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育敘事(一)
生命的春天
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人的生殖》和《青春期》這兩節課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且對青春期這一內容特別關注。這兩節上完后,學生紛紛表示還想對這方面的內容做進一步的了解。看着學生們充滿渴望的眼睛,我決定在原來課時已經結束的基礎上,再增加一節課。所以這節課不是教材主題,而是根據學生需要的課外延伸。
課前,教室中的學生交頭接耳,有的學生還不懷好意的壞笑。課上,我首先展示多媒體課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現了:“愛,你了解多少?性,你知道多少?”這幾個特別“刺眼”的大字,學生們有的出現錯愕、尷尬的表情,有的女生甚至低下頭,並且從學生的眼中我還讀出了他們對這個話題既好奇又羞澀。學生的反應我都看在眼裡,也正如我所料,他們只是沒有想到老師會那麼直接地把他們最想了解的問題擺了出來。接着,展示兩幅童趣圖片:一幅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掀開小女孩的裙子,並向里張望;另一幅是一對胖嘟嘟的男孩女孩擁抱親吻。由於圖片非常的可愛、有趣,學生們發出一串串的笑聲。“你們說說看,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你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學生沉默不語。“我掀她的裙子只是好奇!我認為裙子下面藏了好玩的東西!”“我親她只是覺得她很可愛!”班上兩個表現欲特彆強的男生一邊學着小男孩的神情一邊解釋道。全班學生樂得東倒西歪。這時,學生尷尬、戒備心理慢慢消除。“在你們眼中小男孩這些行為和性有沒有關係?”“沒有!小男孩肯定不懂的!”於是我更進一步,問道:“如果畫面換成成年人在做類似的事情呢?你們認為是什麼行為?”大家都笑而不答。過了許久,有人小聲嘟噥着:“性搔擾”。“你們現在對性的理解還有誤區,一談到性就迴避,對性有種神秘感、罪惡感、骯髒感、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論它,研究它、認識它!”在這一環節里,我請同學們就性方面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與交流。為了避免學生的尷尬,讓學生將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傳給老師。學生們的問題千奇百怪:閹割太監都把什麼割去了?泰國的人妖是怎麼回事?什麼是性變態?同性戀是否能遺傳?人的性取向受哪些因素影響?陰陽人、兩性人的原理是什麼……讓你感嘆媒體的威力。於是,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一起討論交流,並盡己所能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觀念。經歷了這些問題,教室里的氣氛變得活躍了,這時,一個小男生舉起手問:“精子是怎麼進入到女性的陰道里的?”教室里突然安靜下來,所有的眼睛都在關注着我的反應。雖然事先曾想到他們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旦真的面對,我也有些不自在。但從學生們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卻、躲閃。於是,我告訴學生們,性交是成人之間表達愛慕的最高形式,是通過男女生殖器的結合完成的,性交的時候男性的陰莖會進入女性的陰道,並有射精行為產生。並告訴學生沒有防護措施的性交可能會導致懷孕並增加患各種性病的機率,愛滋病也可通過性傳播。看到我的態度,聽到我的解釋,學生們心態放鬆了,他們又興奮起來。
“老師,我發現有些班的男生、女生經常粘在一起,這是談戀愛嗎?”“如果把學習處理好可以談戀愛嗎?”“這段時間我覺得不見某個女生心裡就不舒服,我是喜歡上了她嗎?”這時教室里一片起鬨的噓聲。我立刻說:“非常感謝這些同學對老師和在座同學的信任!老師非常的佩服你們,能夠正視自己內心的變化並大膽的說出來。”學生聽了我的話也安靜了許多。“下面請大家思考這個問題:你們能否試着回答什麼是愛情?”“我覺得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就像我爸和我媽那樣互敬互愛就叫愛情。”大家笑了起來。“我認為愛情無疑是一種精神的東西,也包含了人的生生不息,有了愛情,才有相愛的人之間的結合,才有了後代。”“人們更多地是讚美愛情,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愛情是永恆的。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雖然死了很多年,但是他們因愛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飛翔到今天!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人免不了一死,但愛情卻永遠延續。”全班陶醉在她優美的文字描述中。“看來大家對愛情有着無限的遐想,在青春期的時候,也許會因為某一異性的才華、外貌等產生一種迷戀心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愛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你們的人生閱歷太少,對異性的了解還尚待時日,只有等愛情之花綻放的時候再去摘取,這樣才能品味到愛情的芬芳!”但青春期的少年具有強烈的友情需要,青春時期建立的這份友情是值得人一生珍愛的。在中學階段,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感到友誼是人們相互關係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大家往往選擇志趣、愛好相投的人做朋友,把真誠、坦白、親密作為友誼的宗旨,許多內心的問題與困惑更願意與朋友分享,這種友誼可以發生在同性之間,也可以發生在異性之間。然而,在目前,無論是青少年自身,還是同學,往往把異性間真摯的友情與兩性間的情愛相混淆,老師和家長在發現兩個異性孩子交往過頻,有時也會非常緊張,以為孩子是在早戀加以不恰當地干涉。孩子呢?本來彼此無猜,可經同學或師長這麼一說,有時反而茫然起來,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理解和正確引導,同時要求青少年自己加以重視,正確把握好自己的情感。
