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育敘事(一)
從事生物教學已有九個年頭,對於《激素的調節》這一節也上過多次,但在實施新課標之前,我們的教學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教師按照知識的邏輯關係進行歸納整理,學生被動地吸收、記憶,滿足於對知識的記憶,少了對知識的探索、拓延,也很少去主動聯繫實際進行深入的研究。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養現代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們根據提出的發展性教學評價中的要求,決定開展“活動化生物課堂教學研究”課題。要完成這一課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營造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
《激素調節》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節,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神經調節》的相關內容。在技能方面,經過一年半的高中生物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觀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設計和實施探究實驗等技能,再加上較長時間的分組討論實踐,學生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這一節內容要求是2課時。第一節課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對照實驗:探究甲狀腺激素是否具有促進蝌蚪發育的作用,各小組派代表交流本組的實驗設計,大家評出最佳實驗設計和最有創意實驗設計。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有關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資料和根據本組的實驗設計做好實驗,仔細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結果。
第二節課是進行《激素調節》的正式教學。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這樣方便學生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學生可以放得開,對教學的效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過去,我們總是讓學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師成了權威,學生被老師灌輸知識,被動地接受,體現不了主動、互動的新課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同學們會有種集體榮譽感,要共同奮鬥,他們還可以互相監督,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這也為我接下來的小組討論提供了方便。
在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同小組的同學互相觀察成員的身體特徵,回憶初中關於青春期生理衛生相關知識,引出激素調節的課題。學生的反應不錯,順利引入新課內容。我再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有關腺體的資料,通過觀察和小組討論,找出內、外分泌腺的區別,特別是能說出內分泌腺的特點,填寫在黑板上我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內。由於有前一段時間的準備,學生很快就可以討論得出結論。
在講到內分泌腺的實例時,我讓一個同學到講台上,根據我給的圖片和已有的知識,在自己身體的大致位置指出各內分泌腺的位置。同學的演示過程會比老師演示更讓他們感興趣,有認同感。令我驚喜的是,所有的學生都跟着他揣摸自己身體的相應位置,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只要提起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掌握知識並不是一件艱難的事。
接下來要學習的是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主要講三種重要的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要求學生知道它們的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分泌過多或過少時的病症。為了引起學生對了解這些激素的生理作用的興趣,我首先掛出了一組內分泌疾病的患者的外貌圖,他們的外貌特徵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了它們想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引導學生分別分析、討論這些病症的起因,從而得出各種激素的作用。
在這一個環節,學生討論得更加熱烈,很熱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夠把我預先在黑板上畫出的有關激素的表格填好。特別是在講到甲狀腺激素的作用時,由於每一個小組在前一段時間都做了探究甲狀腺激素是否有促進蝌蚪發育的作用的對照實驗,小組討論時,學生特別熱烈。在組與組之間的交流時,每一個組的發言都很精彩,也拓展了許多有關激素的課外知識,這是最令我欣喜的。
一節課的時間就要過去了,當學生興奮起來時,拓展的知識特別多,時間總是顯得不夠用。我讓同學做了這一堂課的自我小結。接下來的任務是讓這節課學到的內分泌腺和激素的知識做一些相應的檢查、鞏固練習。
由於是自己主動、積極地獲取到的知識,學生的當堂掌握很不錯。我正暗暗慶幸一節課順利完成,準備下課時,突然有學生舉手發問:“老師,糖尿病被稱為‘富貴病’,為什麼有些很窮的人也患這種病呢?”“糖尿病的特徵不是‘三多一少’嗎,為什麼有的人得了這種病,看上去還是很胖呢?”“為什麼有些人懷孕會得糖尿病?”……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手一隻一隻地舉了起來,疑問也一個個地出現。看來,這些孩子對於《激素調節》這一章充滿了極大的興趣,課本上的知識也根本就滿足不了他們的好奇心。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不可能一一為他們解答,而且,將來他們還會有更多想知道的東西,難道我都能一一幫他們解答嗎?我們的新課標提倡的不正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嗎?於是,我微笑地告訴同學們:“知識的獲得可以是多方面的,希望大家能相互合作,一起通過互聯網、雜誌、書籍等工具查找自己想獲得的信息,然後大家交流、共享。”正在這時,下課鈴響了,我來不及過多地交代,就下課了。不過,我相信,這一節課一定會在孩子們的心裡流下很深的印象,不在於知識的記憶有多少,而在於他們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和實踐,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自主探究問題的方法,並從中找到了滿足和樂趣。
這一節課表現出了教師重視學生努力進行獲取、形成、發現知識的過程,相信這一過程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關於教學計劃與教學關係的論述: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儘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採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藉以為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
以《激素調節》一課為例,我們研究和實踐的主題是:怎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積極、有效和高質量的多向互動,創造活動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包括教師與全體、部分或個別學生之間的不同性質的互動,也包括學生個體間、個體與小組或全班、小組與小組間多邊式和不同性質的互動。這種互動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效率,不僅學科基礎性知識、能力要達標,還要提高教學,從多方面促進每個學生的主動發展。
因此,要營造積極互動的活動化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上課時,教師要學會傾聽,把注意放在學生身上,要學會及時作出合適的應答(包括評價、追問、啟發、判斷、組織等),通過多向交互作用,推進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學生動起來了,絕對不意味着教師無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水平上。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學生的主動活動就能自發推進教學過程,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重要作用的主動發揮,就不能有高質量、有效的互動,學生將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失去了它的意義。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實現師生的活動化課堂教學,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利,也對教師的發展有利。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營造積極互動的活動化課堂,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智慧,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
高中生物教育敘事(二)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雲浮高中生物科組教師在學校行政的領導下,堅持學校的“以人為本,參與賞識,科研興校”辦學理念,熱情投入、理念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和評價改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們抓住有利時機,圍繞優化課堂教學。
觀察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目前存在以下現狀:
1、學生上課一般都能認真聽講,但就是不喜歡問問題,學習顯得特別被動。這種上課無疑可問的現象是目前,特別是農村中學生物課堂上比較普遍的現象。傳統的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習慣於教師給出現成的結論或答案。同時,學生的練習和測試也通常是建立在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原則上,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必然使學生從不懷疑教師給出的結論,而且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大多數問題也不可能產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
2、有時學生為了配合老師上課,有種被動提問的現象,所提出的問題表現了基本比較簡單,沒有什麼深度。那麼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問的現象比較多見。從學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於他們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願將它提出來。
3也許由於老師上課講解的方式方法問題,學生上課聽得本來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知怎樣問。部分學生由於基礎差或缺乏思維能力,碰到問題不知怎樣提出來,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
4、偶爾也會出現學生上課所問的問題與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有偏差,這種現象也許是學生自身造成的,也許是由於老師條理還清所導致的。如果老師處理不好,會更造成學生恐懼提問。
5、如果老師上課採用了以自己講解為主,自己唱獨角戲,滿堂灌的方式,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問。課堂上大多數的教與學行為均有教師或部分優生包辦代替,其他學生得不到發言的機會。
以上這些現象如果久而久之在課堂上出現,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了課堂學生提問的慾望,造成教學沒有激情,檢測不見教學效果,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學到生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