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地進行冷思考
為了實現熱期盼的好願景,我們特別需要在領會十八大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冷思考。尤其要認識到以下幾點:
第一,從當代世界的主流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實現規律性與主動性的歷史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人——鄧小平以其豐富的閱歷深刻指出:“中國是這麼大的國家,我們做的事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只能按中國的實際辦事。”[2]22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巨大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按照唯物辯證法辦事。我們的心要熱,熱在研究世情和國情提供的需要和可能,從現階段的實際出發,去理解、謀划和實踐。更要對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細化研究。
恩格斯在他的晚年曾以深沉的歷史滄桑感說過這樣一番話:“歷史可以說是所有女神中最殘酷的一個,她不僅在戰爭中,而且在‘和平的,經濟發展時期中,都是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上馳驅她的凱旋車。而不幸的是,我們人類卻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幾乎無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麼也不能鼓起勇氣去實現真正的進步。”[3]這既是對以往人們沒有認識唯物史觀的時候,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缺乏自覺性的批判;也是呼喚掌握了歷史發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可以推進的歷史關頭要勇於推進歷史,要善於認識和把握歷史機遇,實現歷史的進步。在人類歷史上可圈可點的重大進步都是表現為規律性、機遇性與創造性的歷史統一。社會主義國家問世就是共產黨人把握歷史機遇而進行的偉大創造。在人類歷史上,特定歷史條件所提供的機遇並不是很多,中國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這就要求立志創造歷史進步的共產黨人要善於識別和把握歷史機遇,創造性地開拓前進的進程。
社會主義實踐表明:始終認識和尊重規律是不容易的,一次認識了和把握髮揮得很好,不能保證以後步步都認識和把握得正確與準確。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能否始終保持清醒,始終使自己的創造實踐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不是容易的事情。這要求不斷提高認識和把握規律、認識和把握機遇的能力。作為認識了歷史發展趨勢的中國共產黨人當然要儘力而為,努力奮鬥,但“儘力而為”的前提是必須對“力”有正確的估量,並堅持量力而行,不能急於求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入成為執政黨以後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更是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進行不斷探索的進程中所達到的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個大題目,要具體研究。我們必須認識,在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的一系列重大特點:其一,這是我們黨對人類歷史發展總趨勢有了深刻而堅定的認識基礎上的偉大探索,方向是堅定的;其二,我們曾經在探索進程中走過彎路,我們既對彎路有深刻認識,更是要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彎路留下的問題;其三,十分重要的是:我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並不斷地行進中,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四,處於全球化時代實行開放政策的中國能夠以世界眼光來廣泛認識和借鑒各種經驗教訓,從而得以選擇可能的捷徑,避免可以減少的曲折;其五,正是由於前幾種因素,我們既面對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又面對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和挑戰相交織的複雜也是前所未有的;其六,這就使我們既面對着新舊矛盾接踵而來的態勢,但又有着能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前進的根據。這有着與歷史和現實中其他國家很多類似但’卻又難以全然類比的原因。這要求我們考慮問題不能有片面性的傾向。
鄧小平生前談到在改革開放問題上存在不同認識的時候講到了這樣一種情況:“在改革中也有不同的意見,但這裡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改革到什麼程度,如何改革,如何開放。這是很自然的,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新事物處於探索前進歷程中,如何認識,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很重要。
第二,實現牢牢把握經濟建設中心和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發展並重相統一。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快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儘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社會生產力總體上還不發達,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還不高,物質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支持維護生態平衡的物質技術條件尚欠缺。因此,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為當今可以忽視或放鬆發展社會生產力,甚至輕視物質基礎的建設,那決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形而上學。以為存在着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就是因為抓經濟過頭了,甚至以為可以寧肯經濟不發展也要一心一意謀公平,那就不僅離馬克思主義千萬里,而且是靠唯心主義近了許多。
這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實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基本方針,激發活力,提高效率,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既需要充分發揮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積極貢獻力量;既需要保持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需要高度重視和關心不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既需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需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總之,就是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尊重和鼓勵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實踐。我們一定要把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和“四個尊重”的方針貫穿於實踐的全過程中,努力營造鼓勵人們想幹事、會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當正視我國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經濟發展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存在着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正視問題,研究原因,提高認識,採取對策,都是很必要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滯后,不僅不符合社會和諧的要求,也不利於經濟發展。要在堅持“一個中心”的前提下,着力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要實行鼓勵、引導的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三,體制改革既要有堅定攻堅決心更要善於適度把握。
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這既包括破除不利於解決矛盾和化解衝突的體制機制,也包括根據實際需要創新有利於解決矛盾和化解衝突的體制機制。十八大強調,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需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全方位推進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的新機制,不斷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進一步相適應。
