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做一個戴着枷鎖起舞的思想者

做一個戴着枷鎖起舞的思想者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前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一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伊桑是個有誦讀障礙的孩子,在正常教育體系中無所適從,倍受打擊。老師們都是有責任心的。然而,由於認識上的盲點,他們並不了解誦讀障礙是一種病症,也就看不到伊桑的挫敗是一種已經儘力而為卻無法克服的絕望,只是依照“常識”將他歸為有智力障礙或者調皮搗蛋不用功的學生。頗具中產階級成功人士范兒的父親也認為:孩子讀不好書是缺乏嚴厲管教所致。於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學校。到了寄宿學校,伊桑再無依託。家庭聯繫被切斷,遺棄感的生成讓他的幻想世界發生了扭曲。代課老師拉姆看到孩子的作業本,再結合對孩子日常行為的觀察,拉姆明白了伊桑的危險處境。拉姆又說服了校長,讓自己對伊桑的幫助方案得以在學校這個平台上施展。直到片尾,伊桑終於戰勝內心衝突,出現在賽場,並以在小池塘邊放自製的小船為主題,創作了一幅將現實和幻想融匯一體的圖畫。並獲得美術大賽第一名。影片很溫暖,在導演的安置下,問題得以妥善解決。然而在現實中,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實施起來卻難度極大,除了教育制度,還涉及教育成本:假若伊桑不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命運將截然不同。

  1930年,26歲的青年詩人臧克家報考了國立青島大學。當時的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了兩個作文題: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二是《生活雜感》,兩題任選,而臧克家卻把兩道題都做了。他寫的《生活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獨具異彩的三句話“雜感”短小精悍卻極富哲思,立即打動了主考官聞一多,聞一多詠誦再三拍案叫絕,破例給了臧克家98分的高分。結果,雖然臧克家數學考試吃了“零蛋”,還是被青島大學文學院破格錄取了。其實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也是因為作文過於優異(其他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師賞識而破格錄取的。

  伊桑的故事、三句話作文,不禁讓我們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師為什麼教?學生為什麼學?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是分數至上,技能 素質似乎是大學甚至工作以後才有必要考慮的問題。考上個還可以的大學,四年渾渾噩噩,打遊戲,糊弄作業,畢業后不知所措,頭腦如同漿糊。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要怎麼走路。被譽為“燕京之父”的司徒雷登,曾大聲疾呼,我們不要變成世界最有名的學校,而是成為“現在中國”最有用的學校。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對燕大學生影響深遠,司徒雷登自豪地說,他所知道的大學校訓沒有哪一個像這個一樣對學生產生這麼重大而有力的影響。

  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註定了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無法迴避、無法改變現有的教育體制對我們的束縛,就像帶着一副沉重的枷鎖。如果你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你自己。沉重的枷鎖能束縛我們的手腳,卻鎖不住輕舞飛揚的思想,在沉重中輕盈,帶着枷鎖你也可以翩翩起舞。記得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着海邊走,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日的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里,雖然近在咫尺,卻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晒乾,那時這些小魚都會幹死了。男人繼續朝前走着。突然,他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一個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迅速地撿起水窪里的小魚,然後放回海水裡。男人停了下來,注視着小男孩,看他拯救小魚的忙碌的樣子。小男孩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男人終於忍不住了,他走了過去,“孩子,這水窪里有幾百上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的回答到。“那你為什麼還在試圖救起每一條魚?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又拾起一條小魚放回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他一刻不停地救着小魚們。“這條魚在乎!”是啊,在很多時候,我們處於紛繁複雜的局面無從應對,只是在感嘆、無奈中任事態繼續發展,最終面對令人傷感的可怕後果。如果我們能像小男孩一樣,不因自己不能扭轉全局而置身事外,能夠積極的拯救“被困的小魚”,或許,我們帶給別人的將是希望甚至生命。做一個戴着枷鎖起舞的思想者,讓你的思想超越時代,重獲自由。只有獲得了真理,人才能獲得真正之自由,而獲得自由的人,他的人生意義就不再在於一己之私了,他們將以服務他人和社會為樂。



做一個戴着枷鎖起舞的思想者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