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巨流河》有感1000字

讀《巨流河》有感1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大老師

  ——讀《巨流河》有感

  劉潔

  平日里,我們經常聽到"大明星""大作家""大元帥""大領導",卻從未有人在"老師"前面加上過"大".讀完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我對"老師"這一職業有了新的認識,老師也可以成為"大老師".

  《巨流河》是邦媛先生的自傳,是一本"惆悵的書",以時間發展為線,講述了兩代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故事。書中有三件事讓身為老師的我倍受鼓舞。

  胸懷國家,有容乃大。"國立中山中學"成立於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齊世英(齊邦媛的父親)、黃恆浩、周天放、李錫恩等人聯合創辦,專門招收不願做日本順民、逃亡到平津的青年。這是中國第一所國立中學,誕生在清末民初、外殖入侵、風雨飄搖的社會,歷經戰亂。從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到一九四五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中山中學的學生和老師們顛沛流離,逃亡的腳步從北京到重慶,丈量了大半個中國。不停地遷校,不停地跑警報,在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中山中學學生的學業從未休止;而為兩千多名學生提供儘可能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的,正是以齊世英為代表的許多愛國人士,他們為了國家尊嚴,為了同胞不再受外族欺凌,盡自己所知所能所有,以最大限度保留復興祖國的希望之火——知識,讓其充分燃燒,將黑暗的世界照亮,因為他們堅信:只有真正的知識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潛移默化拯救積弱的中國。

  真才實學,師魂高大。書中,邦媛先生憶述了從南開中學到武漢大學的許多位恩師。如41歲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國后創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校長,將"雞蛋糕"(基隆、淡水、高雄)帶進地理課堂的吳振芝老師,讓諸多南開校友深深眷戀的國文教師孟志蓀先生,將作者領進英國文學殿堂的美學家朱光潛老師,借"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引導作者走出情惘的吳宓教授,等等。戰時的老師們憑藉真才實學吸引學生,他們注重教育的國際性,視學生如子女,背負着民族大義的師魂顯得格外高大。

  愛崗進益,樂學為大。邦媛先生真正執教,是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在台中一中教英文,那時她已是三個兒子的母親。在從菜場、煤爐、奶瓶、尿布中"偷"得出的幾個小時里,齊邦媛不僅要備課、上課,還為"傅爾布萊特交換計劃"作準備。傅爾布萊特文化交流法案(一九四六年提案)是"二戰"結束后美國最成功的國際和平促進計劃,五十多年間僅自台灣與美國互訪者已超萬人。齊邦媛成功考取交換教員計劃獎助,在美國進修訪問半年。為了輔導高三學生參加大學聯考,齊邦媛終日奔波於台中的美國新聞圖書室,自編教材,晚上還要在孩子睡后和同事刻講義、出測試題。邦媛先生教書多年,從未有過發黃的講義,"高級英文"教材從不連用三年以上。

  "學生是心靈的後裔",在邦媛先生看來,教書從來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傳遞,將老師所讀、所思、所想與學生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老師,只有胸懷國家,有真才實學,在崗位上認真進益、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成為一名"大老師";我們只有努力成為"大老師",才能教育出真正適合國際發展的優秀學生。

  作者簡介

  劉潔,女,28周歲,畢業於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任教於東海縣黃川鎮張橋小學。好自然,喜讀書,愛古琴,擅傾聽。在工作中注意取長補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寫在座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巨流河》有感10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