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0年是我國實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起步階段。根據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xx市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是首都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xx的現代化起着強大的支撐作用。在邁向新世紀之際,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及經濟知識化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快,xx工業既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做好"十五"時期及未來10年北京工業的發展規劃,對首都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及xx工業發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九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狀況
(一)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時期,xx工業緊緊圍繞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目標,全面進行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大力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好轉。
1.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
1996-2000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9.9%。隨着工業的較快發展,工業經濟的規模也逐漸擴大,2000年工業增加值達737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0.0%,是xx經濟重要支柱之一。
2.產業結構的調整正朝着符合xx經濟發展要求的方向發展
"九五"是xx工業發展與調整並重的一段時期,工業經濟在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同時,工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以下特徵: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九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213.5億元,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8.9%,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1995年的5.7%增加到8.6%。2000年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群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迅速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xx工業最重要的增長點。
都市型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業增加值已達117億元,佔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增加值的18%。僅食品工業的增加值就達到54.1億元,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業的發展不僅為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而且對工業結構的優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主導行業發生變化,重化工行業地位下降。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總產值由1995年占工業總產值的10%提高到1999年的26.3%,取代黑色冶金冶鍊及壓延業而居各行業之首,成為北京工業的龍頭行業 quot;八五"時期的一些優勢行業的地位則呈下降趨勢,如金屬冶鍊及壓延加工業的工業總產值1995年占整個工業的14.5%,1999年則下降到7%;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9%下降到1999年的6.7%;紡織業、普通機械製造業等占的比重也有所下降。通過"九五"期間的發展和調整,一批符合xx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業呈現較快增長,不適應首都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業,其發展速度趨緩,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
3.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整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九五"期間,全市工業圍繞中央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目標,全面進行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和調整,國有企業扭虧脫困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整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列入國家經貿委動態監控目標的400戶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虧損面逐月下降,到2000年底降到20%以下;列入國家經貿委靜態考核目標的114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虧損企業已有92戶扭虧為盈或通過破產兼并銷號,扭虧面達80.7%。一批企業面對困境,依靠自身努力,靠改革、改組、改制和加強管理,最終走出了困境。
4.工業布局調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間本市加快了工業布局調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業開發區、試驗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強了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區工業企業搬遷的工作力度。
五年來,xx市開發區、試驗區、工業園區發展迅速,已成為xx工業企業的主要發展地,截止到2000年,xx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入區企業817家,總投資223億元;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入區企業2461家;十個市級工業園區入區企業2249家,總投資275億元。電子城、建材城等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呈現勃勃發展生機。
以1995年《xx市實施污染擾民企業搬遷辦法》的發布和實施為標誌,全市工業企業搬遷工作進入了搬遷與企業的資產重組相岷稀⒂肫笠檔牟品結構調整相結合、與全市的工業布局調整相結合為特徵的新階段 000年又公布了《工業布局調整規劃》以及《北京市四環路內工業企業搬遷方案》。五年間共辦理轉讓項目59項,轉讓佔地面積171.8萬平方米,協議轉讓總金額95.6億元。工業布局結構的合理調整,不僅為工業利用級差地租,盤活資產存量起了重要作用,還對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為加快建築業的發展、促進金融、貿易、商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及中心城區的繁榮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5.工業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工業利用外資取得突出成就。到1999年底,全市已有獨立核算三資工業企業2692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50家在京投資。1999年獨立核算三資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達785億元,佔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37.7%;增加值222.8億元,佔全市獨立核算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8.1%上升到1999年的35.1%。三資企業已成為拉動我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
工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業完成出口產值310.1億元,佔全市工業產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二)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企業"小而弱"的特徵比較突出,整體競爭力不強
北京工業中不僅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業群體。在眾多的小型企業中,普通小型加工企業仍佔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強、小而活"的高技術型企業,使得北京的小型企業缺乏活力,困擾着北京工業的發展。"小而弱"的結構若不改變將使北京工業很難承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業所佔比重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黑色金屬冶鍊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是北京工業中能源及水資源消耗大戶,三行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仍佔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業用新水補給量7.58億立方米中,這三個行業所消耗的比重佔37%,三行業合計能源消費量1691億噸標準煤,佔全部工業的71.9%。另外,北京工業中還有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和產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窯、小冶鍊、小電鍍、小農藥及小化肥等,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工業空間布局仍然與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適應
到1999年,四環路內工業企業仍有佔地面積2834萬平方米,占規劃市中心區面積的8.74%,一些污染擾民、能耗高、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等不符合首都特點的工業企業仍然留在規劃市中心區,不僅影響城市環境和市政建設,也使得城區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需花大力氣進行搬遷調整。
4.部分國有企業機制轉換較為緩慢
經過"九五"時期的努力,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進展,但也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政府職能轉換、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場競爭環境以及企業歷史負擔過重、法人治理結構不規範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導致部分國有企業機制轉換較為緩慢。
二、"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