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皮囊讀後感

皮囊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皮囊讀後感(一)

  對生活的再思考

  --讀蔡崇達《皮囊》有感

  浮雲騎士

  最近,在空餘時間閱讀了蔡崇達的《皮囊》,購買這本書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它在暢銷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實打動了我那一刻購買時的心情,於是就好不猶豫的將他點入了購物車,然後下訂單付款。

  此書也最終沒有讓我失望,在大約2個靜謐的深夜裡,我被吸引着閱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分章節描述了一個孩子的經歷,而這個孩子恰恰就是本書的作者蔡崇達先生。我很詫異,能夠在這樣的年紀(33歲)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過去與現在的點滴,不少我認為是難以訴說的生命之重,展示給讀者,沒有做任何遮掩,實屬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動人的,每一個章節講述的故事都觸動了我的內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夠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它已經很難得。在這個讀物繁多的時代,能夠讀到這樣觸動心靈的文字,也是一種機緣。

  在《母親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難、樸素、固執、堅強的母親形象,在丈夫很年輕就因為疾病喪失了一半的身體機能的情況下,她義無反顧的撐起了這個家,與兩個孩子一起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爭。讀到"人活着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的時候,我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尊嚴的,只是對於尊嚴的定義各不相同;讀到知道房子已經成為拆遷的對象,父親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但還是堅定的搶建完四層樓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樸素的表達和堅持。因為學歷、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問題,母親缺少很理解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她從來都是愛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親怎樣對待你,請儘可能的善意去對待她,因為她始終是生你育你的媽媽。

  在《阿小和阿小》里,兩個兒時認識的小夥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軌跡和最終的命運卻相差千里。一個從小就家境殷實,並且很快就被父親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則是沉默寡言,相當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結果卻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為父親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堅強的依靠,並且在香港受到當地小孩子的嘲諷,整個生活都陷入了不幸當中,最終成為一名香港最底層,生活不順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為了父親所要求成為的漁民,但是每天可以騎着摩托開心的在海邊飛奔,有着一棟小洋房,娶了媳婦,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樂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開始,卻不一定知道終點會如何。

  在《天才文展》里,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生活,並且早早作了準備,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計劃好的生活軌跡行走的時候,卻峰迴路轉,因為無法在城市立足,最後又回到了小鎮,成為一名電工。而一直被指導,仰望這位哥哥的黑狗達,卻走出了小鎮,在北京立足下來。兒時的好友,已經成為了陌路人。有點讓人傷悲,有計劃、肯努力的人,因為出身,因為性格的原因,最後還是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我覺得此刻成為了真理。當然,在那個剛改革開放的年代,體制還在決定很多東西,想實現潘康哪嫦,甚至在城市中獲得立足之地,實屬不易。時至今日,整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卻越來越不易,中國的未來又將會如何?

  在書的最後兩個章節,我認為是作者對於前面所有故事出現的深層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佈在《回家》和《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里。"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怎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樣的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作者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是要賺很多錢,還是說要成為權貴,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當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所有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在顯示出力量。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為你所選擇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為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誠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與人為善,懂得感恩,堅持不懈,讓生命有更多的精彩與快樂!

  家中

  2016.9.4

  皮囊讀後感(二)

  有感於蔡崇達的《皮囊》

  田小田

  《皮囊》這本書,說它是小說或作者的自傳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和全面,內容沒有雞湯文一樣的勵志和鼓舞人心,也沒有娛樂消息一樣的輕鬆愉悅,更沒有"大家"文章里的強烈的文學性,它由一個個的故事構成,而這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父親癱瘓后全家人的掙扎與痛苦、倔強的母親明知道房子即將要被拆除還是堅持花費"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將其蓋好、天才文展的漠然離開、厚朴的崩潰自殺等,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詞語、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緩緩如水,一一道來。每一個故事看似簡單,用心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贈與我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過這本書,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時光,近來又第三次讀完了這本書,依然感觸頗深,於是,鄭重推薦朋友一讀此書。

