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篇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

  篇一: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

  在這學期,我們組織看一本書《與幼兒教師對話 —— 邁向專業成長之路》,當我翻開《與幼兒教師對話》這本書時,看到裡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細細品讀時,卻意猶未盡,與我們的教育密切相關,而且讓我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工作進行反思、質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戀》中寫到:"培養幼兒的自尊"通常都會被列為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幼兒教育中各種不同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並存,雖然他們主張不同的目標與教學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認同,協助幼兒對自己感覺良好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對幼小的兒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從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外在的標準而來,而是可能來自於是否深深地感覺到被有特殊意義的人所愛、所接受、所重視。

  當幼兒脫離了幼兒階段,外在社會開始對愛與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標準與條件。如果兒童早期所建立大膽被愛與被接受的感覺足夠穩定,那麼當他面對嚴厲的拒絕或責罵時,便不會過度的沮喪或自我貶低。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會逐漸內化社會所外加的標準,使之成為評價個人自尊的標準。

  我現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家幾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小皇帝,在家裡父母對孩子表現的標準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滿足了。可到幼兒園裡,有那麼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讓父母認為乖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並不是表現出色。

  如我班中爍涵小朋友,在一次畫桃花的美術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用一個手指蘸顏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發現爍涵一隻手上的五個手指都蘸有顏料,當我要教她時,只見爍涵一個勁的踹大氣,然後就開始眼淚汪汪了,像這樣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可能在家父母認為她很能幹,時常表揚她,然而當她遇到批評時就承受不了。還有一個佳雯的女孩子,平時調皮好動,在家佳雯媽媽經常對做錯事的佳雯進行批評,而且有時還要打她,以至於佳雯在幼兒園做錯事情后問她原因時,佳雯總是默默無語,有時我們說竟好話她也無動於衷,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老師有時真的束手無策,但在這本書中讓我了解到:由於幼兒來自各個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為增強幼兒的自尊,老師應該提供他們更多樣化的人際情境。這樣一來,幼兒就能經歷很多不同的人際情境,由此增強他們的自尊,也增加他們處理、應對人際情境的能力。

  當兒童被尊重時,自尊最可能發展。當對兒童有特殊意義的承認及同伴尊重兒童,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決定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及選擇自己在意的東西時,就傳達了對兒童的尊重。成人應該以尊重的態度徵詢幼兒對於活動與事情的意見、看法與喜好,並應加以慎重的考慮。

  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但是反饋要適量(而不過量)、明確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讚美或討好),才能增強兒童的自尊。

  總之,教師只有具備了心得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擁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識,才能把幼兒培養承適應未來社會的具有自尊的人。

  篇二: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

  一直不喜歡讀專業書,因為覺得這種書的理論層次太高,對於一線教師的我一直不敢高攀,於是看這一本書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遲到了現在。最近終於能夠靜下心來讀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作者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繫到自己的現實教育,不斷地享受着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在凱茲教授的書中,充滿獨到而精闢的觀點和見解,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最熟悉"觀察為先"這一詞,只要碰到同行交流,總是掛上首先要觀察孩子這一句。可觀察到底從何處入手,如何觀察?我想大都都是隨自己的心境和意願,很多都是隨意的,然而凱茲教授為觀察做了清晰地闡述,文中這樣記錄著。

  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所感、所思、所為,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根據幼兒教育的特質,學會觀察幼兒更是幼兒教師一項重要的技能。觀察什麼,針對一個兒童或一個現象,觀察需要持續多久,這是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書中分別陳述了以下11項觀察指標:睡覺習慣、飲食習慣、大小便習慣、情緒的變化、遊戲的變化、好奇、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據這些方面觀察到的現象,對兒童的發展是否正常作出評估。至於觀察的時間,書中這樣陳述:"對於3歲的兒童,需要先觀察他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3周,提供充足的行為樣本,作為以後評價的標準;4歲兒童則需要4周左右的觀察期,5歲的兒童則再加上一周的觀察時間……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計算收集行為樣本的時間。"

