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900字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9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900字(一)

  近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凱茲博士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這是我瀆過的所有專著中最精闢的一本著作。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述的是"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講述的是"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粗讀該書,發現隨處可見基於實踐的理論闡述和基於理論的實踐反思。作者將理論和實踐合二為一,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中領悟着作者對幼教事業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書中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戀

  舉例1:作者在參觀一所學校時發現孩子自製的"我的書",裡面裝滿一頁頁複印的成績單。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評價: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單並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了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轉向自己,使他們只注意自己。沒有一頁學習單上要求幼兒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決、想清楚的問題、我想製作的東西。

  舉例2:參觀農場后,老師要求幼兒說出他們的感想,並將幼兒的感想列舉出來,貼在教室牆上。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歡"起頭的,如我喜歡乳牛、我喜歡擠牛奶機器。卻沒有如:令我驚奇的是……我覺得奇怪的是……我還想知道的是……農場最重要的事是……

  評價:鼓勵幼兒專註於自我的滿足,卻未鼓勵幼兒觀察思考周圍的現象。相信農場一定有一些可以引發幼兒的好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與行動。

  反思:這讓我想起了我們製作的幼兒個人檔案,我們往往會在檔案的第一頁例舉該幼兒的一些信息,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信息卻蘊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見作者對幼教工作的細心。

  二、慎用行為改變藝術

  舉例:假設在幼兒園裡有3到4歲的幼兒出現同樣的擾亂行為(如摔擲積木和玩具),那麼我們可以說這3個幼兒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都差不多,但是他們之所以表現出擾亂行為的根源或動機可能不同。作者將問題行為的原因歸結為3種:制約型、情感型、社會型。繼而又將這3種類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反思:對於3到4歲的幼兒出現擾亂行為,我們會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既然已經將之定性化,當然也不會去研究造成該行為的原因。但是作者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外顯行為差不多的背後可能隱藏着孩子不同的個性,要糾正其行為必須先研究不同幼兒的個性,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三、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

  舉例:一位教師帶着20個4歲的幼兒到戶外活動,因為全園只有兩輛小三輪車,幼兒便常為"該誰騎"而爭吵不休。這一天,一位叫寶寶的小男孩跑到老師的面前抗議道:"小利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該如何反應呢?

  評價:作者對於此問題展開了思考——此情景可以教導孩子什麼?這裡作者總結了多個方面的培養:1.社交技能;2.語言技能;3.社交知識;4.氣質的培養;

  反思:幼兒教育有別於其他人群的教育,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有着太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小年齡的幼兒。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隨機教育的素質。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景,當遇到案例中的情景時,我們很少會在一剎那之間想到那麼多的教育契機,作者的分析和總結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我們要象凱茲博士學習的東西還要很多很多……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900 字(二)

  在網上無意間發現了《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這個題目,頓時吸引了我的注意,讓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想看個究竟,結果打開網頁后,發現只是一個介紹,不過網友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極高,於是我就下載了這本書看個究竟。

  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並通過與凱茲博士的心靈交流,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例子都是凱茲博士所親身經歷和看到的真實問題所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我心中的共鳴,讓我的心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在檢討與反思之後,又有收穫的喜悅。

  接着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裡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為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麼做是對的。

  接着便進入了第二章:"自尊與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后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註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凱茲博士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着孩子的健康成長。

  書中舉的例子,很值得我深思。面對的是同樣的年齡段幼兒,開展的是同樣的主題 "我自己",一名教師通過讓孩子自製"我的書",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師在布告欄貼着一個大標題"我們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們的分析".布告欄的展示空間貼滿了長條圖與圓形圖,顯示班上所有幼兒的年齡、體重、身高、眼睛的顏色、缺牙的數目、鞋子的尺寸等等。為了這個活動,幼兒組成若干小組,有的整理大家從家裡帶來的資料,有的負責在班裡測量,然後匯總個別資料,在教師幫助下加於分析,共同製作圖表,把所分析的結果展示出來。

  兩名教師的教育意圖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幼兒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為,引發了不同的教育結果。第一個教師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並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了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們只關注自身的利益。有導向幼兒自戀的傾向。而第二個老師創造了一個研究平均值、趨勢、範圍的研究氣氛與研究群。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尊,同時也把幼兒關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體的眾多成員,讓幼兒關注他人的同時,也關注自身,而不是鼓勵幼兒過多專註於自己或滿足於自己;另外,也維護了幼兒對老師的尊敬。

  聯繫自己的工作,這樣由培養自尊演變為鼓勵幼兒自戀的例子,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為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於活動的創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為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為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為的同時,我們必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900字 標籤:春晚觀后感 幼兒國學 100個品德故事 給教師的建議 實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