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計劃方案>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增強城市綜合創新能力。以提高人的綜合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加快培育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率先建成人才資源高地,着力構築綜合創新體系。

  一、提高科技整體水平,完善科技產業化機制

  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創新的激勵和保護作用,加強科技創新源泉建設,實施技術跨越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積極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為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力爭在若干關鍵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群體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重點建設一批開放的高科技研究基地,基礎性研究基地和新型科研實體機構。加快集成電路設計、基因芯片工程、納米技術工程、生物信息和資源等研究中心的建設,建設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加強國家和地方重點實驗室建設。

  重點抓好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加強高速寬帶網、光通信、高性能移動通信、數字高清晰度電視、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開發。強化人類與作物基因組、基因工程技術平台和創新藥物等關鍵技術的開發。推動特種金屬材料、特種合成材料、特種粉體材料和基礎共性技術開發,力爭在先進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取得突破。

  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科研開發與經濟發展融合。鼓勵重點行業和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促進各類應用型研究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結合,支持各類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2005年大中型企業全面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或研究開發機構。重點建設張江高科技園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等高科技創業示範區,建成一批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鼓勵企業多渠道籌措科技開發和產業化資金,完善與高科技產業化相適應的創業投資機制。支持高科技企業利用風險投資、上市融資、知識產權出讓等多途徑籌資,促進戰略投資者進入高科技領域。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來滬發展。加強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市場化合作,建立和完善協同研發、成果轉化的產學研結合機制,逐步建立多樣化的風險資本進入和退出通道。 健全技術成果交易網絡,完善規範的技術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技術經紀、專利事務、無形資產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繼續加強標準化、計量、質量等技術基礎工作。

  以提高市民科技素質為目標,營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環境為重點,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公益性的科學普及活動,建成上海科技館、科學會堂新樓等科普基地,繁榮科普宣傳和科普創作。

  二、高質量推進教育發展,形成開放式教育體系

  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全方位、高質量地發展教育事業,初步形成“學習型”城市。

  健全與規範開放式、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加快形成終身教育體制。建立和完善社區為主體的托幼一體化學前教育體系。高標準、高質量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推行雙語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繼續擴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規模,鼓勵在職人員攻讀學位和獲得學歷,2005年高等院校在校學生規模達到50萬人。重點建設好一批高等學校,力爭2-3所高校進入全國前十名。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力爭一批優勢、特色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或國際先進水平。運用新機制,合理調整高校布局結構,重點建設1-2個高校密集、教育體系健全的現代化大學園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積極發展遠程教育,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現代化的遠程教育網絡。

  加大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快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全面推進職業教育裝備現代化。建成一批現代化職業技術學校和職教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若干所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加強在職人員的專業技術、崗位技能教育和計算機、英語的普及教育。

  進一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形成政府辦學為主、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有序發展民辦高校,支持和鼓勵名牌大學創辦相對獨立的多元投資的二級學院。發展一批有質量、有特色、有影響的高中階段民辦學校。全面推進高校生活服務、科研輔助、校園管理等後勤的社會化。改革非義務教育收費辦法,公開標準,規範收費。

  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溝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建設一批素質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改革教學和考試製度,逐步建立同素質教育要求相適應的考試辦法和教育方式。

  三、加大改革力度,建設人才資源高地

  完善人才政策,調整人才資源結構,加快人才高地建設,營造優秀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健康成長、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2005年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總量達到137萬人,高級人才比例達到11%。

  注重優化調整人才資源結構,在充分利用現有人才資源的基礎上,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高科技人才和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完善環境、鼓勵競爭,力爭形成100名有國際影響的優秀青年人才、1000名國內領先的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100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營造人才“柔性流動”的政策環境。全面推行公務員公開招聘和幹部競爭上崗制度。推進事業單位分類管理,逐步取消行政級別。發展多層次、多種類的人才市場和中介服務機構,便利國內外創新人才的合理流動。

  第五章 改革開放

  按照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目標,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力度,健全市場體系,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浦東體制創新和功能開發,構築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優化所有制結構

  從戰略上全方位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產權制度創新,優化國有資本結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所有制結構。

  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通過資產出售、減持股權等形式,促進國有經濟從一般競爭性行業有步驟、有秩序地退出,提高國有資本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集聚度。

  繼續推動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的改革,利用改制上市、多元投資、經營者持股、債轉股等途徑,轉換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探索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和機制。加快國有資本出資人到位,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綜合授權,建立一套完整、科學、高效的國有資產經營者資格考評、認定體系,力爭將全部經營性國有資產納入授權管理範圍。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規範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制度,推進財務總監的制度化建設。要加強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有效監管。到2005年,完成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改制,全面建成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若干規模大、主業突出、多元投資、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控股大公司,爭取有幾家企業集團躋身世界500強。

  創造寬鬆和平等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培育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發展集體經濟,鼓勵民間投資,放寬私人資本的進入領域,發展私營經濟,完善小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服務體系和政策法規,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全面完成國有小企業的轉制改造,培育若干工業“小巨人”企業,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開發能力的高技術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40%。

  二、健全市場體系,強化市場輻射

  按照基本形成開放、規範、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繼續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全方位推進金融中心建設,大力促進貿易中心的發展,提高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的綜合能力。

  進一步清除市場的行政壟斷和地區壁壘,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健全市場體系,完善中介服務。要完善市場管理,規範市場行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打擊假冒偽劣的力度,保護消費者、投資者、生產者的合法權益。通過集中進行產權交易,完善技術服務中介體系,進一步發展產權與技術市場。加強職介服務、職業培訓及勞動監察,建立開放、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重點發展經營者、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市場。完善競爭性的土地批租市場,建立健全規範的房地產二、三級市場體系。推進現代物流市場建設,積極發展鑽石交易市場。吸引國內外貿易流通企業,加強商品交易市場規範化建設,繼續完善多樣化的商品零售與批發市場體系。

  全方位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一步發展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市場。繼續拓寬貨幣市場空間,強化票據貼現市場的功能。積極配合國家做好資本市場的整合工作,重點加快發展證券市場,繼續支持證券交易品種、交易方式的創新,拓展基金、債券市場,探索引進國際資本投資證券市場,支持境外企業來滬上市,鼓勵利用資本市場實施企業購併重組,促進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繼續完善外匯市場,擴大外幣交易品種,發展外匯遠期交易業務。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部署,適時推出股指期貨,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規範發展金融期貨市場。進一步加快保險險種的創新,鼓勵企業、個人投資多樣化的補充養老和醫療保險,開闢保險資金投資的新渠道,加大保險市場對國內外機構、企業的開放,基本建成再保險市場,完善保險市場體系。積極發展規範的金融租賃、抵押貸款擔保等融資服務業務,促進商業性住房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快建立黃金市場,探索建立離岸金融市場。進一步加快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外灘金融一條街的功能開發,擴展金融服務網絡,優化金融業布局結構。

  繼續加快金融改革開放,形成良好的信用和市場環境,加強金融信息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的建設,力爭使上海成為全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積極配合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加強金融監管,發揮金融同業公會的自律與協調作用,切實防範和化解各種金融風險,把上海建成金融安全區。完善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建立電子化、網絡化的個人、企業信用制度的基礎上,健全以制度為保證的全社會信用體系。

  三、改革政府管理體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萬曆十五年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