  看着凱茲教授對於觀察的要求,心中慚愧,作為老教師的我沒有學會觀察,聯繫平時的工作,雖然也重視在生活、學習、遊戲中對幼兒的觀察,但觀察的內容不夠廣泛,觀察持續的時間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標準,更是從未這麼系統地觀察、分析與記錄過。觀察往往是處於一種無意識和下意識狀態,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識、有系統的觀察很少。

  讀過此書,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詳細與持久的觀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個兒童,這是需要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去實踐的。觀察幼兒是我們做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必須履行的一項教育職責。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們要用觀察來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按每個個體的差異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給予得當的指導。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對於人的眼睛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正是對觀察做的最精闢的詮釋。我們作為一名幼兒老師,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善於觀察每一個孩子,一定能從平凡的世界中發現不平凡的事和物。

  讀着此書,我還深刻地認識到要做一個專業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專業",應該有這樣三個特點: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做判斷;採用專業行為的準則。如果我要做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還不斷學習,需要對教育對象的了解,需要有選擇教育內容的慧眼,需要對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不管怎樣,我還要在專業成長之路上邁好每一步,學習將是伴我成長的最好夥伴。

  篇三: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

  閱讀《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撰寫一篇三千字的讀書報告,剛開始接到這個任務,唏噓不已,什麼讀後感可以洋洋洒洒寫上三千字?!但是,當我拿到這本書,開始認認真真的翻看時,才發現,原來作為新教師的我們有這麼多需要學習,需要領悟,需要改變的地方。

  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蓮。凱茲(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學院的老師們選擇這位女博士的這本書作為我們新入職教師的必讀書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麗蓮。凱茲博士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曾經先後在七所美國知名大學教授過短期課程,並致力於著述工作,將她的經驗撰寫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這本《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就是她的幼教專業的經典之作。

  還沒有翻開這本經典之作,我就看到了書的后頁上一個大大的問題:幼教工作是專業嗎?如果您是幼兒教師,您的答案會是什麼?之前,我確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高中畢業,進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畢業,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證書,13年8月正式進入寧波市第二幼兒園江廈園區進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我從來都沒有去想思考過,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門專業。現在想起,如果剛開始工作,有一個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給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學兩年,我所學的都是如何成為一名幼兒教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學習的專業知識、鋼琴、舞蹈、聲樂等技能,……如何不能說幼兒教師不是專業呢?

  但是,在翻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幼教界所稱的"專業"又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卻因為大家對於幼教人員極低的薪資、地位和權力,而開始辨別幼兒教育是否專業或承認幼兒教育是否專業。

  "專業"有很多種定義,在本書中提到的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專業的本質》一書中告訴我們,"專業"這個詞可分為"科學"的和"一般通俗"的兩種用法。從通俗定義上來講,一般人對"專業"基本上是帶有敬意的,認為"專業"是對於一種道德上值得稱許的工作,具有一種特別崇高的精神與承諾,而且專業人員的社會地位高,收入豐盈。我想,這是比較現實的一個現象,本書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認為現在幼教界追求專業的冬季是起於這個通俗的"專業"定義,而非科學的定義。她也很直白的講到,在她遊歷各個國家,與很多國家的人接觸下來發現,在很多國家內,一般人認為兒童的年齡越小,其工作人員所需的訓練與必須具備的能力就越少,薪資福利也越低,工作環境也越差。雖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稱許,但是,別人似乎不這麼認為。很多掛架都認為幼兒應該在家中由母親照顧,即使進入幼兒園就讀,大家也認為保教人員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親照顧他們的幼兒而已。

