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師讀書心得
為了幫助學習《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及期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甚至是優秀的生物教師實屬不易。身為一名大三學生,生物教學實踐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沉下心來學習生物學科知識和教學的理論知識,為不遠的將來見習、實習提供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在胡老師的啟示下,我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教與學的關係。這學期接觸到的第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是皮連生老師編著的《教與學的心理學》。為了更好地閱讀這本書,我又找來崔麗娟老師主編的《心理學是什麼》這本入門的心理學知識書籍。
這本書分為十二章,總的來說,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人們認識心理學的誤區有哪些、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心理學的流派、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作為一本入門心理學書籍,深入淺出,真正的把問題說的清晰明了。介紹相關的理論知識作基礎,以趣味性見長,但有留有思考的餘地,讓人有種“跳起來摘桃子”的感覺。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尤其鍾愛心理學流派中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流派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有四個方面:強調人的責任、強調此時此地、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強調個人成長。該學派重視人性中善的一面,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觀點不謀而合。學派代表人物羅傑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實現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實際意義。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該學派看來,非智力因素對個人的自我實現有很大的作用。現今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遺傳的限度範圍內儘力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如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潛能。讓我聯想到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為我們小小改變,將能改變很大的學生群體,往大的方面想,可以為中國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了這本書作為心理學科閱讀的基礎,我又找來胡繼飛、鄭曉蕙老師主編的《生物學教育心理學》進行閱讀。在此之前,又重溫了大二所學的《教育學》,以作為閱讀的鋪墊。
在前言中,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編寫意圖、本書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第二部分說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意義與學科建設等問題,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學教育科研問題,第四部分說明編寫過程的人和事的問題。前言的編寫,暴露了編者的思維過程。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其二,前言還提供一種學習思路,這是一種可遷移的程序性知識。其三,前言還提示了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不同的視角,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積極多方面考慮問題。
閱讀完前言,再看了目錄,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節的編寫邏輯順序,部分借鑒了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脈絡,同時結合教學法的知識脈絡,組合成本書的知識框架。
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學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師活動背後的意義和相關機制,可以幫助我們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師指導下把握知識本身。在課後,我們可以根據生物學技能的形成規律、知識的記憶規律,在學科思維的指導下進行學習。作為一名師範生,了解心理學在生物學科的應用,可以為我們對於教學設計的編寫提供理論基礎。對於將來教師的我們,為未來更好把握教與學,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談談我從部分章節的一些收穫。
在閱讀到第四章--生物學科的思維活動及其教學一章中,讓我聯想到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我的老師曾經運用過思路教學。利用科學史實,他給我們分析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地講述一個科學家的故事。上課時,他講述了他學習生物學科的方法。在這章書中,我對於“活學”的概念,有了新的體會。具體的知識要學,但最終要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從知道“是什麼”,到知道“怎麼樣”,再到知道“為什麼”三個階段,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第五章--生物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一章中,改變了我對教學模式的認識誤區。以前總覺得教學模式等同於教學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學生當成是產品統一加工,不顧學生認知程度,一味填鴨式灌輸知識。現在發現,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的指導下,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系統、簡明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是一個中性詞。教學模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用活這些教學模式。好的教學模式是有發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錯了,那隻好說“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說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錯誤理解下,錯用的模式。理論的東西本身是死的,關鍵還是要靠教師的理解,然後利用理論來指導教學這種特殊的實踐。
第六章--生物學課程設計及其心理學分析一章中,介紹了課程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及教材的結構和發展(本書出版於2002年3月),結合2013年9月出版的《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我們可以看到教材連貫的發展情況和部分知識的更新。了解課程的發展思路,有助於把握教育改革的動向,以更高層面地理解生物學教育,有助於我們開展生物學教學實踐活動。
第七章--生物教學設計及其心理學分析一章,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結合《生物課程與教學論》第三章來看,本章理論性更強。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雖然教學設計學科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和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奧蘇貝爾等創立的,但不妨礙人本主義學派理論的介入。人本主義者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他意識不到的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教師引導學生的自我覺察,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不管哪一個學派,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在以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發現學習理論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為理論基礎的探究與發現的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是我認為真正可以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此學到的知識,培養的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在當下的教育體制之下,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實操起來“花費時間太多”。為了適應體制,在多種教學模式中選擇適合生物學不同章節的學習是必要的。但如何在體制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兩者需求平衡點,還需現在的教師和我們這些未來的教師去思考。
第八章--關於生物學能力及其培養一章,將生物學能力的培養細化為幾種能力的培養,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路和方法。我們應該使教學內容和時空開放,不拘於課上或者是課下。能力的培養有連續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讓學生真正能在課上學到知識,並且能夠帶着這些知識在課外探索繼續培養他們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能力的培養,前提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生物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生活。
第九章--現代中學生心理因素與生物學教學一章,我覺得人本主義成分較重。我前面談到人本主義的觀點,非智力因素對自我實現有很大作用。根據這個理論,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教無類得以實現。
第十一章--現代生物學教師的職業素質與職業心理一章,給我一些職業規劃上的啟示。除了家庭以外,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事業。而在似長不長的人生中,事業的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事業上如何實現自我,怎麼實現自我,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實現應該與社會相聯繫,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自我實現。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下,二十幾歲的我們,該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現代建構主義與生物學教育一章,給生物學教育理論學習指明了一個大的方向。語言精簡,內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話還是需要看多一些書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節,我又重新將前言看了幾遍,感悟又深了一層。接下來應該繼續看皮連生老師的《教與學的心理學》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傳奇學校--黃岡中學的沒落。在許多年前我們國家教育體制沒有改革的情況下,黃岡中學的應試教育做得風生水起,將許多學生送上名牌大學。時代在發展,國家在發展,國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導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黃岡中學沒能跟上這波改革浪潮,培養的能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漸漸少了。“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盼”的堅持,意義不再像以前那樣厚重了。希望黃岡中學能夠有所改革,跟上時代的步伐。
中國未來教育會有怎樣的改革?應該是越來越人性化,個性化?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應該保持隨時隨地學習,終身學習,切不能固步自封,禍害一代又一代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