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計劃方案>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以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製為目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分級管理體制,增強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能力。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方法要從行政管理為主向法制管理為主轉變,管理手段要從直接調控向間接協調轉變,管理領域要從偏重經濟發展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轉變。改革審批制度,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公開審批條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完善各項政府規章,建立科學完善的行政決策制度。取消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發展獨立的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實現政事分開。深化政府分級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權責對稱、自我約束的分層調控機制,完善市與區的財稅體制,強化區縣政府的社會管理功能,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特大型城市特點的公共財政框架。

  四、注重功能開發,繼續發揮浦東的示範帶動效應

  立足上海,服務全國,大力推進浦東功能開發,增創新優勢,更好地發揮浦東示範、輻射和帶動效應。

  繼續加快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為主的中央商務區的整體功能開發,吸引國內外金融保險、商貿流通、信息服務、會展旅遊、中介服務等高層次服務業向該區域集中,吸引大公司總部和融資、營銷、管理中心的集聚。加快浦東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上海微電子產業帶的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信息產業,把張江建成現代化的高科技開發園區。到2005年,園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

  以集裝箱港區和航空港建設為依託,繼續加快浦東樞紐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外連貫的交通網絡,完善以陸家嘴地區為重點的“一軸五射”的城市形態。建成一批標誌性的社會文化設施。建成外環線綠帶和若干楔形綠地,增加生活小區、開發園區和重點景觀區域的綠地面積,提高新區生態環境質量。到2005年,爭取新區的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

  五、參與經濟全球化,深化對外開放

  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雙向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合作體系,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實施大口岸、大外經貿戰略。要從注重出口轉變為出口與進口相結合,從注重實物貿易轉變為實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相結合。實現外貿經營權從審批制向登記制的轉變,繼續大幅度提高上海口岸通關速度。開拓多元化海外市場,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品牌出口商品和綠色出口商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健全外商投資的法規環境,進一步加大與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重點吸引外資投資於高科技產業等領域,逐步擴大金融、電信、科研開發、信息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探索非公經濟吸收外資的方式,逐步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利用中中外合作投資、內外聯合的證券化融資、中外聯合的項目融資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

  加快“走出去”步伐。有選擇地加大海外投資力度,推動一批長線產品項目向外轉移,在境外設立有一定規模的帶料加工裝配企業以及一批分撥中心、維修服務中心和產品、技術的設計開發中心,形成以大型企業(集團)為核心的資產多元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國際化,具有生產、貿易和融資功能的跨國公司。要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到海外投資,拓展加工網點、營銷網絡、研發機構等,擴大外貿出口。

  六、繼續加強對內合作,增強服務全國的能力

  積極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強上海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推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東西部經濟技術大合作。

  推動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方式、內容、主體和組織的創新,加強參與建設、智力支持和提供服務的力度。支持和鼓勵上海企業參與中西部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管理。要充分發揮上海的比較優勢,在資源開發和加工工業等領域加強合作。鼓勵金融、信息諮詢等企業建立中西部的網絡。繼續鼓勵各類人才到西部地區開發創業,並採取聯合辦學、定向培養等方式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合作。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完善多層次對內合作,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探索建立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基礎設施銜接、支柱產業配套、新興產業共建、一般產業互補的分工協作體系。強化上海的技術創新、生產組織和市場營銷中心的建設,通過伸展分支機構,發展連鎖企業,擴大第三產業的輻射範圍,提高對外融資、技術、設計、管理服務水平。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通過工業投資和企業聯合,開展跨地區的產業整合、轉移和資產重組,培育一批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

  積極為全國各地企業來滬發展創造條件。進一步強化要素市場功能,不斷完善體制和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各行業企業總部、地區總部和技術開發中心等進入上海。

  第六章 城市發展

  要適應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立足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功能定位,根據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努力形成人和自然較為和諧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樞紐型大交通構架,加快城鎮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城市建設和管理體制,實現城市建設由內向外的戰略性轉變。

  一、強化環保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並舉,在水環境治理、大氣環境治理、固體廢物處置、重點工業區綜合整治和綠化建設等五個方面取得突破,不斷改善城市綜合環境質量。

  繼續大力推進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帶動全市中小河道整治,明顯改善水環境質量。通過有系統的截污、治污、調水、清淤和兩岸環境綜合整治等措施,使整治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逐步恢復水生生態系統。進一步推廣使用天然氣,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管理和監控,加快電廠脫硫治理步伐。到2005年,機動車尾氣治理達標率達到90%,各大氣功能區全面達標。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污染治理從末端處置向源頭和過程控制的轉變。加快固體廢物處置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進程,推動各類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置,加快垃圾處理從簡單填埋向多元化綜合利用轉變,市區垃圾分類收集的地區達到90%,建設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環境綜合治理,嚴格限制高能耗、有污染的產業,推廣集中供熱,完善污水排放和處理系統,重點完成吳淞和桃浦工業區綜合治理。

