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讀後感(一)
《古生物地史學》是一個學地質專業的學生必修的一門科目。學完前五章后,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生命起源與演化的小論文,於是我就開始“籌備”了起來。如果僅是將課本上的知識簡單的羅加起來未免有點“俗氣”了不是,所以我就藉助網絡,查找一下相關的影視及其資料,準備開工!首先看到的是《生命的起源》這部電影資料,有感觸,於是就想,先寫寫觀后感再說吧!
從今天起,我感覺人們一定要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在40億年前當地球還是個水深火熱的地方時,沒有任何生機,大氣中充滿的不是氧氣,而只是一些水蒸氣,及一些甲烷,二氧化硫等一些不適宜生命生存的氣體,大地熔岩橫流,就想一個火球。可是就在這時,突然下了一場雨,這雨一下就是幾百萬年。炙熱的熔岩流冷卻了,無數道橫貫天空的閃電夾雜着雷鳴。雨過之後,不知道是外太空的大分子物質還是雷電的原因,帶來了可以生命的東西,它不能蠕動,只是靜靜的呆在那裡,在等待什麼。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他們從沒有停止去努力呼吸與運動甚至他們也在思考。生命即便微小也從未選擇放棄進化的路途,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學着去適應環境,向外界尋求生存,對,是很艱難!
影片向觀眾展示了美輪美奐的海底世界,展現出原始生命的進化歷程。當我們靜下心來去欣賞時,我們發現,即便那麼微小原始的生命都充滿着神秘,美麗。影片的視覺效果給人以震撼,從中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就像一個奇迹。如《宇宙與人》中講的那樣: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塵埃也會有生命。
當今,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去尋找大-片的視覺效果,一部又一部的年度壓軸電影總是滿足不了我們深不可量的慾望鴻溝。請我們平靜下來吧,儘管很難,可是當你看到原始的生命祖先——一切生命的起源,在那裡安靜的呼吸時,難道你沒有什麼感觸嗎?
生命起源於海洋,海洋孕育了生命。每當我們看到海洋時請投以我們原始的崇敬。我們儘管是人類,但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在生命的演化長河中,不過只是數的清的一段。不要以為我們有智能,所以我們會思考,我們能統治。我倒是感覺:因為我們會思考,所以我們有智能。因為思考讓我們有了文明和發展。生命從未吝嗇向我們保留什麼,它也從未停止過前行的步伐,當我們還在浮躁不安時,其實我們更需要安靜下來思考而非去尋找釋放浮躁的方法。生命需要安靜,它的熱情表現在前進的路途中!
靜靜的觀看這個星球上的一切,再過40億年,它會伴隨我們的母星太陽的消失而消失,如果你感覺沒必要思考那麼長,那就看看今天的夜晚,如果你能在城市的路燈熄滅后看到童年時璀璨的星河,請你靜靜欣賞,生命與時間的完美結合就是這個時刻的你的全部。
生命起源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生命起源》,這本書是達爾文寫的。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着作。《物種起源》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作品,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物種起源》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的觀點是遺傳變異 過度繁殖 生存鬥爭 適者生存,這點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生物有進化,物種也有變化,本不是達爾文首先發現的;進化學說,也不是達爾文創建的,在他以前已有着漫長的歷史。不過達爾文加上他觀察所得的新材料,總結和發展了進化學說,提高了它的科學性,徹底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治,建立了生物學的真正基礎。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我認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閱讀,我們還應該學習達爾文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