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敘事(一)
作為一位平凡的小學語文教師,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迹,也沒有令人稱羨的待遇。然而,我卻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生命的價值。在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繫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課本即生活的記錄。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第15課《落花生》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這篇課文,讀後問學生學到什麼,受到什麼啟發,從中受到什麼教育。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因為課文中里“我”父親講了一句話,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父親接著說:“對,這就我是對你們的希望。”我教學時重點強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說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學經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愛,這樣認為是不對的。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讓全班學生知道,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後要像花生那樣不只講究體面,也要講內心。而平時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齊清潔就行了,不追求華麗和昂貴。學生時代要講究勤儉節約,勤奮好學,要把心思花在學習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講的“人不是美麗才可愛,而是可愛才美麗”。學習《火燒雲》讓我們明了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蒼桑,世態變遷,都能從語文課本里找到歷史足跡。可以說,語文課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濃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鑽研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裡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互融。教學《荷花》這篇課文,同樣是在欣賞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學生的體驗卻是千姿百態、見仁見智的。有的說:“荷花,我真想把你帶回家。” 有的說:“荷花,你的美讓我陶醉。”有的說:“荷花,我要為你畫張畫,把你的美永遠留下來。”有的說:“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謝謝你把美帶給了我們。”有的說:“荷花,我要讚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說:“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學習的榜樣。”有的說:“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態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會夢見你。”這是在融合了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之後和語文的嶄新對話。我們完全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想:生活中愛畫畫的盼望着為荷花畫張畫,生活中愛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愛跳舞的迷戀於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愛讀書的折服於荷花的純潔不染……
閱讀即生活的體驗。閱讀書本,就是閱讀生活。《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了數遍后,發現這真是一篇精彩極了的文章。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領悟到的東西——愛。我被課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我們讀了這段話,彷彿也領悟了:一個人活着,需要鼓勵和讚揚,使自己能鼓起勇氣去駕駛生活的小船向前挺進,另外,還需要一種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謹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會失去信心,停滯不前,而缺少後者,則會驕傲自滿,誤入歧途,後悔一生。當然,課堂中的閱讀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標語、廣告、產品說明等,都可以從中讀到語文知識,讀到生活的經驗,讀到人生的哲理。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就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對生活的各種體驗。
作文即生活的再現。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寫作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有理要講。當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脫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造成學生言不由衷、辭不達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廢話連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生活的需要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目標;同樣,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教師把心裡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我會全身心的地愛孩子,用愛撐起一片藍天,驅逐孩子心頭的陰霾,讓每張笑臉在陽光下燦爛。——這是我多年的心愿,為了這個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將繼續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甘為人梯,願“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
小學語文教育敘事(二)
作為一位平凡的小學語文教師,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迹,也沒有令人稱羨的待遇。然而,我卻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生命的價值。在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繫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課本即生活的記錄。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
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裡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互融。閱讀即生活的體驗。閱讀書本,就是閱讀生活。當然,課堂中的閱讀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標語、廣告、產品說明等,都可以從中讀到語文知識,讀到生活的經驗,讀到人生的哲理。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就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對生活的各種體驗。
作文即生活的再現。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寫作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有理要講。當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脫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造成學生言不由衷、辭不達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廢話連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生活的需要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目標;同樣,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小學語文教育敘事(三)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錶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並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在教學中注重教育創新,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發現,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我認為這是對神聖教育事業的負責,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我曾經就有過一次深刻的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對學生的改變。讓我看到一個學生從討厭學習到熱愛、主動學習的奇迹轉變。
我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記得,一次在接手另一個同事的班級時,同事在對班上學生作介紹時,特別提出了一位男同學的名字對我說:“這位同學情況特殊,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上課愛講話,還影響別人學習,我曾嘗試過找家長、罰作業,晚上家訪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但都無效果,希望你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這個消息后,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學生,經仔細了解,得知該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現在本人由外公照顧,個性倔強,但心腸很熱,有較強的影響力,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針對這個情況,我特意為他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對他進行引導。首先,我讓他擔任班級班長一職,激起他的學習興趣,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並針對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學中設疑,在課堂上巧設疑,喚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學習趣味性,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每次課堂上,我都有意識提出疑問讓他回答,讓他在課本里自行找答案,並激發他的想像力,同時讓班上所有學生討論,徹底改變原來硬性向學生灌輸的傳統模式,成為與學生共同討論,相互交流的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掌握全文知識要點,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