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臘八·糗糕

臘八·糗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臘八·糗糕

  糗,把米、豆之類原糧熬製為濃稠的粥。比一般的粥要稠厚。這裡是一個方言詞,常用的詞語有糗糕、糗粘粥。另一個義項是煮熟的粥類、麵食等時間一長,冷凝成坨叫糗。如“麵條都糗了”。然而這正是糗的古義。《說文解字》釋為“熬米麥也。”段玉裁《注》引:鄭司農雲,糗,熬大豆與米也。糗的引申義挺多,木頭或木製器具等因為潮濕風蝕朽爛了叫糗爛;人因為煩惱生氣而悶悶的什麼也不說不做,叫糗鬼、糗持。本來認識“糗”字的人很少,近幾年識得的年輕人忽而多起來,皆因網上使用此詞頻數,有了“糗事”一詞。此外還有“囧”等許多生僻字,給予新意,網出來忽悠,迅速普及,網之功也。

  “臘七臘八,凍煞叫花兒”,這是鄉村的俗謠,道出了臘月的苦寒。臘八日時值數九寒天,一般在二九、三九之交,處在小寒向大寒過渡之時,系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古代此時,常有乞丐因無衣無食而被凍死街頭,是以有此鄉謠。

  臘八日是我國農耕時代的一個節日----臘八節,時為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日,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其實,古代的臘日和臘八是兩個節。臘日是古代的祭祀節日, 始於伊耆氏。臘日節的祭祀主要有兩個,即蜡祭和臘祭。臘日節有時一天,有時幾天,不過舉行臘祭的那天稱為臘日。蠟、臘二祭是兩種不同的祭祀。蠟,,音乍。蜡祭是歲終對八位農神的祭祀。《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鄭玄注: 蜡祭有八神,先薔一、司薔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祭祀有關農事方面的八位神靈,先嗇即神農;司嗇即后稷,稷乃百穀之長,奉為穀神;農乃農神,古之田畯也,是管農事的官;郵表畷神是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划疆界之人,管理井田屋宇、百姓住宅的官;貓虎神乃除田鼠田豕之神;六坊即坊神,是蓄水與阻擋洪水的壩神;水庸神即排水之水溝,既能受水又可泄水;八卻是昆蟲神。蜡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報答諸神對農業生產所做的貢獻。“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臘祭是歲終對祖先的祭祀,目的是為了祈求來年收成和“息農”。《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飲蒸。天子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最初“蠟”和“臘”的區別是很明顯的,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急劇變革,禮儀秩序逐漸衰微,又由於“蠟”和“臘”皆在歲末舉行,逐漸被後世混為一談。東漢應劭《風俗通》雲: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漢改曰臈。臈者臘也。”由此可見秦漢以降,人們已把二者視為同一個祭祀了。

  秦漢以前,臘日具體指哪一天史書上無記載。秦漢以後,臘日則是依據五德制定的。漢朝以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後人誤認為自南北朝以後,臘日就固定在了臘月八日,多稱臘日節為臘八節。其實不然,臘日和臘八是不同的,臘八節是佛教節日,主要節俗是浴佛和喝臘八粥,後為佛教和傳統臘日相結合的產物;而臘日節是一個祭祀節日,主要節俗是“祭先祖”、“報百神”,並且梁以後臘日也並沒有固定在臘月八日,後周是以十月蜡祭神農、伊耆諸神於五郊的。宋火德,故宋吳自牧《夢梁錄》:“自冬至后,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 謂之君王臘。······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由此可見,在宋代臘日和臘八節還是不同的。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唐代臘八已初露端倪,不過還只局限於敦煌地區,敦煌寺院有臘八日煮葯食的習俗。據載臘八粥盛於宋代,宋時以農曆十二月八日為佛誕日,都城諸大寺作浴佛會,以諸果品、五穀等制七寶五味粥,稱為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前,遊歷印度名川大山,尋奇,訪長者,刻苦修行。一天,他來到摩揭陀國,又飢又渴又累,昏倒在尼連禪河畔。后被一位牧羊女發現,她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救醒釋迦牟尼。釋迦感到粥味無比甘美,在菩提樹下苦思,終於得道成佛。這一天是夏曆十二月初八。後來每到這一天,僧眾們誦經演法,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粥供佛,以此紀念釋迦牟尼成佛,這一供佛之粥,叫做臘八粥。到了宋代, 佛教為了進一步發展,在臘八那天,各寺大興浴佛會,廣施臘八粥。藉助臘八粥來吸引人們前去燒香拜佛。民以食為天,又由於臘八和臘日都在臘月, 時間上挨得很近,漸漸地,人們只過臘八節,而不過臘日了。久而積習,成為我國民間風俗之一。