  以建設中心城區大型公共綠地和郊區“人造森林”為重點,完善綠地布局,豐富植物類型,逐步建立起環城綠帶、楔型綠地、綠色走廊(幹道和河道綠化)、大型綠地與郊區森林相配套、平面與立體綠化相結合、有上海特色的都市綠化系統。

  二、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推進國土開發與整治

  立足於為上海長遠發展儲備後備資源,保護和利用土地、礦產、海洋、水、灘涂和生物等自然資源,進一步搞好國土開發與整治。

  嚴格控制耕地佔用,保持耕地佔補平衡。結合農業示範區的建設,對基本農田進行土地整理,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00萬畝以上。對污染物入海實行總量控制,合理開發和保護沿海灘涂、岸線和海洋資源。嚴格控制市域範圍內長江段的污水排放,保護陳行水庫和青草沙准水源地,加強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促進水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結合長江口整治、杭州灣北岸治理、上海化學工業區和浦東機場建設,實施海塘促淤保灘工程,在保護濕地資源的條件下適度圍海造地。要加強地質環境監測,繼續控制地面沉降。

  加強對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等建設。2005年自然保護區佔全市國土面積達到11.2%。

  三、構築現代化基礎設施,強化交通樞紐功能

  以深水港建設為突破口,推進“三港三網”建設,加快形成聯繫世界、服務全國、城鄉協調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較為完善的市政設施框架。

  加快深水港建設。根據國家戰略,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兄弟省市聯合協作,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設和完善鐵路、公路、內河等集疏運網絡,大力推動集裝箱多式聯運。要建成外高橋港區三期、四期工程,按照國家的統一規劃完善長江口航道整治。擴大國際集裝箱運輸的航線覆蓋面和航班次數,加強與周邊港口及相鄰省市的合作,建設區域性航運交易市場和航運信息中心。加強物流規劃,改善航運服務,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建設快速、高效的海上安全保障系統。

  繼續推進航空港、信息港建設。建設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增加機場的國際航線覆蓋面,完善浦東國際機場功能,加大航班密度,改善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初步確立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地位。繼續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廣覆蓋的寬帶主幹網,加快建設具有多種接入方式的寬帶接入網,建成全市集約化信息管線系統,促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實現各類基礎運營網絡的互聯互通和網絡資源的共享,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使上海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通信樞紐之一。

  重點建設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和內河航道網。建設明珠線二期、磁懸浮列車示範運營線工程等200公里左右軌道交通,基本形成由“十字加環”和若干射線組成的軌道交通網。新建、改建滬崇蘇等500多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網。以建設集裝箱集疏運通道為重點,加快內河航道整治,形成以“一環十射”為骨架的內河航道網。

  完善中心城道路體系。拓寬改造一批內環線內次幹道路,全面建成城市輔助環線,完善內、外環線間聯接道路。全面建成盧浦大橋、外環線越江隧道、復興東路隧道、大連路隧道。加快建設內外換乘樞紐,加強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市域交通與對外交通間的換乘銜接。建設以停車場為重點的城市靜態交通體系。

  推進鐵路建設。建成鐵路上海南站,重點建設與國際航運中心相配套的鐵路線,規劃建設浦東沿海鐵路、滬乍(浦)鐵路,適時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上海段和滬杭客運專線上海段。

  積極調整能源結構。以天然氣建設為重點,擴大電力、燃氣消費,控制煤炭消費,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初步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給體系和合理的能源消費體系。到2005年,形成3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能力,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60%左右。重點抓好西氣東輸配套工程,建設東海天然氣擴建工程、石洞口燃氣電廠。建成吳涇電廠八期和外高橋電廠二期。加快電網建設,建設西電東送配套工程,提高接受市外來電能力。

  完善城市給排水系統。推進城鄉統籌供水,控制地下水開採總量,強化節水管理。改善市民飲用水水質,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分質供水。重點改造和完善外環線以內一批排水系統,使建成區達到排水標準。建設蘇州河截污等工程,加快完善市區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使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

  四、提高中心城區整體質量,加快郊區城鎮建設

  着眼於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的整體協調發展,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中心城區現代化水平,加強郊區城鎮建設,健全市域城鎮體系。

