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教學反思(一)
這星期上的校級教研課《早晨》是北師大版第七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詩作者為我國着名詩人艾青。艾青詩歌一貫的特點,即採用鮮活的口語入詩,看起來平易樸實,讀起來順暢和諧,是讀者馳騁想像力和誘發思索的藝術載體。這首詩也具有這些特點。《下雪的早晨》是艾青寫的一篇富有童趣的抒情詩。這首詩共三節,描述了寧靜的早晨,雪花飄飛,“ 我” 的思緒隨着雪花飄飛得很遠很遠:想起了夏天樹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潑時喜悅心情和期盼之心。從詩歌的字裡行間無不感染着我們,讓我們也想起了童年美好的時光,同時也能深深感受到作者艾青對童年的眷戀。詩人假託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夏日裡在林中無憂無慮地玩耍,通過對這個小孩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純真生活的期盼嚮往。全詩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寓意卻很深刻。小孩是這首詩歌的主要意象,詩人通過對他的可愛形象的回憶描畫,將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鑄於其中。
教學后我認真對這堂課進行反思。本堂課有好的方面也有做的不足的方面。好的方面:帶着自信與激情同學生一起走進課本,一起感悟詩歌內容。教學井然有序的開展,教學重難點突出,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我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在第1 小節中,引導學生觀看雪景的相關課件,想像飄雪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引生入境。讀第2 小節時想像孩子在樹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愛和童年趣事。讀第3 小節時,請他們想像這個孩子是誰?詩人為什麼會在這個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同時也注意指導學生的朗讀,採用自讀、配樂集體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
不足的方面:雖然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但是在學生展開想象彙報時,師分析過多,若是讓學生在有了想象和感悟后再讀詩歌再感悟,效果會更好些。教學時所設計的問題過於表面,學生回答后應追問學生原因,將問題深入下去。對學生的評價太少,很多時候只是重複學生的回答。
通過這次的彙報課看到了自己進步的地方,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儘力做到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早晨教學反思(二)
第六課高爾基的《早晨》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文中多處利用了比喻、擬人的寫作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課後有一篇小練筆,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眼中的清晨、黃昏、雨後的景色,我把這項作業留在星期天,提示學生可以先搜集一些描寫清晨、黃昏、雨後的文章做為參考,也可以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周一作業交上來后,我驚喜的發現,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寫得很好,即使是我班平時最不會寫的趙迎同學,也利用書中“惺忪、愜意、醇厚”等詞寫出了雨後的景色。霍燃同學更是仿照《早晨》的寫法,也寫出了一篇描寫早晨美景的文章,也寫得很好。最令人驚奇的是曹仲宇同學把上周六的天氣描繪成喜歡愛美的小姑娘頻繁的換衣服(上周六的天氣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沙塵天氣的前兆天氣昏黃),這也說明孩子的心是潔凈的,眼中的事物也是美好的。
早晨教學反思(三)
《早晨》,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琅琅上口又充滿着輕鬆快樂的歌曲。讓人一聽就覺得耳目一新,越聽越願意聽,越唱越願意唱。
雖然是一首非常簡單的歌曲,但是也存在着教學的難點,那就是第二部分的旋律優美舒展與第一部分的旋律輕快活潑形成了對比,第二部分的第二樂句3 — 3 — 和第四樂句2 — 2 — 結尾音是不同的,學生唱時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備課的時候,就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為後面歌曲中這個難點的解決做一個鋪墊。在課堂上教師先用“啦”模唱兩句旋律,引導學生聽辨不同並模仿視唱,接着在學唱過程中利用手勢提示學生歌唱時注意結尾音高的變化。單句同學們都能唱好,接下來便是連着唱時在音準上的準確性了。通過教師示範——學生聽辨——手勢引導——學生視唱——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環節,緊緊相扣的學習過程,最後同學們能基本掌握。
樂器伴奏是學生們喜歡的環節,可這節課我只準備了四個人的份,以至於其他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敲,為他們伴唱。這裡,我本想,讓每個人都拿一個樂器,後來想想,覺得有點喧賓奪主,而且可能會影響歌曲的演唱,所以就取消了。“沒有樂器的學生怎麼辦?如果我是學生,我可能也很想要。”是啊,每位學生都想要樂器,可沒有這麼多樂器怎麼辦呢?如何讓學生沒有樂器也同樣快樂,也樂意呢?也有待改進。
早晨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