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於大山之間
——記三家村教學點教師:羅再友
在美麗的梵凈山,叢山峻岭之間隱藏着一所學校—三家村教學點。1994年,羅再友老師1人開始接手了學校,走過了19載的磨礪歷練,去年學校新建了嶄新的校舍。目前,學校一直承辦着小學一、二年級,有學生13人,孩子們健康快樂的學習。他堅守陣地,無私奉獻,心繫於大山之間,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增添活力。
一、出山艱難,堅守崗位。
三家村教學點,是江口縣太平鎮岑忙村十一、十二組的極為偏僻的學校。自然村寨有78戶312人,距岑忙村小有8公里山路,距太平鎮中學有15公里,距縣城中學有25公里。山路崎嶇不平,目前所走的一條村級公路,也是在2004年至2005年期間,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分段到戶,積極投工投勞才挖通。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以前經濟收入基本靠種植傳統農業為主,自給自足,收益較低。近年來大力發展種植烤煙,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但工序較多,由於種植管理操作技術欠缺,農戶的收入不景氣,人均年純收入約3600元,三家村是該鎮的貧困村寨。
1994年3月,由於條件十分艱苦,原三家村教學點的老師調劑到就近的岑忙村小學教書,於是這裡的學校就沒有老師教書,這樣學生就得爬山涉水,走一個半小時去就近的岑忙小學讀書,低年級的學生太小,根本就走不動,打算輟學回家。2個村民組就集中起來召開村民大會,一致決定讓羅再友來當老師。羅再友初中畢業后,家裡沒有錢就停止了學業,在家務農18年,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的他,又被推上了代課教師的行業,一干就是19年,羅再友老師1人堅守崗位,從未中斷,他送出了20餘名大學生。
二、立足實際,做好本職工作。
1、巧妙安排課程,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1994年以來,三家村教學點設有小學一、二年級,羅再友老師是唯一的老師,在實際情況下,是無法安排課程授課,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他當時採取“輪番”授課模式,後來他說,一般學生在一節課中,上課注意力只有15分鐘左右,那我就利用剩餘時間,去上另外一個班級的課,學生也有自主的時間來學習。誠然,這樣的授課模式,效果非常明顯,他將一節課,變分為二,上半節課上一個年級,則另外的一個年級就做作業或者讀書。
2、精心備課,合力安排進度,從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羅再友老師備課非常認真,在備課時,根據學生情況及課堂效果來備課,一是備自己,從而拉近學生的距離,避免出現“代溝”;二是備學生,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建立學生信息檔案;三是備知識點,讓自己熟練知識,注重利用知識進行擴展與延伸,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3、加強學習,刻苦專研。
羅再友老師從1996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江口縣中函站學習畢業,文化程度中師,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代課資格證。在2003年參加銅仁地區教育局教師資格證考試,獲得小學教師資格證書。
羅老師白天上課,放學以後,角色轉變為一個地道的農民,繼續上坡干農活,家裡有個次子還在讀大學,所以負擔很重,而妻子在家除了給學生安排營養午餐外,時常忙碌在田間地里。這沒有阻礙羅老師放棄學習,一到晚上,他開始進行學習,圍繞教材來備課,立足農村實際來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至今,他對於教材非常的熟悉,這樣兢兢業業,不辭辛苦的工作,才經常在學期統考中評比中,交出優異的成績。
三、艱苦奮鬥,改變教學壞境。
1、為學校添新課桌。原三家村小學教學點於1975年修建,建築面積350多平方米,有6間教室,開設一至六年級。因學校老化、破舊后,1987年群眾自籌資金維修3間教室。羅再友老師開始教書時,學生用的課桌還是家裡自帶的板凳,異常艱苦。2002年,羅再友老師自己出了2000元錢到縣城訂做了20張新課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壞境。
2、將學校搬進自家。2006年3月,因原校址進一步老化、破舊,出現大量的裂縫,導致不能教學,這給羅再友老師出了難題,他及時向太平鄉教辦上報情況,主動申請將學校搬遷至自己家中,另外在烤煙農忙期間,佔地較大,又將學校搬遷至隔壁外出的兄弟家中,農閑后,又搬回自家屋中,如此往返,他心繫學生,一直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
