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重點是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想。而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這些幻覺是她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得到的,因而在她臨死前產生了這樣的幻覺。這些幻想與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在此基礎上以小提綱的形式:賣火柴、擦火柴、凍死街頭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長篇童話這種形式的文章是一個創新。老師的引導到位,學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課文的整體。
在處理“賣火柴”的部分時,提出中心問題: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的部分給你留下了怎麼樣的印象?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聯繫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由。焦老師引領學生從字詞句入手,在緊抓文本的同時,讓學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了自己對課文的深刻理解。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了小女孩的可憐,為以後故事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感情基礎。
在處理“擦火柴”的部分時,重點講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時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時驚喜的心理,及火柴熄滅時巨大的失落,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小女孩那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帶來的深切的痛苦。然後讓學生以自讀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師的學習方式自己學習,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鍛煉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在講到課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場景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種情境。把學生帶進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請把我帶走吧!帶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們深情的呼喚中,課堂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在處理“凍死街頭”的部分時,課堂裡面久久回蕩着哀婉的音樂,用音樂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以輕聲朗讀的方式處理的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誰也不知道她曾經多麼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這裡緊抓住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幫學生體會到了安徒生老爺爺在寫下這兩個幸福時那種對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對現實的抨擊,對當時社會的憤怒 …… ,升華了學生的感情,學生對當時社會的認識,使學生及在場的老師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教師又機智的引導學生和當今社會的對比,激發了孩子內在的真善美,喚醒他們對別人的愛,對弱小的愛,對社會的責任 ……
在作業設計中,利用學生學習這則童話的激情,趁此推薦了許多安徒生的童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總之,我感覺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使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得益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探索,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篇二: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給讀者留下深深烙印的是小女孩那又冷又餓、孤孤單單的可憐狀和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命運。如何讓學生立足語言的學習,通過觸摸文字,體會其中的情感呢?在課堂上我引領學生聚焦小女孩的“鞋”、“腳”、“圍裙”、“頭髮”、“家”等相關文字描寫展開研讀,試圖從細微處着眼,放大到整個人物的精神面貌,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縱觀課堂實際,至少有三點值得肯定:
1、與文本對話顯深度而厚實。現在的課堂花樣百出,但教師帶領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大多是如蜻蜓點水般點到為止,很少見深度,更別說厚實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從細微處着眼,力求讓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深度。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小女孩的可憐,我引領學生聚焦小女孩的“鞋”展開研讀。首先,我讓學生快速默讀一下第一段,再想想課文圍繞賣火柴的小女孩腳上穿的那雙鞋都寫了什麼內容?經過學生充分的閱讀、討論、交流,最後學生共同歸納出:穿拖鞋、大拖鞋、掉拖鞋、嘲拖鞋,最後沒拖鞋。這樣的文本解讀才不會讓人覺得膚淺。
2、把握了一條情感脈絡。從課文導入開始,我就一直為學生放帶有悲劇色彩的音樂,以營造一種悲劇氣氛,感染學生,然後通過范讀、指讀、自瀆、悟中讀、指導讀、重點讀,使學生對小女孩 由憐生愛 、由愛生悲 ,使 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情感不斷升華,達到人文合一。
3、寫法引導,學習表達。理解了文章內容,領悟了文本情感之後,我又以“如此可憐的一個小女孩,作者是如何表達、描繪出來的呢?”從而將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層面上的學習引向了如何表達上,使得讓學生的學習得言又得意。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想要取決於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時的着眼點所在處吧。教無定法,只要得法。我很贊同。
篇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是這樣論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會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今天教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子》一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以前為了暖和暖和,自己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想。這種種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我本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抓住重點語句想象其情景,激發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裡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心,感受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合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落實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上我採用課件輔助教學,這樣既節約了上課的時間,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我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條件。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樣度過大年夜的,她在大年夜都有哪些幻想,結果怎樣?”“你們的大年夜是如何度過的?與小女孩的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了解小女孩的心理變化 . 並在讀書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並簡單地寫上自己的體會。
二、以讀為主線,在讀中感悟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模式,重現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我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悟、理解和體會,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和學會讀書。我覺得學生交流的過程是互相啟發的過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體會。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做到了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課堂上我有重點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把課上學習推向深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后,為什麼看到的是種種幻想,而現實又是怎樣的,說明了什麼?”我的提問是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再次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小女孩從擦燃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是種種幻想,因為她常時間受凍挨餓,已經神志不清,瀕臨死亡了 . 領悟到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於現實,十分合理。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是多麼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一樣能得到歡樂,得到聖誕節禮物。她是多麼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呀!說明火爐、烤鵝、節日禮物、奶奶的疼愛都是她平時渴望得到而又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只是她臨死以前在幻覺中才出現。這些美妙的幻想與小女孩冷酷的現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她在臨死前“兩腮通紅,嘴角帶者微笑……”。通過討論,學生對這段描寫有了深刻的認識: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離開這個世界。“幸福”對小女孩來說其實真正的含義是受罪和死亡。這時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憤心情,感受到了他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的強烈不滿。讀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這是我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論述,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結於課外。我在讓學生深入感受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會以讀後感的形式寫出來,用筆談一談我們的大年夜是如何度過的,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抨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合理。由此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 1 、文章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訓練時間不夠,在讀書的技巧上我有些地方還比較欠缺,比如讀:“她終於抽出了一根。”這句話時“終於”讀時重讀還要帶有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的語氣。我在范讀時沒有到位,使這一地方有遺憾,我會找時間再去指導。 2 、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對文章寫作特點的分析,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沒有很好的照顧到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太少。今後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共同進步。 3 、在最後環節同學們說說小女孩的大年夜與我們的大年夜有什麼不同時,因為時間緊,使同學們沒有暢所欲言。同時我也感受到我的知識面還太窄,還需要不斷充電,使以後在教學中能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