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指明了“三農”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具體要求和縣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為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特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徵和重大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在“十五”期間我國工業和城鎮發展較快,目前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而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具體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經濟差距大,“三農”問題成了現代化進程中的難點,農村全面發展成為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因此,必須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才能達到城鄉統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發展全局的要求,最終實現建設和諧鹽津的奮鬥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是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的根本舉措,是實現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總體要求,內容相當豐富、含義十分深刻。
“生產發展”主要是要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係,使農村經濟充滿生機活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核心。
“生活寬裕”主要是要求搞好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使農民享受到殷實生活的氛圍,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
“鄉風文明”主要是要求抓好精神文明方面的創建活動,樹立新風、除掉舊習,使農村形成學科學、用科學、文明、誠信、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文明氛圍,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特徵。
“村容整潔”主要是要求抓好農村住宅、道路、飲水、生態、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改善,徹底改變農村傳統生產方式、落後的生活方式,實現農村面貌大改觀,使農村農民儘可能地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文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指標。
“管理民主”主要是要求抓好村級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機制,使農民享受到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
二、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方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發展為根本,廣大農民經濟持續增收為目的,改變農村生活方式,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為目標;樹立農村現代文明新風,構建和諧社會氛圍為靈魂;農民生活環境改善和美化,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為動力;推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為力量。採取組織發動、政策引動、產業拉動、基礎設施促動、城鎮帶動、新風鼓動、民主推動、社會各界聯動的方式,用科學規劃、分批進行、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方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同步發展,加快推進我縣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二)目標任務
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話”要求和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農特產品基地縣、能源化工基地縣、關隘生態旅遊縣”戰略目標,圍繞“建設新型農村、推進工業進程、增強三產活力、夯實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構建和諧鹽津”的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末期建成縣級22個、鄉級20個各具特色、規格較高的新農村示範點,建成“三村一體”自然村30—50個,使全縣所有村組都能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範帶動下有所促動。
具體任務是:在大力推廣科技種糧,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努力構建新型的生產關係,分批做強做大做優“三大主導產業”,即:以茶、桑、竹、果、菜為主的林果業、以烏雞、豬、牛、漁為主的畜牧業和勞動力轉移輸出,使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緊緊圍繞“三大培育,五個着眼”為主要內容,抓實“五通十建三清理”工程,加強“三組建設”,逐步建立“五保體系”,培育“六有農民”,努力使一批自然村達到“十個一”和“七化”標準。有計劃、有步驟地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民主健全、科技進步、生活殷實、社會和諧、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大培育,五個着眼:培育現代農業、現代農村、現代農民;着眼於農村生產力的新發展、農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農村生態環境的新面貌、農村依法民主管理的新體系。
五通十建三清理: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電視;建一幢住房、一個院壩、一間客廳、一間廚房、一間浴室、一間廁所、一間畜廄、一口沼氣池、一個花台、一排常青樹;清垃圾、清糞便、清雜草。
三組建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
五保體系:建立農保、低保、醫保、社保、地保。
六有農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有技術、有經營頭腦。
十個一和七化標準:每戶農戶有一幢設施基本齊全的亮化住房,有一套用電、用水、用氣、通話等生產生活功能的設施,有一人從事非農產業(行業)和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每個勞動者有一項以上的農業適用技術或職能技術;每村有一個文化科技活動室、一個衛生室、一個以上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一個以上的農資網點和“萬村千鄉”農家連鎖店、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機制、一套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實現產業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體制合作化、環境生態化、農民生活富裕化、居民社區化、社會和諧化。
(三)基本原則
1、組織發動,群策群力。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轉變職能,把新農村建設任務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全縣各級幹部要認真領會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轉變工作作風,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目的和各項政策宣傳到農戶,動員、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積极參与新農村建設。
2、規劃先行,分批建設。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縣情、鄉情、村情,由相關部門配合,先進行科學規劃,再根據基礎設施、生產力水平、群眾基礎、投入能力等客觀條件分批建設,不搞全面啟動,慎防一哄而起。
3、量力而行,分步實施。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容豐富,既要按照建設內容去完成,又要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要切合實際,根據人力、財力等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步實施。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不搞統一的模式,力求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突出區域特色、民間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后難,分類指導,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5、重點突出,整體推進。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話”要求,重點突出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結合縣情,力求取得“七個突破”,即:在特色優勢產業培植和組織化程度上有新突破;在基礎設施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上有新突破;在扶貧攻堅和林業生態建設上有新突破;在小集鎮建設(村寨建設)和勞動力轉移上有新突破;在社會服務和保障體系上有新突破;在環境改善和樹立新文明鄉風上有新突破;在基層組織建設和公共服務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