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發展目標
一、“九五”發展成就
二、“十五”發展環境
三、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
第二章培育支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二、加快培育現代物流業
三、着力發展現代金融業
四、努力培育新興服務業
五、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
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一、形成功能協調的城市布局
二、完善現代化樞紐型基礎設施網絡
三、全面推進城市一體化進程
第四章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開放型經濟
一、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
二、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共同繁榮發展
第五章推進城市信息化,發展網絡經濟
一、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
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務
第六章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教育強市
一、健全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機制
二、完善多元、開放的科技投入機制
三、實施人才戰略,構築人才高地
四、建設教育強市
第七章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全面提高生活質量
一、不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實現比較富裕的小康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三、推進社會事業社會化產業化,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
四、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八章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人口增長調控管理機制
二、實現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與永續利用
三、建設環保模範城市和國際花園城市
第九章構築現代都市文明,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一、全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二、大力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二、健全統一規範的市場體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五、健全高效規範的政府運作機制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經濟特區以來,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邊陲小鎮建設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第十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十五”計劃)時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地區的關鍵時期。制訂好科學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計劃,意義十分重大。“十五”計劃,是深圳邁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包括計劃綱要、重點專項規劃、行業規劃和區鎮規劃。本綱要根據《中國共產黨深圳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編製,突出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指導性和預測性,是“十五”期間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發展目標
“九五”期間,深圳完成了現代化奠基階段的歷史任務。“十五”期間,深圳將努力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九五”發展成就
過去的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九五”計劃提出的主要戰略目標和任務圓滿完成。
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下同)的795.7億元增加到2000年(下同)的1665.24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下同)第四位,年均增長1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34萬元增加到3.97萬元,居第一位,年均增長10.7%;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由88.02億元增加到221.9億元,居第三位,年均增長20.3%。
市場對資源配置較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率先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口岸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較大進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改革政府審批制度,推行政府招標採購、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出讓等制度,轉變政府職能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國率先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初步形成高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200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39.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345.63億美元,年均增長10.9%,約佔全國的1/7,連續八年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1000家,世界500強企業有70餘家落戶深圳,內地駐深企業機構近9000家,實際利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135億美元。
科技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量,初步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第一經濟增長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1995年的225.8億元增至2000年的1064.5億元,年均增長36.4%,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1995年的20.5%提高到2000年的42.3%。以金融業、物流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1.6:52.4:46.0調整為2000年的1.1:52.5:46.4,基本形成“九五”計劃提出的“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
城市樞紐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初步形成現代化城市的基礎設施框架。適度超前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近2400億元,占建市以來的2/3,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近600億元。完成機場航站樓擴建、鹽田港區二期、東江水源工程、機荷高速公路、濱海大道等40個重大項目建設。2000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99.4萬標箱,列中國大陸港口第二位。深圳機場成為全國四大航空港和航空貨運中心之一。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萬人受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過1040人。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1995年的0.65噸標準煤下降到2000年的0.4噸標準煤左右。城市管理和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特區內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4.5平方米,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稱號。
人民生活達到寬裕的小康水平。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萬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恩格爾係數下降到28.2%,人均居住面積17.4平方米,平均預期壽命近76歲,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0%以上。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躍上新台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廣泛開展創建文明市、文明區活動,群眾性創建活動取得豐碩成果。堅持依法治市,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層民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治安實現更大好轉。先後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廣東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九五”期間,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初步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較好地發揮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潮作用,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對內地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和對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促進作用。深圳20年特別是“九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偉大實踐,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也是對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有力印證,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市人民在黨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結果,為我市加快推進現代化、實現新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基矗
我市在發展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需要認真加以解決。這些問題是: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還不高,投資環境還須進一步改善,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還不夠快,城市管理水平離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社會治安形勢還不容樂觀,反腐敗鬥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我們要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正視問題,克服困難,開拓進取,努力創造新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