  以外環線及環城綠帶為隔離帶,控制中心城向外擴張蔓延。要在高起點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完善交通樞紐功能,提高服務設施能級檔次。結合市區服務業布局調整、大型公共綠地和休閑娛樂設施建設以及社區服務業發展等,建設一批地區級和社區級公共活動中心。加快內外環線之間大型居住區建設,推動蘇州河、黃浦江親水地帶的綜合改造,優化中心城住宅布局。加強地下空間的規劃和開發,整體優化城市布局。以搬遷南浦大橋與楊浦大橋之間的客貨運碼頭為重點,加快調整黃浦江兩岸功能布局,規劃建設具有休閑、觀光旅遊、航運交易、國際客運等功能的城市景觀帶和都市型產業帶。

  重點推進郊區新城、中心鎮建設。要完善發展政策,依託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經濟,明確城鎮功能,形成特色風貌,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鎮”的發展。重點開發建設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橋等中心鎮。要處理好老鎮保護改造與新鎮建設的關係,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化城鎮開發建設的新機制。要結合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規劃建設多功能、現代化的臨江沿海產業帶。要抓緊制定崇明島總體開發戰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推進東灘的試點開發,着力保護好崇明的生態環境,為大規模開發作好準備。

  五、完善綜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在繼續加強專業管理的同時,積極推行綜合執法,引入市場機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明晰市和區(縣)兩級政府城建城管職責,理順條塊關係,完善城建法規規章,建立市、區、街道(鎮)相互銜接、合理分工和規範高效的城建綜合執法框架。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養分開”,建立市政、綠化、環衛等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廣泛應用信息與網絡技術,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努力增強國民經濟動員潛力,提高國民經濟的應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動員能力。加強地震、民防、消防、防汛、氣象、急救、安全生產等工作,建立健全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的城市綜合減災系統。

  第七章 社會發展

  完善人口綜合調控,加強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充分滿足市民不同層次的需求為目標,全面繁榮文化事業,高質量地發展衛生、體育事業。強化民主法制與公共安全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社區。建立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社會事業體系,實現社會發展質的飛躍。

  一、優化人口結構,擴大勞動就業

  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完善人口綜合調控的機制與政策,加大創造就業崗位的力度,努力擴大勞動就業。

  繼續抓好計劃生育工作,強化對本市人戶分離人員和外來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加強人口發展研究與信息工作,建立較為完善的實有人口基礎信息系統,把外來人口管理納入網絡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繼續有效控制人口遷入和外來人口總量,完善人口遷移政策,加大吸引青年人才和創業投資者,鼓勵本市勞動力外出就業、經商和創業。促進中心城區人口向郊區新城和中心鎮轉移,鼓勵郊區農村人口向新城和中心鎮集中。

  加大政府對老年人服務中心、敬老院、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設施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機構和企業投資興建養老設施和服務機構。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建立規範的特困老人福利補貼制度,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法規規章為保障的多層次養老體系。

  統籌規劃就業政策,鼓勵發展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努力創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完善就業服務網絡,推行包括非全日制工、小時工、階段性就業在內的多形式靈活就業,擴大多渠道、多層次就業。加強和完善勞動監察、勞動爭議仲裁。

  二、調節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

  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作網絡,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積極探索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形式,強化再分配調控。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鼓勵企業探索市場調節、集體協商的工資機制,促進城鎮職工工資收入逐步提高。多方面推動郊區(縣)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鼓勵勤勞致富、創業致富、投資致富。要支持、鼓勵企業採取技術入股、知識與管理能力折股以及獲得期權、期股等方式,激勵科技和管理人才持續創新,推動高科技企業產權多元化和知識資本化。適當提高政府轉移支付水平,逐步擴大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發展廉租房,繼續促進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

  建立以基本社會保險為主體、補充社會保險為輔助的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繼續完善基本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工傷和生育保險,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鼓勵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補充保險。合理調整國家、單位、個人的基本保障負擔,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和各項社會保險金的發放。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安全有效的基金運作方式,促進基金保值增值。

  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擴大社會福利資金來源,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建設四位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標準。大力發展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加強對捐助資金使用的監管。實施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兒童事業的健康發展。逐步提高特殊困難家庭,特別是殘疾人和殘疾兒童的福利水平,重點解決好農村殘疾兒童入學問題。到2005年,殘疾人就業安置率、中輕度智殘兒童的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繼續做好退伍和離退休軍人的安置工作,適當增加優撫投入,調整撫恤補助標準。

  三、繼承與創新並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大力發展面向新世紀的文化事業,提高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萬曆十五年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