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巨流河》有感:師者風範,薪火相傳

讀《巨流河》有感:師者風範,薪火相傳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巨流河》有感:師者風範,薪火相傳

  柳海英 海南省海南中學

  感謝明齋先生推薦的《巨流河》,讓我有幸讀到一本這麼厚重且富有師者情懷的書。該書作者齊邦嬡教授是一個80多歲受人敬重的教育界前輩,她將自己波折的人生經歷以傳記的形式娓娓闡釋,語言溫和而有力量,描繪的是歷史,是國家的命運,是家族的磨礪,可以說它是20世紀中國人苦難和奮鬥的一個真實、感人的縮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讓我觸動最深的是作者筆下一個個與我有共同職業的師者,如南開中學的張伯苓校長、吳振芝老師、張亞麗老師、孟志蓀老師、魏榮爵老師、朱光潛老師等,他們身上折射出來師者的崇高品德,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讓人心懷激蕩,久久不能平靜。我認為,正是師者這些閃光點潛移默化的影響,方能讓作者在80歲高齡回憶起他們時仍心懷敬意!對此,我身懷羨慕。拋開一切功利性的因素,假如有那麼一天,經我教育過的學生,三四十年後,仍能記起有一位柳老師曾經教過她,這對於我的執教生涯將是莫大肯定,我想,師者的境界止於此即可矣。

  通讀此書,我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談三點感受:

  一、師者的品性造就了學校的精神內涵

  齊教授在書中談到的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他十三歲時,考取官費的北洋水師學堂,在甲午戰場上眼睜睜地看着國幟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懸英國旗,悲憤填胸,深受刺激,故思索唯一能振興中國的只有教育,教現代知識、教愛國。他毅然決然離開海軍,一心辦教育,誓為教育新中國的子弟獻身。這種奮發圖強的志氣,影響了他一生,也造就了南開精神。"南開精神"最核心的內容是愛國主義,正如1937年10月25日張伯苓校長在《致全國南開校友電》中所言"教育報國,苓之夙志。此身未死,此志未泯。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敵人所未能毀者,南開之精神。"[1]張伯苓校長以教育救國為己任,他給南開確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就是力圖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的人才,他和全校教職工一道,時時處處以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學生,使"振興祖國,匹夫有責"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信念。在民國時期,沒有哪所學校像南開一樣,在國際上享有聲譽,並獲得美國洛克菲勒等國外基金會的支持。南開的迅速崛起與張伯苓倡導的"南開精神"分不開,這種精神信仰,在師者身上體現,也像火種一樣傳遞給學生,影響着學生的一生,讓他們在一生中充滿了勇氣和毅力。在《巨流河》中,齊教授寫到:"不論前線戰報如何令人沮喪,日機轟炸多麼猛烈,在張校長的帶領下,我們都堅信中國不會亡。"[2]"南開中學在抗戰最艱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數萬青年,每個人幾乎都是張伯苓精神的延伸。"[3]

  "人是要有精神的,學校也是要有精神的".[4]百年來,南開為社會培養了周恩來、陳省身、曹禺等大批傑出人才,他們的成長與南開精神的熏陶分不開。歷史證明,一所學校只要有一種強烈的愛國、救國的精神、一群愛生如子的老師和願意為培養學生人格而孜孜不倦、弦歌不輟的教育理念,就能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我所任教的學校—海南中學建校九十二年來,勵精圖治,從亂世圖存,到盛世圖強,與時俱進,由小而大,從弱到強,追求卓越,成為瓊島名校,也是"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精神薪火相傳的展現。反觀近期報道,有悖師德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同為師者,兩者間極端不同的品性,讓我對現代功利性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二、師者的慧眼能夠織就學生一生理想

  書中"南開的老師,以任何時代標準來看,都是注重性靈啟發的有識之士"[5]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齊教授在書中回憶了一個片段寫物理名師魏榮爵的故事:有一位孟老師國文課的得意弟子——四十一班的學長謝邦敏,畢業考物理科交了白卷,但在上面寫了一首詞述志,自思是畢不了業啦。魏老師評閱考卷也寫了四句:"卷雖白卷,詞卻好詞,人各有志,給分六十。"[6]謝學長考上西南聯大法律系,後來在北京大學教書。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現代教育中基本已經斷絕,教師遇到交白卷的學生基本都是抱持着零容忍的態度採取極端的方式去處理,而不會像文中魏老師那樣看到謝邦敏文學造詣中的閃光點給予積極肯定的態度,結果往往是錯失法學界的一位俊才。

