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同課異構教學反思
學校在5月份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接到通知我就開始研究教材,備課,和同組老師商量各個上課的細節,在每一個教學情景中會出現的狀況給予解決的方案,課堂設計上另闢蹊徑,努力尋找適合學生掌握口語交際規律的課堂教學結構,調整教學策略。執教中,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從中感悟課堂所學的內容要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以獲得學習體驗。可是在聽完其他老師的授課後,我的不足是那樣的明顯,為什麼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會有如此不同的教學效果呢?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角色不同。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教”者、“問”者、“師”者,一切從自己的意志出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的發展。而如果老師也把自己當作“學”者、“思”者、“聽”者、“參與”者,以學生為本,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策略的選擇,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學是激發還是壓抑學生學習興趣;是激活還是禁錮學生思維;是促進還是限制學生髮展;是保護還是損害學生自尊心。後者真正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營造適宜學生的創造發展空間,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拓展、創造、實現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不僅如此,還把課堂從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觸及到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關注社會的責任心、使之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和諧發展。
二是教學方式不同。如果教師主要以單純接受性學習為主,致力於讓學生掌握知識,因而教學中講究知識體系的嚴密,追求課堂結構的完整,流暢。於是,教師遵循教材,拘泥教參,亦步亦趨,一絲不苟地完成教學過程,不出一點差錯。學生猶如一隻風箏,任憑你飛得再高,所系的線都會被你牽回到既定的教學套路中來。而其他老師採用了多種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如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致力於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經歷學習的過程,並從中體驗探究、發展、創造的樂趣,關注的是人終生可持續性發展。
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是相當重要的,不斷的反思、學習,不斷的對教材進行深挖,把握課堂細節的處理,才能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孩子們才能真正的實現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篇二:同課異構教學反思
上周學校組織了二年級數學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聽完艷萍和小林的兩節課後,我靜心回味,有很多收穫,也有一些思考。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計算到十位上時,應該算幾減幾,也就是要在被減數的十位上退一再減。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懂得十位上為什麼要退一再減(個位上的數相減不夠減),在計算中熟練掌握十位上要退一再減。為了突破難點,兩位老師均以北京申奧成功的內容作為背景,讓學生置身於預設的情境中,感到學數學的樂趣無處不在。當學生在學具操作中發現 5 6 ——18 個位 不夠減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揭示了退一作十的算理,使學生明白了個位p十位分別應該怎樣減,掌握了寫豎式的過程。
艷萍的課注重知識之間的對比,探究 56 ——18 退位減法之前,從眾多算式中找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減法和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與 56 ——18 , 22 ——18 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突出“退位減法”中如何退位這一難點,通過對比使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系統。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學生能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的問題自然不必引導,而當探究的問題有相當的深度,學生通過努力仍難以解決時,表明學生正處於 “ 憤 ” 、 “ 悱 ” 狀態,教師就應及時引導,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當學生用豎式計算遇到個位不夠減,擺小棒又無從下手時,小林抓住時機,從容地用課件演示了怎樣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減法,使學生很快便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一點思考:要重視說練結合,鞏固方法。在練習題中要多問學生你是怎麼想的,把你的思考過程說出來,培養學生連貫地說算理的能力。我想可以給學生這樣一個模式:個位上幾減幾不夠減,向十位借一個十,用十幾減幾,十位上是幾(減一個后的數)減幾,差就是幾十幾。這樣一邊練一邊說對學生計算技能的掌握將會有良好的效果。
篇三:同課異構教學反思
10月26日,我們三年級組的三位語文老師有幸參加了教研室舉行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 參與 這次同課異構的交流活動,感到既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又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所謂同課異構就是三所學校的一位執教同一門學科的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風格來上同一節課。因此,這既是一個三所學校的教學交流,又是展示各自學校風采的平台。
通過參加這次“同課異構” 交流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教研團隊的強大!經過備課,摩課,上課讓我們參與這次活動的三位教師在多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
本次“同課異構” 交流活動,我對“預設”與“生成”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備課的時候我們把學生能想到的回答都想了出來,針對學生不同的回答,我們設計出不同方案,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以後,上課教師能很流暢的應付,充分的“預設”能是老師自然的教育課堂。其實每堂課的“生成”是一個亮點,但是需要老師有較強的課堂機智,而且遇到學生出人意料的問題或答案,老師自己不能慌,因為老師是課堂的主導者。
課堂的預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還要儘可能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使課堂教學沿着預設的軌道前進。但教學過程是隨機生成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經常與預設有些差距。此時,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案以適應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師生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得到發展。
評價性語言在課堂中能夠有效的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的孩子還是比較幼稚,單純的,還是很喜歡聽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和肯定的!但是評價性的語言不能過於單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回答,去追加評價。例如這次 “同課異構”開元小學的老師這方面讓我很佩服,老師的評價並不是課前設計好的,而是信手拈來的,很適合學生的回答,與實踐相符。我想這樣的習慣性評價不是短時間就能掌握的,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們需要慢慢的練習。
我覺得老師的教學語言也是一種藝術,學生通過教學語言能探知教師的思維進程,學習思考問題的方法,體驗到思維過程的快樂。教師課堂上多講,學生不一定多得,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把學生給講糊塗了。所以教師的語言要“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處。學生在語言精鍊的課堂也才能有更大的收穫。
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歷練,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穫。總之,通過本次教學研討活動讓我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為今後的教育教學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把這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平時的教學中去,使自己以後的教學有更高的提升。
同課異構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