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俗話說:小寒大寒,收拾過年。今年的大寒節氣似乎比往年的要早一兩天,過了大寒,一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在隴南,這就到了小年,正式的年節就到了,人們就開始更加忙碌,準備過年呀!
在隴南的農村,臘月二十三日是一個有隆重儀式的日子,“臘月二十三,灶房阿婆上青天”(在隴南農村,以為灶房的神主是一位女性,這倒是符合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當地習俗)。忙碌了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送灶房阿婆回到玉皇大帝處,彙報這一家的一年四季的好事和壞事(這倒有一些像現代人的年終述職),來決定這一家在來年運氣。通常,在臘月二十三日當晚,大人們會在廚房的灶台上方貼上一張寫着“灶房阿婆”供奉靈位的紅紙,兩邊還會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並在灶台上布置了一座香爐,並在每天晚上燒香,化紙錢,以表示對灶房阿婆的敬意。因為,從臘月二十三日起,在人間保佑庇護了這家人一年的灶房阿婆就會暫時離開這個家庭,上天述職,暫時的缺位,人們就想了這個辦法,就相當於已經離開的灶房阿婆還在家中保佑庇護着這個家庭和家庭成員。在老家,把這個儀式叫做祭灶。
父親在故鄉是一個文化人,在記憶中,在臨近臘月二十三日這幾天,就會有一些鄰居拿着紅紙找上門來,請父親給他們寫“灶房阿婆”。父親總是來者不拒,盡心儘力地給他們寫好,在等待墨汁乾的過程中,父親通常會與他們說一說家庭的年節準備的情況,或是問一問家中小孩子的學習情況,叮囑他們孩子的學習是大事,不可馬虎,並開玩笑說等孩子長大了、有文化了就可以讓孩子寫灶房阿婆了,不用再讓別人寫了。等墨汁幹了,鄰居們就拿了寫着灶房阿婆的紅紙,千恩萬謝地離開。以前農村經濟不發達,有一些鄰居不拿紅紙上門來讓父親寫,父親也會找了家中的紅紙給他們寫了奉送。
在臘月二十三日,另一個習俗就和家中的小孩子有極大的關係了,這也是我們在小時候熱切盼望的一種儀式。給孩子喝甜開水!在祭了灶房阿婆之後,家裡的大人就會拿出平時積攢下的蜂蜜(或者白糖或者紅糖,這要看家境和當年的將經濟狀況),兌一缸子糖開水,等溫度適合了,就讓小孩子們喝下,在場的小孩都有份。小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這一天晚上喝甜開水,大人也不解釋。那時候反正只要有甜開水喝,我們也不過多地問為什麼。長大后我猜想,可能是與送灶祭灶的儀式有關吧!大概糖水是祭灶的供品,祭灶之後才給小孩子喝的。灶房阿婆去天上反映這家人的情況,在灶房阿婆走的時候,給她老人家喝一些糖開水,等她彙報的時候就會多說一些好情況,來年這家的運氣就會比以前好一些吧。
我的童年時代,正是國家物資緊缺的時期,大部分時間大人們就用土蜂蜜兌水,白糖紅糖都是緊俏物資,憑票供應不說,有時還會出現有票沒糖的情況。那時候,覺得白糖開水比蜂蜜開水好喝。不像現在,白糖、紅糖成了司空見慣的大路貨,蜂蜜反倒成了稀罕物件了。
前幾天,準備祭灶用的物品,我自己寫了灶房阿婆之後,與妻子去超市買蜂蜜,千挑萬選地買了一罐蜂蜜,回來一試,還是沒有童年時代的蜂蜜好,沒有了那時的甜味道和香味道,回想起看過的一部電視專題片講的有商人往蜂蜜中羼果膠,一噸蜂蜜中竟然羼三四噸果膠。也不知道,是我買的蜂蜜也被羼了果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外面,已經有鄰居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燃放起了爆竹,而我,現在卻越來越懷念那一些童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