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被動”一詞,就難免讓人想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人定勝天,以及如今社會所普遍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被動”走向“主動”,去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主動”不同於“主觀能動性”。“主動”是有所時間限制的,而做事後英雄,放馬後炮,這能算是“主動”么?很顯然,這還是“被動”,表面上看很“主動”,實質卻是徹頭徹尾的假“主動”,這也不是真正地做學問,也不是真正地做人做事。之所以會認為事後英雄和放馬後炮是“主動”,是將“主動”和“主觀能動性”二者魚目混珠、不辯真偽了。而“主觀能動性”的概念相對而言較“主動”大些,假如說“主觀能動性”是一個整體,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被動”,則另一部分就是“主動”了,“主觀能動性”貫穿於始終。在其中,有一個“被動”和“主動”的分界線,這就是“質變”,也就是事物是否發生了變化,在事物發生“質變”之前去做它的話,此謂之“主動”,相反,在事物發生“質變”之後去做它的話,此謂之“被動”。那麼,我們如何去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呢?我們如何去做好事情呢?我們如何去處理好人際關係呢?
要和諧地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要滿意地做好一件事情,要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就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主動”。如果我們還是沉寂,還是“被動”,那麼我們將繼續重蹈覆轍,在前人失敗的道路上繼續鎩羽而歸。為此,我們要“主動”。
“主動”地去做,拿我國來說,有很多的範例,在世界其他國家或者是組織範例也比比皆是。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建設做的還算及時,可是奏效卻成反比,越反越腐,或許是朱鎔基總理沒有根治腐敗問題,雖然“主動”出擊了,但是收效頗微;還有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建設,比以前是進一步了,至少我今年就經歷了兩次民主選舉。一次是間接選舉,是在我老家農村看到了選民榜,以選民的身份參加了,也是我有生之年首次看到這種激動人心的民主。另一次是直接選舉,我以一個選民的身份參加了選舉,第一次行使了公民的選舉權,雖然所選的人我毫不知情,事迹之類的算我孤陋寡聞,能夠行使公民權已經讓我喜出望外,這也讓我對將來的民主制度還是抱有很大的信心。世界性的“主動”措施有“聯合國”、“北約”和“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對以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儘管它一直被操作在美國人手裡,可是他對世界的貢獻無可厚非;“北約”與“華約”的對峙結束后,一定程度上對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北約”想調皮,可是世界主流不讓其再搗亂了;“上合”協調整個東亞國家的利益,為的是東亞國家自己“主動”地解決潛在的問題,而不需要自認為是“世界警察”的美國來插手。
經濟上,我們國家的政府就做的很好。首先是政府認識到農業是基礎,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的主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十六次會議於1958年6月3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這項決議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次起義、運動、革命,無論是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是黃巢的“天補均平”,還是李自成的“均田免糧”,以及太平天國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再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中之重,正是如此“主動”關注,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全心全心為人民服務,才會贏得了農民對我政府的一致好評。
文化上,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就提出了文化建設,即“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大發展”“大繁榮”要求文化出現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局面,針對文化建設“主動”出擊,走向世界,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如中國電影、中國製造、中國文學等等。還有對於我國的“人口問題”,我國政府做的還是比較好,提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才讓世界總人口70億的數字遲來了五年。
通過上述論證,可以看出,“主動”的表現在於防患於未然,在於放眼未來,制定一些相關措施、規劃、計劃、大政方針……也可以看出“主動”的益處所在,“利”遠大於“弊”,因此,我們何不再“主動”些?如果我們不“主動”而是選擇“被動”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首先在政治上的表現,貪官污吏猖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時候,政府才站出來,不然如何越反越腐。因此,對於反腐問題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一點也不能放鬆,要抓幾條大魚出來,要學一學朱鎔基總理的勇氣,但是不能全都給送到“斷頭台”,要抓典型,要有標準。最好是不要殺頭,而是將其剝奪自由權,讓其餘生在監獄中度過,再多的“錢”也贖不出來。否則,大魚放到海中之後,仍然可以馳騁。
文化上,“小悅悅”事件發生后才呼喚道德,難道以前就沒有存在道德問題么?不是這樣的,而是“小悅悅”的反響太大了,到了不追究不行的地步。為什麼我們總是做着一些“補課”的反覆?這好比上大學了才學做人,而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去學習做人,我們將順序顛覆了,為什麼會這樣?顯然是沒有“主動”學習,而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做事後英雄,不僅成了習慣,而且備受青睞。
為什麼“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才給食品安全立法?為什麼“地溝油”問題出現之後才強調食品安全與環保?為什麼當人們露宿街頭的時候才會調控“房價”?為什麼地震發生之後才追究“豆腐渣”工程?難道我們還要這樣“被動”下去,做事後英雄。“被動”已經讓我們吃的苦頭太多了,我們不能再這樣了,我們要“摸着石頭過河”,“主動”去做事,不因人熱。
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還是政府,我們“被動”太多了,“主動”太少了。居安思危,飲水思源,人類要“主動”思考才會生存的長久,社會“主動”行動才不會出現道德危機,政府“主動”才會贏得人民的支持,政黨“主動”才會永葆青春,每一個人“主動”才會少走彎路而早日走向成功。
追求
2011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