  在科學定義上,一個領域要被稱為"專業",則必須符合八項條件:即社會必要性、利他、自主性、倫理規範、與服務對象間保持距離、行為的標準、長期的訓練、特殊的知識。

  提到幼兒教育的必要性,雖然目前有一些證據對於幼兒教育的長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但是,這些結果還需要再做一些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后才能有定論。我們無法確切的說,劣質的幼年經驗是無法彌補的。而在"利他"這個條件上,作者認為幼兒教育的表現良好,沒有人會說幼兒教師忙於斂財或者從事光鮮亮麗的簡單工作。 "專業"所要求的服務理想與以服務對象對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師的明顯特徵。從准也的"自主性"來講,我們的服務對象有三個,即家長、兒童、社會。那些認為幼兒才是他們服務的主要對象的觀點是狹隘、有其缺點的。幼兒教育想要成為專業,就必須學習如何回應服務對象的要求與期望,尤其是當服務對象的要求與幼教的專業知識與判斷相違背或不相容時。從"倫理規範"來講,要形成一套幼兒教育人員的倫理規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員在工作中嘗嘗會遇到有關幼兒、家長、同事、僱主及社會的兩難困境,再以其為基礎發展出能協助幼教人員解決倫理困境與誘惑的倫理規範。從"與服務的對象保持距離"來說,要求從業人員能依據特定的知識與原則來解決問題與倫理困境,因此,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就應該具有理想的距離、適度的不關心或"疏離性的關注"等特質。但是,這項專業條件不是要專業人員拒絕對服務對象有憐憫的感覺,而是要專業人員能以適當的角度來處理這類情感。強調"理想距離",還希望能協助從業人員拒絕偏愛某些兒童或家長的誘惑,防止從業人員按個人的偏好或行動來對待服務對象。從"長期的訓練"這一點來看,專業的訓練應具有五點特徵。即:訓練的內容是有關特殊領域的,以確保受訓者習得複雜的知識與技術;訓練的過程艱辛、充滿壓力與緊張,並且要求認知上的優越。要進入專業,必須經過審慎的篩選程序,有些人會在過程中被淘汰;所有的專業都要求受訓者所精通的知識範疇,必須超過實際執業所需或受訓者本身認為必要的程度;負責提供專業訓練的機構,必須經過該專業成員監督的程序而獲得認可或取得訓練的執照;專業團體與訓練機構會提供其成員系統的與定期的在職訓練相關課程。從"特殊的知識"來講,我們很難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識、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則,發展出一套最佳專業行為的準則,作為專業行為的基礎。但我們可以列出我們認為重要值得的原則,以系統的方式來檢視那些原則。以下是作者依據個人對於最佳專業行為的理解,希望幼教專業知識中能包括的原則:教學策略與課程營改進考慮學法與課程對兒童的當前價值與長期影響后;讓兒童從事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以及主動而非被動地進行活動;很多影響兒童發展與學習的經驗或因素,在適量的情況下效果最佳;幼兒教育的課程重點應該是協助幼兒對於自身的環境與經驗有更佳的理解;發展與學習具有循環性,當兒童具有某種行為模式時,別人對待他的方式會增強他的行為模式;學習的環境越開放、越不封閉、越不正式,老師越能獲得有關兒童學習 發展的訊息,而老師知道的訊息越多,就越能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進行適宜的課程活動;適當的教學與課程會同時考慮知識、技能與氣質的學習,尤其是在"繼續學習"與"應用知識技巧"方面;兒童的年齡越小,教學策略要越多元化,課程要越有彈性。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以前一直認為"專業"的我們,其實離"專業"還有很遠的距離。在我們所處的領域,很難讓我們得到可靠的資料。當一個領域所奠定的資料越鬆動,就越容易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我們往往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強力推行某種教學法。專業的倫理規範提醒着我們,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胸,閱讀所有可得到的相關證據,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場是基於證據、哪些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哪些是出於個人的意識形態……或許只有當我們很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時,我們才能增加社會大眾對這些觀點的了解,獲得他們的支持,讓我們能致力於改善我們對兒童的教育。

  作為新教師的我們距離"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幼兒教育距離"專業"也有一段很長的路。還處於"求生階段"的我,在這一年裡面,面對孩子、家長,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面,我一定要努力度過"強化階段",順利達到"求新階段",努力向"成熟階段"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工作中,爭取從工作經驗中學到該學的,並廣泛閱讀相關書籍,觀看名師講課,全面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得到應得的工作經驗,行"專業"事,做"專業"人,為更好、更快地成為一名"專業"的幼教工作者奠定紮實的基礎!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幼兒國學 給教師的建議 實習教師 教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