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袁氏當國讀後感

袁氏當國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篇一:袁氏當國讀後感

  前幾天,讀完了唐德剛的《袁氏當國》,有很多感想和啟發,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但因為工作太忙,心不靜,也就遲遲沒有動筆。

  最近幾天,突然又想寫點東西,就先把過去要寫沒寫完的東西整理了一下,這就有了前兩篇關於與兒子討論愛情、友誼和宇宙的文章。本來,還準備寫一篇和兒子討論音樂的文章,但怕關於《袁氏當國》的文章遲遲不寫,那些靈感就會隨歲月而消失。畢竟,音樂的話題什麼時候都可以談。另外,最近又陸續讀完了一些書,如果這個不寫,後邊的也將被積壓,所以,決定還是先寫《袁氏當國》的讀後感。反思一下,其實,還是自己的惰性問題,因為只要想寫,總還是有一些時間的。  我之所以讀《袁氏當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是唐德剛先生。唐先生是着名的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尤其以寫名人傳記和口述而着稱,我最開始讀的是他寫的《張學良口述》,非常喜歡,隨後,又讀他的《胡適口述》、《胡適雜憶》、《李宗仁回憶錄》、《梅蘭芳》等,就越來越喜歡他的風格和獨到的視野。前段時間,去廈門學習,中間在北京機場轉機,等候飛機的時候,在機場書店偶然發現了這本書,一看作者,就決定買下,一路上,讀了幾段,回家后,雖然工作一直很忙,但還是利用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不是很厚,但分量很重的好書。

  下面,就說說讀本書的幾點心得。

  首先,這本書進一步證明了我以前的一個判斷,辛亥革命其實融合了日本政府的一個陰謀。日本人為了分裂中國,成立了黑龍會,目的是讓滿洲和蒙古從中國獨立出來,使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孫中山雖然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他想把中國從封建王朝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但他實際是日本政府重點利用的對象。孫對日本也抱有一定幻想,他在日本就住在黑龍會領導人的家裡。在日本的影響下,孫中山辛亥革命時的主張,雖然是推翻滿洲政權,但他心目中的中國,實際是原來明朝的漢人疆土,不包括滿洲、蒙古,甚至新疆、西藏,這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最初本意。孫中山曾以此為條件向日本爭取資金和軍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所以,如果最後孫中山未能與袁世凱結盟,那孫中山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的中國將不包括滿洲和蒙古,甚至不包括新疆和西藏。那時,滿洲和內蒙古可能就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外蒙古和新疆可能就成為蘇聯的殖民地,西藏可能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客觀的看待那段歷史,我們不該過高神化那批革命黨人,孫中山的偉大形象實際是後來的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共同塑造的。

  其次,辛亥革命所以能成功,袁世凱的功勞也不可磨滅。原來以為,辛亥革命能造成那麼大的影響,主要是靠國民黨人的力量,後來才知道,辛亥革命所以沒有馬上被剿滅,其實是袁世凱的故意縱容。袁世凱是李鴻章之後中國最有實力的政治人物,光緒和慈喜死後,小皇帝上台,攝政王懷恨袁世凱當年出賣光緒,擔心袁世凱成為第二個曹操,就迅速革了袁世凱的職,袁世凱也開始了隱退後的晚年垂釣生活,並寫了《自題漁舟寫真二首》,其中的一首是:“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袁世凱將自己和商朝的伊尹相比,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實際上,袁世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也確實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當辛亥革命一爆發,國內部分地區也出現叛亂,朝中則無人能出來退敵,清政府只好再把袁世凱請出來,袁世凱心裡明白,如果不是革命黨,他是沒有出頭之日的,所以,對革命黨的勢力,他是不急於去消滅的,相反,他還要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更大的理想,開始,他並未堅定廢除滿清政權的決心,但在同盟會派來人員與他說和之後,他才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在汪精衛的勸說下,孫中山也主動向他承諾,只要他能勸清帝退位,大總統的位置馬上就讓給他。因為那麼時候的國民黨勢力,也確實太單薄。從二次革命的迅速瓦解,就能看出國民黨的實力是多麼脆弱。因此,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離不開袁世凱前期的縱容和後來的逼宮。