  以下是此書帶給田小田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你以為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廣闊的可能,你以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個世界。而最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以為的而已,但是這已經足夠幸運。因為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曾發現這以為只是他以為。

  那個總是說自己在謀划偉大事業的天才文展,最後在現實的打擊下明白自己並不能如自己所願將這些曾經在腦海中的宏圖偉略一一實現,選擇了遠走他鄉,守着電塔做着簡單的維修看護工作度日。

  那個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聯繫起來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將未來、夢想、青春和慾望餵養得無限膨脹,卻始終不肯低下頭為此真正做點什麼,最終選擇了自殺。

  那個做着香港夢,看起來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經歷了夢想破碎、嚴重車禍之後,終於學會了現實與夢想如何相處,在樂得享受房子、妻子、兒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時候,依然能夠在捕魚結束之後騎着摩托車沿着海岸線狂奔,一如年輕時候香港夢裡邊的帥哥一般。

  有時候你以為的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很多時候活得太過用力的人往往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存在好像時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於誰都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長,也許務實而細膩對我來講,是最美麗的情懷。未來那麼遠,務實而細膩的過,不斷學習如何與生活講和,學習如何低頭做些實事的時候卻還能依然保持當初的情懷,就像阿小的和黑狗與摩托車。

  皮囊讀後感(三)

  白平

  作者是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蔡崇達,在這本書之前從沒聽過的名字。說到買這本書的理由,也許是韓寒的推薦,也許是劉德華的第一次作序,也許就因為封面那句"這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說作者的外婆,一個簡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閩南地區,外婆叫阿太,阿太稱作者為黑狗達。阿太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讓我對這位老人家肅然起敬,連手指被切斷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還真讓人有點心疼這個阿婆。要經歷多少我們這個年代無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說出如此倔強的話來!我們或許真的太溺愛這個軀體,以至於我們的行動越來越緩慢,沒有了年輕時的輕盈,沒有了一無所有時的無畏,反而越來越沉重。我想是因為我們這副瘦小的軀體難以承受我們逐漸膨脹的慾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個是隨時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爺,一個是溜須拍馬的叛逆孩。小少爺有着當時從香港帶來的一切新鮮玩意,是如此的讓人嫉妒,可這個高高在上的小孩覺得自己隨時都是要離開的人,並沒有融入同齡的孩子中,叛逆孩成為了他比較固定的玩伴,一個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玩伴。該走的還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車禍退學最後結婚生子成了漁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爺去了香港沒多久,父母就破產了,父親也去世了,過上了窮困的日子,最後做了業務員,天沒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兩個小時車回家,聽說快升經理了。我拚命離開的家鄉和心馳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裡才是我們該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慾望會因對其施加的壓抑而愈發的強烈。或許當我們去走過一遭之後,我們的心會給出答案,當然時間是不會賠償給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買的單。

  《天才文展》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時間是文展,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必將有一番作為。遇到任何困難,都會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來鼓勵自己。直到多年以後的同學聚會,你會發現那些你曾經看不起,或者你曾經懷着高高在上的心態幫助過的人,已經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過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會明白,你最大的與眾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較都多而已。其實我們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謂的一番作為 ,也只是世人對成功的謠言。特別喜歡書中的這句——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厚朴》慾望引領着我們年輕時的叛逆,青春是我們正當瘋狂的借口。方與圓中提到:"我們都即將成為卻永遠也不會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們腦海中總有一個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們缺少的品質,一種類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種。我們不斷的想靠近這個自己,卻永遠也無法達到,總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會出現在比你現在優秀的自己的腦海中。可當我們離他漸行漸遠時,叛逆就會來填補我們失去的平衡,直到我們完全失去平衡。其實我們都有一種病,一種慾望沒得到滿足的無法自拔的病,想要成為慾望下幻想的自己,想過着你當下自認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態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來的生活。

  這是作者半生經歷的一些點滴,是一些刻在骨子裡的疑問,他用這本書向自己提出了這些始終都要回答的問題。男人三十不惑,確實是提問的好時機,我看到了他的回答,當然這是屬於他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離開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們也終將會向自己提問,希望我們都有屬於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皮囊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