當今我國社會上存在的相當多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同改革措施不到位不配套有關,是由某些體制性障礙引起的。因此,唯有及時深入地推進改革,才能減少和消除不協調、不和諧的因素。要正確把握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改革的關係,繼續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不動搖,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建立新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在實際的推進中要特別注意審時度勢地把改革的力度與發展的速度、群眾能夠接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真正惠及大多數群眾。
第四,處理好“全國一盤棋”和發展不平衡的關係。
我國幅員遼闊,是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這個“不平衡”又是方方面面的,既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之間的不平衡,又有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也有着各個不同人群之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種種歷史和現實的、自然和社會的因素所導致的。既有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烙印,又有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舊的不平衡,有的得到了解決,有的有所解決,有的還沒有解決;而一些新的不平衡,又在發展中出現,甚至有的不平衡的趨勢還有加劇之勢;更應當預見到在進一步的發展中,還會有新的不平衡出現。逐步扭轉不平衡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係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係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問題在於不平衡是一個客觀存在,從根本上說是絕對的,不可能“根除”的;而且許多“不平衡”的解決需要多方面的長期努力;更會有在發展進程中,舊的“不平衡”解決之後,又出現新的“不平衡”。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有清醒的頭腦。
這就要求強化系統意識。先行者和後行者都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都要在“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指導下認清自己的責任。先行者要認識自己幫助後行者不僅是義不容辭,而且還有着在幫助中達到推進自己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雙贏;而後行者既要努力尋找爭取先行者支持和協作的結合點、切人點,更要從先行者的經驗教訓中獲取啟迪。這對貫徹落實十八大的戰略部署很重要。
加快後進的領域、地區、人群的步伐,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而要緊的是,首先在於發現這些後進的領域、地區、人群中的創造活力所在。在多數情況下,後進的領域、地區、人群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沒有被正確認識的優勢,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一些被傳統觀念認為是劣勢的方面常常可以進行轉化。我們需要從系統協調方面的方法論獲得啟迪。
第五,把握國際環境建設的主動權。
我們的事業不是在閉關鎖國的條件下進行的,而是同世界息息相關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更加重視國際環境的研究,並使之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設計的基本考慮之一。中國的發展始終是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的。我國既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和諧中國”需要“和平世界”,“和平世界”也離不開“和諧中國”。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要完成我們的戰略任務,必須要有一個“和諧世界”的國際環境。提出構建“和諧世界”,既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寬闊胸懷和世界眼光,也充分體現了國富民強的國家理想和中國的世界理想。我們必須從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的高度來理解,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推動國家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樣才能把握好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儘力而為”當做到兩個“力戒”
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遵循客觀規律的要求“儘力而為”。
第一,既要力戒急於求成,也要防止“漫不經心”和大而化之簡單化。
必須力戒急於求成。我們既要看到急迫性,努力工作,又不可急於求成。鄧小平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常常提醒要牢記急於求成的歷史經驗教訓。懂得發展的大趨勢,方向堅定很重要,但方向、趨勢不是“滅此朝食”,而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一些在實際工作第一線的領導幹部就深有感觸地提出,現在,高談闊論的、“理想主義”的“戰略家”多了,嘩眾取寵的方案多了一些,而切切實實地研究並實際地做的人少了一些。當務之急則是非常需要踏踏實實地研究現在可以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重點放在什麼地方,在哪些方面可以作一定的跳躍,而又在哪一些方面需要必要的忍耐,並爭分奪秒地做現在已經成熟而又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必須把積極進取精神同科學求實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既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又要看到解決問題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進程,既要努力奮鬥,又不能急於求成。要從我國現階段國情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積極而又扎紮實實地推進。
第二,還要十分注意力戒回歸平均主義的問題。
平均主義在我國有深厚的社會積澱。公平和公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但公平和公正不是平均主義。而歷史上有過平均主義拿“公平”作為旗幟的經歷。重視協調好社會的各種利益關係,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近二三十年來,由於地緣特點、區位優勢、人文傳統和政策傾斜等原因,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和一些人先富起來了,多數人的收入雖有提高但增長較慢。這固然是在糾正過去的平均主義過程中的進步現象、必然現象。但地區發展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人們的收入差距和社會各階層生活水平的差距拉得過大過快,分配不公的問題比較突出,是必須解決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提出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行“五個統籌”,提出要更加關注公平,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關注弱者的權利也是社會和諧的目的和歸屬。但是,這不是回到平均主義,更不應當引導到仇富的方向上去。平均主義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不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我們需要對此保持警惕。我們需要的公平應當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而不是總在結果上做文章。我們需要針對新的實際去理解和認識這一問題。
急於求成、“漫不經心”、大而化之簡單化、回歸平均,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而在我們還不發達的歷史條件下,又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這就要像鄧小平所一再提醒的,保持警惕,儘可能地少犯錯誤和及時糾正錯誤。這在貫徹黨十八大精神的過程中是不應該忽視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