的心態,有助於把握作者對光明流駛而觸發的獨特審美感受。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着,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的蹤跡。文章起首,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以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的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再進一步,具體而微地刻繪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上床乃至嘆息的瞬間,時間就此 “逃去如飛”,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那樣消逝。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但因朱自清“於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山野掇拾”》),這一寫法就使空靈而抽象的時間概念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切的質感和強烈的流動感,彷彿成為人們朝夕與共的伴侶,鮮活靈動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時間的悄然流動中,在僅只六百餘字的短小篇幅內,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動的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我待。然後,在第二、三段,緊接着前面的設問,引出另外的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了傷時而又惜時的感喟。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的象徵太陽以生命,說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的太陽之匆匆出沒,寄託奔涌的情思,深化題旨。最後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遊絲樣的痕迹”,顯示了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的追求,並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覆和呼應,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情。作者一方面發揮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用貫穿全篇的十一個設問或反問句,作為情緒發展的線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無限的思緒,並藉助於精巧的構思,把“磅礴鬱積,在心裡盤旋迴盪”已久的感情加以極盡“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短詩與長詩》)的表達,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憑籍對客觀事物的精微觀察和體驗,以流動的傳神的筆觸,通過融情入景的寫法,顯示了繪畫的美和詩意的美。譬如,他筆下的太陽,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創造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作者將主觀感情和客觀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觀統一體,形神兼備,情韻獨特。語言具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在樸素平淡中散發出濃郁的抒情氣息,達到富於詩情畫意的美學境界。全文以格調、詞藻、情意和風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時代的讀者。
朱自清以“匆匆”為題來抒寫時間是難得而易失的感受,這題目本身既蘊含有濃冽的情味,又潛隱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觀察和思索社會人生問題,在不少散文中以詩人一般的抒情筆調描寫日常生活,蘊理於情,使作品帶有哲理意味,意蘊趨於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對時間問題的思考,圍繞着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進行探索,在其間流露的寂寥惆悵而又激情難抑、苦惱彷徨而又切實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時期追求進步,一時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識分子較為普遍的心理狀態,反映了時代情緒,但他那種珍惜寸陰、熱愛生活、勵志向上的人生態度,更給廣大讀者以啟迪,由此引發聯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現在,才能把握住未來。由於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異的感受,作品就會富於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調委婉、流暢、輕靈、悠遠。全文篇幅短小,結構較為單純,句式大多簡短,燕子、楊柳、輕煙、微風、薄霧、初陽、蒸融、遊絲等詞語飄忽靈動,意境清雋淡遠,通篇顯得和諧勻稱,融洽得體,而這一切又是與作者為尋覓時光流逝的蹤跡,以表現思想情緒的微妙流動相一致。
11、高一作文賞析:作文宛如一碟菜作文800字
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一(2)班慕林芳
菜刀在刀板上有節奏地跳着舞,就如同清晨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語文宛如一碟菜,手持一柄菜刀細緻地切着各種菜蔬,這切成的似乎互不相關的小堆卻最終聚集成一盤可口的佳肴。作文正是如此,平時不經意間積累在一起的知識,不經意中供給語文肥厚的土壤,然而這些零碎的知識雖細小但卻不能小覷而粗心馬虎起來,就像一盤豐富的午餐中的青菜上殘留着尚未洗凈的泥沙,不禁會讓人食慾全無。做菜時的細緻衛生也許會使一道平常的菜肴添色不少。好的廚師懂得自己調味,平平常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他們手中被拿捏得恰到好處,宛如自然流淌之涓涓細流迴環曲折,時而緩慢幽靜,時而輕快自如,沿着縱橫的山巒叮叮噹噹地唱着悠閑的歌,令人回味無窮。然而初學者即使非常細緻,卻仍不能熟練地收放自如。菜品的鹹淡自然成了未知數,全憑運氣得之。這時倒不如放些雞精等作料,在手藝不純熟之計先借用他人的力量使平淡的口感厚重起來。並不斷吸收借鑒,定能自成一體。