  朱自清認為:"教育的價值是在培養健全的人格",這已成了老生常談了。但要認真培養起來,那卻談何容易!第一教育先須有‘培養’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溫熱的、忠於后一代的心!有了‘培養’的心,才說得到‘培養’的方法。"[7]齊教授在書中,也以自己的經歷說明了這一點。她考上武漢大學哲學系的第一個學期末,英語統考全校第一。第二天,教務長朱光潛先生約見她,根據實際情況建議她轉入外文系,並親自擔任導師。最後事實證明,朱光潛先生慧眼識英才,才能讓齊教授在外國文學教育與翻譯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為大師。

  韓愈先生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指出了教師的職責,即傳授為人之道,傳授知識,說得具體些,就是教書育人。所以,"師者,人之模範".任何一名教師,不管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對學生起着示範作用,併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某些時候無聲的"身教"更勝於有聲的"言教",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高中的學生也不過是些十六七的孩子,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對於世界,對於自己都懵懵懂懂,對於將來做什麼,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職業,該有怎樣的生涯規劃,都沒有太多的概念,我們老師呢,畢竟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更寬廣的知識視野,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個性與潛質,激發他們的潛力,引領他們走向精彩的人生。

  三、師者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愛生情懷

  齊教授在《巨流河》中多次飽含感情的用"溫暖"這個詞回憶當年南開中學的老師們。她說:"在我成長的六年中,張校長留給我非常溫暖的印象".[8]如果說朱光潛是引領齊教授走向更廣的文學世界,那麼南開中學的"激情孟夫子"孟志蓀就是奠定了齊教授國文功底、影響她最深的是國文老師。課堂外,孟老師對她也像個父親一樣,把認為她能看的書都借給她看,有時候還會叫齊教授去他家吃炸醬麵,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造就了齊教授的文壇大師的因素之一。孟先生主編南開中學初一到高三的國文教科書,白話文言並重,高中課本簡直就是中國文學史的選文讀本,從《詩經》到民國,篇篇都是文學精華,這使得齊教授的文學功底一開始就站在了較高的平台,使之成為台灣的文學天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為南開學子,早齊教授二十五年進入南開中學就讀的周恩來,在校時,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又很有社會活動能力,在校長張伯苓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當時那種世態炎涼的社會裡,張伯苓不因周恩來的清貧而漠然視之,相反,他很賞識、關懷周恩來。他免去了周恩來的全部學費,還讓周恩來業餘幫助學校做些抄寫、刻字的雜事。周恩來常到他家中去,師生倆經常進行長時間談話,內容涉及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周恩來後來曾風趣地跟大家講起他上南開中學時,在校長張伯苓家吃貼餑餑熬小魚的故事。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張伯苓對周恩來的賞識、關照和培養之心,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一種愛生情懷。

  此時,讓我想起一位可親可敬的師者—民國時期曾在春暉中學任教的夏丐尊先生,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是《愛的教育》,因此,被學生們稱為"媽媽教育".這種愛的教育需要的是身體力行,當時特殊環境下,民國的一大批老師、校長都信仰"愛的教育",而這種愛的教育,溫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茁壯成長。

  在我的教學案例中,我常常跟我的學生提起曾經海中校友,中國科技大的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謝周清,在1998年至2011年之間兩次登上南極,兩次到達北極。有一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謝周清說: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課任老師發現我愛看小說,於是推薦我看科幻小說,其中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給少年時期的我心底栽下了一個關於科學家的夢想。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可見,擁有一位有愛心的老師對學生一生來說都是極其幸運的事情。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通過齊教授的《巨流河》,使我認識到師者的精神體現、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在當下,師者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讓我們不斷加強自我修養,以良好的師德,專業的技能,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1]].王曉艷。南開精神的形成與發展[D].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10.11.

  [[2]][3][5][6][8].齊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63,63,67,63.

  [[4]].天津市南開中學。天津市南開中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1.

  [[5]].徐葉子。 追尋教育的信仰_論作為教育人的朱自清[D].湖南:湖南師範大 學,2009.11

  編者註:文章轉載自"海南校長工作室"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