  陶淵明,杜甫,蘇東坡都有臘日詩歌,而宋詩多有臘八粥之詠。大詩人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詩里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寫隆冬臘月,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遠望,草煙漠漠,原野水畔,耕牛閒蕩。臘日里,人們互相饋贈食用着佛粥(即臘八粥),益發覺出江畔鄉村新的節候氣息。

  詩人王洋臘八日早起,在書齋讀書,南鄰送來臘八粥,其時方雪,天寒,欣然盡之。因成小詩曰:“臘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傳侑僧粥。栗桃棗柿雜甘香,菱椇芝栭俱不錄。金仟吒言成道時,不認饕饞借稱目。誰謂毗耶清凈身,何有塵埃更須浴。今晨雪屋梳白頭,南鄰與饋如素求。未須怊悵思往昔,坐變勁峭同春柔。鋪排短韻一作戲,為君姑續歲時記。”詩中道出喝臘八粥沿習南朝之俗,瑣記臘八粥的材料,道喝粥之快:未須怊悵思往昔,坐變勁峭同春柔。

  趙萬年有《臘八危家餉粥有感》:“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趙萬年是南宋抗金將領。應武舉試得中,任襄陽制置司幹辦官。開禧二年(1206年)冬,金兵渡江南下,以二十萬大軍圍襄陽城。時襄陽城守軍僅萬餘,強敵壓境,宣招司官員相繼逃遁。趙萬年修造武器,儲備糧食,力勸新任招撫使趙淳死守襄陽。襄陽城被圍九十多天,大戰二十多次,水陸攻城三十四次;趙以萬餘守卒,抗金人二十萬大軍,城得以全,圍得以解。守城期間,趙萬年著成《襄陽守城錄》和《禪幄集》二書。《臘八危家餉粥有感》一詩就是在守城大戰間寫的。可見趙萬年的是一位風神瀟洒的儒將。戰時城池被困圍,人們依然熬喝“臘八粥”,顯抗敵之志堅,兵民之氣壯。亦足見宋代喝臘八粥之盛,傳統悠遠,風氣蔚然。

  喝臘八粥的習俗歷久不斷,但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意。因為地方不同,臘八粥的食材和熬煮方式也豐富多彩,呈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成了有趣的飲食習俗。

  臘八日,我的家鄉卻獨獨是糗臘八糕。吃了臘八糕,可以驅邪納福,得吉祥。上世紀中葉,那是人民公社時期,依稀記得雖然缺衣少糧,但臘八日仍然有糗糕之習。一進臘月,人們特別是孩童就不時訴告:臘八日了!臘八日了!臘八日一大早,家家就添火糗糕。人口多,灶上置一口大鐵鍋,糗上滿滿一鍋糕。糗糕主要用黍穀米,佐以葩豆、黃豆、南瓜等雜屬。糕糗熟了,黃燦燦的一鍋,溢着甜香。舀起一勺,黏黏的,糕滴瀝着不斷。一勺一勺,一碗一碗,一家人聚在一起,像喝粥一樣,噓溜着,漸漸地周身俱暖,驅走了寒冬的凓冽。主婦則忙着一碗碗送給鄰舍家,遠親近鄰都歆享這臘八糕。村子里家家皆如此,真有“隔籬呼取盡餘杯”“家家扶得醉人歸”的餘趣淳風。

  而今,生活節奏快了,臘八粥卻須慢熬。文火徐煮,粥中的米豆融融泄泄,物物調和。大家因臘八粥聚在一起,慢慢噓溜着,慢些,再慢些,將身心放鬆,自在自然。品嘗田野的四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回味人生的甘苦,品味那久遠食文化的內涵。喝出平和,平靜,喝出悠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