做菜的過程是要有一定規律的,先放什麼再放什麼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並包含着前人豐富的經驗內涵,但有時打破常規也不失為一種妙方。品菜的人在新奇的情感中品味着創意的靈感,往往會對其讚不絕口,打出罕見的高分。於是很多人便在菜的裝飾上慘淡經營力求盡善盡美。若是菜品本身味道頗佳,配上華麗的裝飾便更顯廚師的個人品位。然而若是菜體一般,再出色的配飾不過徒增喧賓奪主之感,太多浮華只叫人頓覺膩煩便不願多品了。作文也是如此,繁碎華麗的詞藻雖然引起人一時的讚歎,但細水長流,使人樂意坐下慢慢品讀的還是那些飽含生活氣息的精彩之作。
作文宛如一道菜。品讀它的人不會去追根溯源,品評食材是否考究,更不會稱量計算調味品的多少。他只會輕嚼一口菜便能評價它。因為廚師先前的一切準備早已融會貫通於整個菜肴。它凝結着廚師純熟的功底及對美食傾注深情的無比熱愛之意,自然品讀食材就顯畫蛇添足了。
做菜彷彿學寫作文,固然結果十分重要,但忙碌於其中的快感絕不能少。也許就像生活,萬事萬物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生活彷彿作文,作文彷彿菜肴,也許生活也宛如一碟菜吧,其中滋味還需你親自品嘗。
12、小學語文課文《掌聲》教學片斷賞析作文1400字
片斷一:揭示課題
師:看老師板書課題,,“聲”字要注意上橫長,下橫短。看了課題你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生 :這篇課文中發生了什麼事
生 :是誰給誰掌聲
師:大家會根據課題提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老師巡視,隨機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出示生字、詞投影,指名讓學生讀,隨機正音(
師:初讀課文後你解決了課前提出的哪些問題
生 :同學們給英子送去了掌聲,使英子發生了變化。
生 :掌聲是同學們送給殘疾女孩英子的。
師:初讀課文時,英子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
學生們勇躍發言
師:在讀書時,英子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但我們說話要有理有據,請大家再認真讀讀課文,為自己的發言尋找根據。
生大聲朗讀課文
師:有聲地朗讀有利於交流感情,無聲地默讀才有利於思考。請大家再默讀課文第一段邊讀邊想,英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看哪個詞能更準確地概括 出此時英子的心情
生齊說:憂鬱。
師:聯繫上下文我們可以將詞語理解得更準確。
師:熟讀精思,必知其義。你要想體會文章的內涵就一定要精心地去讀去想。
片斷二:引深課題
師:在課文當中我們把愛化作了一陣掌聲,其實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許多平凡的小事,仔細想想哪些小事中蘊含著愛
生 :愛就是借給同學一塊橡皮。
生 :愛就是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
師出示捐款、獻血等圖片並播放歌曲 《愛的奉獻》
學生紛紛站起來發表對愛的理解
出示一首關於愛的小詩和學生在音樂聲中一齊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就是愛的創造者,你們將會用語言,用行動將這首詩寫得更美)
師:這是中國青年志願者的標誌 出示青年志願者圖片,無論愛怎樣表達,讓我們永遠記住一句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記住這雙大手,把你的手給別人,把你的愛給別人,讓我們懂得愛,珍惜愛。
生在音樂聲中齊讀: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專家點評:
這節課在教材的處理、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上,推敲得都比較到位。老師個人素質較高,這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語文課就應該重點圍繞語文的聽、讀、說、寫、正音、字詞等展開我們的教學。這節課上,老師讓學生自讀自悟,一步步引導,課改理念體現得非常好。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很得當,突出地表現在讀書上。老師明確教給學生認真讀書的方法:朗讀利於感情的交流,默讀更利於認真地思考。最後投影上打出“熟讀精思,其義自見”八個字,非常好。點撥比較及時、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比如,老師板書課題時強調寫 “聲”時應注意下橫短,上面是個 “士”,這個點撥恰到好處,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的功底。這節課還較好地處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係,文和道的結合做得比較好。黑板上一個大大的“愛”不空洞,它是通過教學滲透給學生的,引出來的“愛”自然而然,學生們受到的感染、熏陶也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強加給他們的。
建議:應思考一節好課如何才能到常講常新,課堂上學生主體性有些欠缺,今後在如何調動體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再下點功夫。
13、《城南舊事》人物賞析作文800字
秀貞:
這是一個讀了讓人心生憐憫的角色,她與思康的愛情在那個年代是不被允許的,他們之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妁之言,沒有三媒六娉,八抬大轎。他們之間只有對彼此的好感,只有一份輕的不能再輕的承諾。而秀貞卻貼心的不想給他任何負擔,沒有告訴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的一去不復返與小桂子被扔了,讓一個未滿二十的女孩子再也無力承受,她瘋了!一個本在豆蔻年華的女孩子瘋了!一個初嘗愛情甜蜜的女孩子瘋了!一個初為人母的女孩子瘋了!她為自己、為愛情、為孩子瘋了!因為當時的封建,不允許男女之間有私情,不允許無中介之人的婚姻,不允許未婚先孕;現在的社會,戀愛自由,戀愛隨便,婚姻隨性,甚至早戀。秀貞的命運被當時的社會定位了。我個人認為,秀貞的愛情還不足以讓她有黛玉那“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般的肝腸寸斷、萬箭穿心,只是“小桂子”讓她久久心痛,我們拋開她的的角色,就當她單單隻是一個母親,才初為人母,就被骨肉分離,諒哪一個母親能承受?但是,惡果是她自己種下了,她就必須為自己得無知、任性而負責。悲劇不是無緣無故就釀成的,它在特有的環境、背景、人物的一系列因素下,悄悄孕育。
宋媽:
這是一個和英子家有着極深感情的奶媽,她的最終結果就是萬分傷心,兒子死了,丫頭也送了人,這個消息還瞞了她幾年,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上想,兒女是自己的心頭肉啊!可是這些卻又全是因為宋媽的外出。宋媽當時的社會,只允許男方休了女方,而她的丈夫又使用家庭暴力,宋媽一氣之下出走。大家試想一下:倘若當時的社會婚姻自由,宋媽會出走么?若宋媽不出走,”黃板牙兒”會讓小栓子放牛,不好好待他么?會將小丫頭子送人么?是社會背景,釀了宋媽的一出悲劇。那時的重男輕女,是一個極其封建的思想,為什麼小丫頭子可以毫不心疼的送人,而小小子就可以視為珍寶呢?社會又釀成了男尊女卑的悲劇,宋媽說:“要不是小栓子沒了,小丫頭子就是送給了天皇老子我也不找她。“是封建的社會和男尊女卑讓宋媽抱憾。
常州金壇市二中初一:沈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