這節課在友好、融洽的氣氛中結束了。課後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和我之間多了份默契和信任,很多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問題他們經常會利用課餘時間來和我進行交流、探討。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能夠使學生們健康的度過青春期,將是我倍感榮幸的一件事。這節課帶給我的感覺是:中學生物要注重反映學生的生活實際,反映與學生休戚相關的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這樣教師就能更好的從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主動探索,達到提高生物學素養的目的。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二)
生物學科的教學,有目共睹,雖然意義深遠,但她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中所佔比例甚微,無疑是教學中無形的指揮棒。生物知識研究又是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這門課程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之一。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拓展認知空間,挖掘深層領域,並充分利用一切課程資源,調動一切可用手段,引領學生探究學習他們不熟知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們可以更簡單、更形象、更輕鬆的學會知識,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擺在生物教師面前的就是如何擺脫這些不利的客觀因素,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色。
作為信息技術略知一二的我,很有自信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來,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沒有負擔,有的是快樂,是獲得知識的成長,在此略舉一二。
那是在講《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一節課時,因為當時還不是蛙類繁殖的季節,雖然學生有過這方面的所見所聞。但要是一一闡述,似乎說不好,生物學科是實驗性強的學科,此時哪是實驗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將遠程資源中的視頻:抱對、受精、產卵等過程一一再現,學生深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直觀、易掌握足以說明信息技術給我的課堂增添了異彩紛呈的活力。
還比如,在全國及至全世界震驚的甲型h1n1流感的泛濫的時期,當時我上的生物學科中恰逢傳染病及其預防的知識學習過程。我將傳染病流行的環節和預防措施用圖片和視頻貫穿其中,非常直觀,同時也採取上網查詢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知識,運用生物學科知識解釋,也進一步引領學生如何上網,上網學什麼,無疑是一堂公益課的形式將生物知識融會貫通了。這不是單獨實驗課就能解決的,所以,我更應該強調:信息技術引領了我的教學。
再如:《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比較重要的一節知識,也是學生不易理解記憶的一節知識。所以以往我的教學設計是:複習心臟結構導入;結合血液循環圖,學生觀察,教師講解;總結規律;當堂複習強化記憶。這一教學設計雖然重難點突出,但是教學效果卻並不很理想。學生學得煩,老師教的累。
課程改革的實施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台,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再走老路子,一味地填鴨,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了。我們應該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營造自主和諧、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學並快樂着”的感覺。
因此我結合網絡上和一些專家們的優秀課例設計,將這節課的教學流程修改為以下環節:
(一)複習導入:複習心臟結構(出示幻燈片),人體內血液為什麼能不停的流動,具體在人體內室怎樣流動的呢?
(二)自主學習:教師展示血液循環動畫,學生觀察后回答,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產生了哪些問題,想知道什麼?