  第三,中國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就沒有打好基礎。民國開始的時候,國民黨選擇的是類似美國的總統制度,那是一個總統掌握實權的體制。後來,因為要將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於是,宋教仁等就匆忙修改法律,變成了類似法國的內閣制度,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凱這個總統的權利,增強國民黨在中國政治中的影響力。後來證明,這種改變趨勢給袁世凱的執政帶來許多麻煩,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堅定了後來袁世凱乾脆放棄這套制度,選擇恢復獨裁,甚至最終走向了極端——帝制。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統治歷史的國家,在老百姓的骨子裡,還是原來的統治思維,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皇帝沒了,總統又是個沒實權的主子,政治大亂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袁世凱開始的時候,威望也非常高,但以宋教仁為首的國民黨人出來搞國會選舉,拉去了大部分選票,直接威脅到袁世凱的地位,袁就開始準備對付國民黨,他採取的方式無非是拉攏和打壓。袁就派人去拉攏宋教仁,準備委以重任,後來,袁的手下當時的總理可能是出於對袁的愛護,也可能是出於對自己地位的危機感,在宋教仁準備北上見袁世凱的時候,派人暗殺,從此,暗殺就成了中國政治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

  宋教仁被殺,造成國民黨二次革命,袁世凱也乾脆驅逐國民黨,實行自己的獨裁統治。為了奠定自己的執政基礎,袁還特意從美國請來當時世界最着名的法學專家古德諾,研究中國的政治制度。古德諾經過綜合考察,了解到中國的實際,得出自己的觀點:中國這樣一個長期集權統治的國家,不適合民主政治,更適合寡頭政治,而寡頭政治中,世襲的寡頭要比非世襲的寡頭更穩定。客觀說,古德諾的這個判斷基本是正確的。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已經走向了共和,那是不是還要走回去呢?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知識界,還是普通百姓,對共和已經有了一些認識,尤其是掌握中國未來命運的知識分子和有着知識背景的政治家們,多數都將共和當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這個時候,如果放棄共和,哪怕是放棄這個假的共和,走回那個大家都非常痛恨的帝制(很多人把近代中國的落後原因都歸結在這種制度上),大多數人是很難完全接受的,但袁世凱最後還是被左右一些人忽悠了,錯誤地選擇了向回走。國外勢力正好趁機消弱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後,包括他自己的班底北洋軍閥內部也出現了分裂。那些本來有機會接總統的人,怎麼可能同意放棄這個機會呢?結果,袁世凱的皇帝夢沒做幾天,就以悲劇收場了。

  後來的中國領導人,幾乎都吸取了袁世凱的教訓。老蔣再獨裁,也不恢復帝制,即使到台灣讓兒子接總統,也沒有改變共和的外衣。蔣經國不搞世襲,人格魅力和歷史使命值得佩服,但台灣迅速混亂,群龍無首,至今還在動蕩。後來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也是這樣,幾乎都選擇了“寧可換酒,絕不換瓶”的方式。朝鮮最近搞了個三代世襲,可能也是出於蔣家的經驗教訓。如果從穩定角度講,實行三代世襲,外界壓力雖然很大,名聲也不好,但不一定不是一個理性選擇。對於亞洲這些長期寡頭統治的國家來說,只要上層不亂折騰,經濟正常發展,保證社會精英被選拔到主要領導崗位上來,那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制度。

  篇幅所限,關於袁世凱背後推動“五四運動”、梁啟超和蔡鍔策劃“起兵討袁”背後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說了。最後只想說,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歷史,總能給人許多的啟迪和感悟。

  篇二:袁氏當國讀後感

  剛跟老姐說,我發現我寫東西真是越來越快了,今天先是做了一個方案,然後寫一篇貼一篇,雖然都很垃圾,但是赫胥黎還是哪個說,速度,可以彌補任何缺點,我又圓滿了。

  因為阿寐,才開始對民國感興趣的,越看越覺得不得了,這個時候居然這麼多牛B人物。民國史,太敏感,因為很多人還健在,因為很多影響還在,說不得,不好說,不敢說,沒法說。但是正因為他離我們太近,所以看起來,才有意思,覺得歷史不是書上的符號,而是剛剛發生過的生活。