3、多方呼籲建新校。2009年,大學生西部志願者首次走進三家村教學點,他們不僅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學習用品,還用實際行動呼籲更多的人來參與到支援活動中來,在村小的拆建合併中,三家村教學點有幸保留了下來。三家村教學點得到了市委劉奇凡書記的關心和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縣政府籌資21.28萬元,太平鎮太平中學出資1萬元,於2012年11月28日開展了為期85天的原址重建工作,羅再友老師白天督促施工,參與彙報測量、登記、調解工作和彙報工作。晚上除了加班補課外,還負責做好工程日記,按時向教育局彙報施工建設情況,如今,眼前呈現了嶄新的教學用房,良好的學習環境,明亮的教室、寬敞的操場和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共計240平方米,其中有二間教室(一、二年級各一間),一間辦公室,一間廚房,一間衛生間,新課桌,新餐具,新辦公設施等配套工程齊全。
四、形成合力,為學生搭建結對幫扶橋樑。
1、各級聯幫扶,創建美好校園。三家村教學點新校建后,羅再友老師多次向上級部門申請,得到了各級的大力支持,給學校添置了辦公設施,學生娛樂設施等,還修建了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2、支教增活力,教學添風采。由於教學任務重,2013年3月,學校先後迎來了2位貴州省“愛心之家”支教團老師,羅再友老師介紹學校實際情況,讓他們適應教學環境,2為支教老師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在艱苦的環境下能沉下心來,老師們和藹可親,待人熱情,無私奉獻,積極配合教學工作。老師們非常關心學生,周末到縣城裡給學生購置學習用品,學習資料書,買了毛筆,課餘時間陪學生們參加課外活動,手把手教學生練習書法,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
3、結對聯幫扶,保障學生就學。羅再友老師向支教唐博野老師介紹13名學生情況,課後他們對學生進行家訪中,唐博野老師才知道這些學生大部份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家裡只有爺爺奶奶照看,學生基本都是貧困家庭戶,他們擴展幫扶渠道,爭取幫扶助學資金,目前13名學生有5名已經得到了數名外省支援者結對幫扶,每人每年支助1000元助學金,直至初中畢業。
五、敢於創新,走素質化教育發展道路。
羅老師說,三家村教學點相鄰的兩個村寨怒溪鎮駱象村官州組和老寨坡有100餘戶620餘人,以前兩組的一、二年級學生就在這裡讀書,可能明年就會有學生一些過來讀書,我們要穩定學生,把學校辦好,把教學質量提上了。他向教育局介紹情況后,已經獲得批准辦三年級,讓學生畢業后,就直接去鎮上的小學讀書。
羅再友老師曾在教學評比中榮得13次殊榮,他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讓學生從生活去學習,培養學生能吃苦,會吃苦,敢吃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勞逸結合,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如今,三家村教學點以多媒體為載體,通過打造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路,來擴寬學習渠道,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樹立榜樣,加強社會實踐能力,開展“學用轉換”活動。也將通過法制,道德,科教等活動,開展素質教育活動,提升學生全面發展,做好村小試點工作。也將進一步完善教學教務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再創成績,將教學點越辦越好。
六、默默付出,為構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除了教學外,羅再友老師積极參加三家村的集體事務,他一直是村裡財務管理員,村裡的開支情況,都是他在管理。在群眾的寄託和信任下,他參加了集體的建設事務,矛盾調解工作等。他樂於助人,默默付出,無怨無悔,把愛灑在大山,為構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從群眾中了解到,羅再友老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也是群眾心中的模範。是啊!他在山區奉獻了19年,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平凡工作中體會到一位教師心繫大山的崇高師魂,農村教育發展任重道遠,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從未退縮,默默耕耘,心繫於大山之間,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增添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201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