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通俗說)
桃月晚春暮春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杪(miao)月鶯時桃浪雩風櫻筍時上巳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夏曆說)
季春桃月辰月鶯時末春桐月蠶月杪(miao)月桃浪姑先(農曆說)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緻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曆三月是一個繁忙的月份,關於它的資料太多了,只好撿主要的說說:
1.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李白《憶秦娥》詩為證: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這裡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柳既留也,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
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着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據《燕京歲時記》
載:三月三
俗謂栽壺盧者,必於三月三日下種,否則結實不繁。
2.寒食節:是紀念一位義士的節日,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現在我們已把寒食和清明合二為一了。
3.清明節: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 月。清明的意思包涵有:①清澈明凈:月夜清明。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③政治開明,有法度有條理:天下清明|生於清明之世。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了!
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據《燕京歲時記》載: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世族之祭掃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紙錢製成幡蓋,陳於墓左。祭畢,子孫親執於墓門之外而焚之,謂之佛多,民間無用者。
按,《析津志》云: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復有半仙之戲矣。又《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4.穀雨: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
每年4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古代解釋即所謂“雨生百穀”,故此得名。它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穀雨前後,氣溫比較穩定,一般天氣較暖,雨量也開始比以前增加,這時期雨水對越冬作物生長和春播的種子發芽出苗有利。但雨水過多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且此時多見冰雹,此時正值小麥、油菜成熟和春播大忙,對農業生產會造成一定的威脅。穀雨節也是一年中日較差較大的時期,時而出現較高的溫度,時而有強冷空氣南下,造成劇烈降溫,甚至會出現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在穀雨時有很多的農彥如:
穀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
穀雨麥懷胎,立夏長鬍須。
穀雨打苞,立夏齜牙,小滿半截仁,芒種見麥茬。
冰雹打麥不要怕,一棵麥子擴倆杈;加肥加水勤鬆土,十八天上就趕母。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穀雨花,立夏穀子小滿薯。
清明高粱接種穀,穀雨棉花再種薯。
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
等等。關於穀雨的農事還有一首打油詩:
穀雨時節種穀天,南坡北窪忙種棉;
水稻插秧好火候,種瓜點豆種地蛋;
玉米花生早種上,地瓜栽秧適提前;
閑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淺栽煙;
田菁苜蓿沙打旺,綠肥作物種田間。
棉花出苗快查補,地頭地邊無空閑。
小麥要澆孕穗水,查治火龍和黃疸。
樹木栽上細管理,否則成活難保險,
林木果園早噴葯,花兒過密酌情剪。
馬牛豬羊飼餵好,家禽孵化科學管。
葦藕蒲草繼續栽,親魚育肥多產卵。
趕潮流來堵魚頭,家吉(魚)黃花捕莫慢。
因此《燕京歲時記》載:
京師三月有黃花魚,即石首魚。初次到京時,由崇文門監督照例呈進,否則為私貨。雖有挾帶而來者,不敢賣也。
可見當時黃花魚是皇宮的貢品。
5.廟會:三月各地的廟會很多,春暖花開時,人們爭相祈福。在舊時北京三月著名的廟會有:
◎蟠桃宮
太平宮在東便門路南,門臨護城河。因廟內有西王母之像,故曰蟠桃宮。每屆三月,自初一日起,開廟三日,遊人亦多。
◎東嶽廟
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二里許。除朔望外,每至三月,自十五日起,開廟半月。士女雲集,至二十八日為尤盛,俗謂之扌覃塵會。關於東嶽廟的廟會,可看我日誌里《送給休閑》-----東嶽廟民俗一篇,有詳細的介紹。
《日下舊聞考》:東嶽廟乃元延?中建,以祀東嶽天齊仁聖帝。前明正統中,益拓其宇,兩廡設七十二司,後設帝妃行宮。本朝康熙三十七年,居民不戒而毀於火。特頒內帑修之,閱三歲而落成。殿閣廊廡,視舊加飭。乾隆二十六年復加修葺,規制益崇。故至今只謁東陵時,必於此拈香用膳焉。
◎潭柘寺
潭柘寺在渾河石景山西栗園庄北,去京八十餘里。每至三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半月,香火甚繁。廟中萬山中,九峰環抱,中有流泉,蜿蜒門外而沒。有銀杏樹者,俗曰帝王樹,高十餘丈,闊數十圍,實千百年物也。其餘玉蘭修竹、松柏菩提等,亦皆數百年物,誠勝境也。
《日下舊聞考》:
潭柘寺在羅?嶺平原村,去京城西北九十里。晉曰嘉福,唐曰龍泉。京師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北京。”蓋寺之最古者。本朝康熙間,更名岫雲寺。寺故海眼,佛殿基即潭也。唐華嚴師在山說法,神龍施潭為寺,一夕大風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絕。柘久枯,高七八尺,覆以瓦亭。龍去而子猶存,青色,長五尺,大如碗,時出現。
◎戒台
凡游潭柘者,必至戒台。蓋戒台無定期,惟六月六日有晾經會,縱人游觀,而游者卒鮮。......寺名萬壽,在潭柘東南,以松勝。故京師論游者,必與潭柘並稱焉。
《日下舊聞考》:
萬壽寺在馬鞍山,唐武德中建,曰慧聚寺。明正統間改今名。有康熙、乾隆御書聯額。寺有戒台,乃遼咸雍間僧法均始開,明正統中敕如幻律師說戒立壇焉。壇在殿內,以白石為之。寺後有太古、觀音、化陽、龐涓、孫臏五洞,寺西五里有極樂峰。
三月充實繁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