  《袁氏當國》是小小的一本,正適合在上下班路上的地鐵裡面看。剛開始翻的時候,知遊說,你要是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最好不要以看唐德剛的書為開始,他的書,偏見太多,且很多都是孤史,很多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在說,也不知道真假。我不以為意,然後看到書的開始說,從***年開始的夏朝,我就傻眼了,夏商周的斷代是多麼宏偉的歷史課題,您就直接標年份了。

  所以,打算看這本書的GGMM們還是留點心眼,在後面這樣的地方很多,不過唐先生是大家,我就不亂說了,估計麻煩又要出來揪我辮子了。

  這本書寫的是從1911年民國建立到1935年袁世凱升天期間的歷史,圍繞袁的生平,敘述了在中國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這段是《袁氏當國》的內容簡介,摘自噹噹,我就不獻醜了。

  上自孫文締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騁護國運動興起,寥寥數年,此乃袁世凱當國之年,國可謂不興,民可謂不幸。袁世凱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政府之間養敵自重以覬覦總統寶座,宋教仁刺殺案的歷史謎團到底暗示了什麼背景,孫中山的個性對他改造國民黨以謀求革命有何影響,袁氏當國時期的內政外交如何複雜多變,籌安會 “ 六君子 ” 與袁氏政府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不該遺忘的古德諾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麼 …… 唐 先生憑藉其一貫的學者氣節,不依風附草,不人云亦云,堅持論從史出,堅持言必有據。

  書的內容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多說了,還得再看一遍,好多地方不記得。

  我的感覺就是,唐表現出了對孫極明顯的好感以及對袁不清不楚的曖昧,至於籌安會等小丑,他是深惡痛絕,我很不忿,其他不說,楊度,是我們湖南人裡面拿得出手的人物,憑什麼受他唐德剛這種氣,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誰知道真正的路該怎麼走?您推崇的孫中山不也建了啥中華革命黨嗎?

  對於宋教仁,卻有了很具體的認識,若說孫是一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宋卻是一個有着卓絕能力的實幹家,國民黨的黨務和政務都是在他手上慢慢梳理,當年輕攏慢捻,就把國民黨打造成了國會第一大黨,這個,不是只有理想才能做到的。所以,袁不怕孫中山,不怕黃興,利用傳統的政治手段就可以解決,但是他怕宋教仁,所以只能選擇暗殺。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唐先生對第一任臨時國民政府內閣成員的分析,流暢、巧妙,那個成員表分析清楚,當時的政治生活基本可以了解一個大概。每一屆政府,一定是各種力量互相博弈和權衡的結果,國民黨在第一任臨時政府里,有權無名,後來慢慢敗落,讓人唏噓。

  還有,唐先生有個地方要不得,誰跟你吃過飯你就說誰好,哪裡能這樣?

  篇三:袁氏當國讀後感

  剛剛讀過《袁氏當國》一書,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啊。說實話,我愛讀歷史,但是不愛讀連本大套的歷史,更不愛讀現代所謂歷史學家或者研究者編寫的歷史書籍,不為別的,只是感覺匠氣太濃,書象是為寫而寫的,這樣讀來就沒什麼意思了。最近一個時期,所謂的另類歷史寫作開始出現,用不那麼嚴肅、不那麼匠氣的手法來寫歷史,雖然精品不多,但總是多了一種廁上讀書的選項,聊勝於無吧。在這些作家或者學者里,一直比較關注幾個人:如吳思、如譚伯牛等人,現在又多了一個唐德剛。

  這些學者、作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通俗的語言來還原歷史,讓人從文字中窺到歷史的原貌或者說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的原貌。和那些機械、冰冷、教條的文字與觀點相比,這些人從來都不會給出你一個肯定的觀點和答案,結論是由你自己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對這種類型的歷史書籍感興趣?大概是對過去所學、所接觸到的知識和教育的顛覆吧,隨着年齡的增長、了解到的事實、史料也比原來多了許多,才發現過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麼狹隘和片面,原來歷史是這個樣子的,史書是可以這樣寫、這樣讀的。想想覺得頗好笑,上學的時候學歷史、學哲學,要求人們用科學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可我們過去所學者,無一不違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為所謂階級分析的觀點要求,連最基本的史實都敢棄之如敝履,甚至連帝王時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還有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精神。就沖這一條,我們有什麼臉面去抗議日本人篡改教科書、毒害下一代?

  史觀、史論也許是有階級性的,但是史實沒有。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



袁氏當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