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
《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敘事具體明白,我從“你能說一說櫓板和櫓板之間的關係嗎”導入新課,然後抓住兩個主要問題“櫓板為什麼要發明櫓板?魯班是怎樣發明櫓板的”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並展開討論。我利用以下幾點,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環境中很快理解了課文。
一、圖文結合,突破重點
課文第四自然段寫魯班受鴨子撥水滑行的啟示,終於造出了搖船的新工具,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可是,我們許多學生根本沒見過鴨子,也不知道鴨子的腳有什麼特別的。於是,我找來鴨子的圖片,並且放大它的腳蹼,讓學生觀察鴨子的腳有什麼特別之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腳蹼的作用。然後我又出示鴨子在河裡輕快地游泳的動畫,讓學生觀察:鴨子是怎樣游泳的?它游得怎麼樣?此時,把鴨子輕快游泳與老艄公吃力地搖船相比較,讓學生產生與魯班類似的想法:要是能讓老艄公搖船也像鴨子一樣輕快就好了。站在魯班的角度體會他的心路歷程,更便於理解課文內容。在魯班發明了櫓板后,我又通過簡筆畫畫出櫓板的大體形狀,又把櫓板和鴨子的腿進行了逐一的對照,使學生更清楚地明白魯班是根據鴨子的什麼發明了櫓板,體會魯班的聰明、能幹。
二、前後對比,深入體會
在魯班發明了櫓板后,我又把前後文聯繫起來,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滿頭大汗”、“一搖……嗬……”、“不光……也……”,進行對比,體會這種新工具給艄公帶來的好處,感悟魯班“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品質。
三、講講故事,拓展積累
在課文學完后,通過結合上學期《人有兩個寶》的學習,以及視頻《魯班發明鋸子》理解魯班的愛思考、愛創造。我又讓學生講講你還知道關於魯班或其他人的發明小故事,進一步地體會魯班等發明家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積極動手嘗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從小就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篇二: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歷史上着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讀過課題,分析記憶完“魯”和“櫓”后,我問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你知道魯班為什麼要發明櫓板嗎?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這樣很自然把學生帶進課文第一自然里。講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問:你從哪裡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學生找到了關鍵詞“滿頭大汗”,接着,讓學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樣子和魯班看到后怎樣想的?最後指導讀好這段話。學生們把十分吃力和滿頭大汗讀得特別到位。從他們的朗讀中讓我彷彿看到了吃力搖船的老艄公。 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是抓住了“盯”這個字,我先把“盯”換成了“看”,讓學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樣嗎?學生都說不好。為什麼?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說到這裡還要老師講嗎。在指導朗讀時就感覺特別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兩個象聲詞和“輕快”來理解鴨子滑行的輕鬆。在這段中我沒有講,把時間全給了學生,我讓他們動手畫一畫鴨子的腳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沒見過鴨子,能畫出來嗎?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數孩子都畫得非常像。當問他們怎麼畫得這麼像時,好多孩子都說在電視上看過,在書上看過……就這樣不講,他們也明白了鴨子為什麼會在水裡輕快地滑行。進而朗讀這段,讀得特別生動。 當學習到第四自然段,“出神”這個詞難住了孩子們,沒有一個回答的。我引導他們想象生活中對你感興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樣?有個學生叫起來:入迷。魯班在“出神”,那他此時在看什麼呢?再回到前文,他又會想些什麼呢?說明他想出辦法了。我因勢利導問:“為什麼要馬上去做?”“他怕忘記了,想趕快試試行不行?” “老師我知道他為什麼找的是粗木棍?因為細的會斷,也不好修成鴨子腳蹼的的形狀。” 是呀,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作為老師的我們應鼓勵他們大膽想象。 最後,為什麼稱這個工具為“櫓板”?學生說得更是精彩。人們為了時刻想着發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來命名。這樣讓不知道的人們都能知道這個工具是魯班發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學完了全文,我問他們,你還知道魯班發明了什麼嗎?留給他們一個小小的作業,課下收集有關魯班的故事。
回想這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接受了知識。
篇三: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歷史上着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你讀過課題,分析記憶完“魯”和“櫓”后,我問學生:通過課下的初讀課文,你知道魯班為什麼要發明櫓板嗎?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這樣很自然把學生帶進課文第一自然里。講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問:你從哪裡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學生找到了關鍵詞“滿頭大汗”,接着,讓學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樣子和魯班看到后怎樣想的?最後指導讀好這段話。學生們把十分吃力和滿頭大汗讀得特別到位。從他們的朗讀中讓我彷彿看到了吃力搖船的老艄公。
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是抓住了“盯”這個字,我先把“盯”換成了“看”,讓學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樣嗎?學生都說不好。為什麼?郝子龍馬上站起來說: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說到這裡還要老師講嗎。在指導朗讀時就感覺特別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兩個象聲詞和“輕快”來理解鴨子滑行的輕鬆。在這段中我沒有講,把時間全給了學生,我讓他們動手畫一畫鴨子的腳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沒見過鴨子,能畫出來嗎?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數孩子都畫得非常像。當問他們怎麼畫得這麼像時,好多孩子都說在電視上看過,在書上看過,在奶奶家看過……就這樣不講他們明白了鴨子為什麼會在水裡輕快地滑行。進而朗讀這段,讀得特別生動。
當學習到第四自然段,“出神”這個此難住了孩子們,沒有一個回答的。我引導他們想象生活中對你感興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樣?有個學生叫起來:入迷。魯班在“出神”,那他此時在看什麼呢?再回到前文,他又會想些什麼呢?學in生說:眼前一亮,說明他想出辦法了。我因勢利導問:“為什麼要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記了,想趕快試試行不行?”胡從政:“老師我知道他為什麼找的是粗木棍?因為細的會斷,也不好修成鴨子腳蹼的的形狀。” 是呀,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作為老師的我們應鼓勵他們大膽想象。
最後,為什麼稱這個工具為“櫓板”?學生說得更是精彩。鍾文昊:人們為了時刻想着發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來命名。這樣讓不知道的人們都能知道這個工具是魯班發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學完了全文,我問他們,你還知道魯班發明了什麼嗎?孩子們小手紛紛舉起,他們情不自禁喊出來:傘、鉅、雲梯、刨子等等。當我問他們怎麼知道的時,他們有的說從課外書上,有的說是從網上,有的說是爸爸媽媽告訴他們的。我真為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叫好。最後我又留給他們一個小小的作業,課下收集有關魯班的故事,下節課我們來交流。看得出他們是喜歡這樣的作業。
回想這節課的得失,遺憾的是讀書還少,給孩子的機會還是不能照顧到學習較差的學生。這是我以後應該注意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時刻以《課標》為基準,研讀教材,備透學生,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用在每一節課上,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