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看到了血液在循環流動,並提出了“動畫中藍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血液到胃、小腸等處紅色變成藍色的了”等問題,自主學習意識很強。
(三)探究交流: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觀察課本第70頁的血液循環模式圖,進行角色扮演遊戲:一個紅細胞的自述,從心中出發介紹旅途風光及發生事件。然後彙報交流,上講台邊指圖邊說明。最後教師再指導學生總結規律:
(1)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都是(),終點都是()。
(2)和心室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和心房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
(3)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方向都是由()()()()()。
在明確了循環途徑的基礎上,再對血液循環的意義即可以將氧氣、營養物質輸到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並將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輸出體外這一知識點適當加以點撥。
(四)課堂小結:教師播放flash動畫,分別展示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與學生共同總結當堂所學知識。
(五)鞏固練習
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探究交流環節。我設計了角色扮演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紅細胞,從心臟出來,這一路都是怎麼走的,經過了哪些地方,一一說清。但我們也須清醒的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表現欲,畢竟學生們的層次不同。因此我先讓學生小組內部交流表演,尤其讓那些學習層次不好的學生主導表演,我也參與其中,親身示範,指導幫助他們,雖然學生們說得差強人意,但哪怕有一丁點可取之處,我也及時予以表揚,樹立學生們的自信心。通過這種方式的歷練學習,所有學生都對這一節課的知識熟練掌握了。他們也嘗到了學會知識的快樂。我再適時的給那些表現欲強的學生機會,讓他單個彙報,這就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欲。教學任務也就輕鬆完成了。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學生被動的靜聽,而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究,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的幫助、點撥、指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實現了自主學習的目的。而角色扮演遊戲,更讓學生親歷於知識體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紅細胞,沿着這條血液循環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處,報一個站名,在哪卸載加載,一一講清。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記憶變成了生動的形象記憶;讓原本機械的背誦變成了有趣的表演;讓原本的埋頭苦讀變成了快樂學習。甚至連平時學習狀態不好的、不愛發言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並能夠基本講述出整個循環過程,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我很享受這節課,學生們學得快樂,老師教的輕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體現了快樂學習的宗旨。我會繼續認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設計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愛上學習。
(合肥市第七十二中學 王大海)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三)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方面,提倡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只是起着“導”的作用,教師依據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預先安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並進一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和追求創新的精神,增強學生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的環境保護意識,並為此在未來付之於實際行動,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園。
依據新課標的這一精神,我認真仔細地閱讀了教材的內容,反覆推敲與選擇更好的教學方法。確定這節生物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為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在教學策略方面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問題的創設,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來完成教學任務,並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方式,培養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能用流暢的語言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2、學習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方法。3、體會學習生物學的快樂,培養興趣。其中,目標1、2是教材中教學內容所規定的、必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針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僅僅設計了4個問題。即:1、地球上廣泛分佈着生物,說明了什麼?2、不同的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請舉例!3、一些地方大量地飼養山羊,對當地環境有什麼影響?4、生物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請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對這四個問題的理解,結合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學生是不難回答的,為此,這一節課的教學,都是圍繞着這四個問題來進行的。
正式上課時,我經過一番簡單的課堂導入,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后,就提出第一個問題:地球上廣泛分佈着生物,說明了什麼呢?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有的說,地球上有水,才廣泛分佈着生物,因為生命離不開水。有的說,地球為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如動物所需的食物、植物需要的肥料等。對學生的回答,暫時不急於定論,而是適時的展示預備好的幾個圖片,指導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分析每一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特點,它們主要適應當地環境中的那一個因素,逐步引導歸納出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和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結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教材中規定的第一個知識要點就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給學生傳授了。教學任務得到了初步的完成。
為進一步地鞏固上面的知識點,又及時地提出第二個問題:不同的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請舉例!對這個問題的設計,是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對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特別活躍,舉例也較多。如:魚的身體長成梭形,很適合水中的生活環境;蜻蜓長有輕而薄的翅膀,特別適合在空中飛行的環境,課堂的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了。
經過簡單的歸納小結之後,第三個問題又出來了:一些地方大量地飼養山羊,對當地的環境有什麼影響?我設計這個問題,是結合了我們當地的情況。因為在二三年前,我們當地有一個農戶引進了一批山羊,這些山羊需要大量的草料,結果不久就把村莊周圍的草吃光了,草料供應不上,他也很快就改行干其他工作了。學生對這個情況是清楚的,是學生眼見的事實,學生也能很快地得出結論: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而且這個影響還很大。
在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明確后,提出第四個問題:生物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請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對這個問題的設計也和第二個問題一樣,目的是對所學習的知識點起到鞏固和加強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同樣特別活躍,舉例繁多。如:有一家農戶散養了較多的雞,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污染,臭氣熏天。學生舉的例子大都是生活中的,特別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一節生物課就在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舉例中輕鬆、愉快地結束了,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則當作學生的課外作業,安排在課外進行。因為完成此項內容,耗時較多,且學生人數眾多,要分組才能進行,對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也不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了解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知識要點,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地調動,達到了課堂教學設計中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略感不足的是:學生的課外實踐尚需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指導,對測量出來的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也較為複雜,要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進一步的探索,積累經驗,尋找更為有效的辦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