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講述的朱德同志在太行山地區率領八路軍主力在1938年到1940年抗擊日本者的故事。9月10日,我們在教師節這一天觀看了這部影片,重溫抗日將士的英勇與無畏。
這部影片給我的最大的震撼是,它沒有照舊模式,把日軍塑造成兇殘無道只知殺的愚蠢者,在八路軍、游擊隊的伏擊下馬上就崩潰了。《在太行山上》,無論是平型關伏擊戰還是保衛最高點的保衛戰,都有日軍的主動對抗抗。日軍對中國是早有圖謀的。日軍擁有的山地圖,比中國人繪製的還要詳盡細緻!他們對八路軍游擊隊也深有研究,知道共產黨員善戰游擊戰,靠地勢取勝,於是派出了他們所謂的“名將之花”山地戰專家阿部田秀。而且他們還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敵人啊!想到這些就不禁讓我毛骨悚然!影片以它的硝煙瀰漫向我們透露着:我們的敵人是強大的!由此我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英勇機智是肅然起敬,升起一股親切的感激之情。
紅色電影對於年輕的一代越來越遙遠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寧的時代,生活在發展的 潮流中,生活在日益強盛的新中國,感受不到舊中國的苦難,感受不到民族受到壓迫侵略的苦痛,感受不到中國人民對侵略者的深重仇恨。而且,一些蓋有主旋律標記的戰爭片曾一度讓人感到道具和背景粗製濫造、導演和演員缺乏真實的戰爭體驗、泛濫空洞枯燥的說教、以政治情感代替審美情感,因此喪失了好多觀眾。這不由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雜文《宣傳與作戲》中的一段話:“就是那剛剛說過的日本人,他們做文章論及中國的國民性的時候,內中往往有一條叫作‘善於宣傳’。看他的說明,這“宣傳”兩字卻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對外說謊’的意思。”
但是,這部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同時跨上了新台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沒有了枯燥煩人的說教、沒有粗製濫造和過分的誇張,有的是不可辯駁的邏輯、兼收並蓄的生花妙筆、生動壯觀悅人耳目的影音效果。《太行山上》,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里程碑。普通觀眾看國產片,終於有了而不僅僅是找到了“看大片”的感覺! 這部讓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觀賞性非常強。看慣了歐美大片新奇、艷亮、勁爆的視覺效果,我們都已經出離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一再地被震撼外加震撼。可《太行山上》則不同,絕大多數的道具,比如八路戰士的大刀和磨損的破槍老套筒、民兵崔隊長磨得寒光凜凜的幾跟標槍、指揮員用的地圖、系的破皮帶,都跟臨摹的文物一樣;再比如鬼子軍官的軍裝、佩刀、勛略表、野餐飯盒,小鬼子的鋼盔、三八槍、大頭皮鞋,也都是精工細做,特別是鬼子們用的三八槍,黃澄澄的槍托,寒光閃閃的槍刺,與現役士兵保養的沒有什麼差別,再看那一拉槍栓退出叮噹作響、黃燦燦的子彈,跟上個月剛從日本運來的沒有什麼分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大多數日本角色,都儘可能多的由真日本人來扮演.
在日寇侵華戰爭中,華北地區因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成為日軍的主要突破口。1937年,八路軍朱德總指揮奉黨中央命令,率領剛剛改編的115師、120師和129師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朱德見到國民黨在山西的統帥閻錫山,表明我軍抗日決心,要在平型關打一仗,並要求友軍配合。可是只想“守土”的閻錫山,表面上答應配合卻遲遲沒有行動。
平型關伏擊戰上,鬼子進了伏擊圈,日軍的重輜車輛也進入伏擊圈了!我軍還沒有任何行動,指揮員還在耐心等待尋找最佳的開火時機,指揮部里的林彪毫無表情的臉上只有冷酷與堅決。觀眾們感到大戰前的壓迫心理越來越重急不可耐的時候,指揮員才命令開火。一下子就是雷霆萬鈞的萬炮齊鳴,手榴彈可勁兒往下招呼,輕重機槍鐵掃帚一樣猛掃,步槍是打一槍隱蔽觀察一下。當鬼子叫來飛機轟炸助陣的時候,林彪命令:“衝下去,跟鬼子纏在一起,看他怎麼轟炸!”高明!
板垣找到我軍的制高點不惜一切代價的攻擊它。可見板垣師團還是很有戰鬥實力的。電影中有這麼一幕,日軍馬山就要攻上山頂了,增援部隊還沒到。山上的我軍彈藥打光了。大家都抽出大刀來要與日軍肉搏。這時日本的一個下級指揮官下令“子彈退堂”,拼!這時日本兵真的都把子彈給退出來了,然後是大刀對日本的38軍刺。面對着日軍排排整齊的裝備精良的軍用刺刀,我軍毫不猶豫毫不膽怯,場面很是壯烈。退齣子彈與你單挑是什麼意思?日軍沒有對手無槍支彈藥的八路軍進行機槍掃射,而是刀對刀,肉搏。我想一對一的打服你,在精神上打服你!這是多麼可怕的想法呀。
《在太行山上》沒有對八路軍作神話色彩的描摹,也更真實地描摹了深受武士道精神教育的日軍。但是,任憑日軍怎麼強大怎麼深受優良教育,他們沒有中國軍民的大無畏精神,沒有中國軍民為了保衛民族的獻身精神。正義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一個結婚才三天的小媳婦送着自己的心上人上了前線。在精神與意志上,日軍已經戰敗了。日軍指揮受到電信,日軍遇上了一批從沒有遇到過是敵人“個個能拼刺刀”!板垣焦急地走來走去,苦思彌想,突然恍然大悟“是八路軍!是八路軍!”我驕傲啊!
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八路軍115師將士僅憑着赤子之心和頑強的鬥志,在朱德總指揮的部署和林彪、聶榮臻的指揮下,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大墳場!
1937年9月25日,這是震驚中外的一天,是記錄史冊的一天。中國軍民把狂妄的板垣師團打敗了!這是日軍自“七七事變”以來甚至甲午戰爭以來,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中華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敵人都不能打敗的!平型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八路軍也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烈擁護。
可惡的小日本在地勢上明顯受虧,就採用了空戰,轟炸我方。依我軍現有的裝備,還沒有能力與日軍的敵機作戰。朱德總指揮分析了兩方的力量對比,派遣129師先遣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搗了他們的後方陣營,摧毀了日軍的空軍優勢。
另一處,雁門關大戰,雙方力量懸殊,國民黨私自撤兵,見為難而不救。民黨愛國將領郝夢齡以身殉職!八路軍獨臂團長賀炳炎殺得渾身是血,雁門關依舊告急!日軍佔領太原城。已經取得良好開端的抗日形勢發生了逆轉。八路軍奉命向南轉移。同時,八路軍在晉東南發動群眾,建立敵後根據地,主力部隊跳到外線打擊敵人。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只帶少數警衛連隊與敵周旋,處境十分險惡,幾次與敵遭遇,但都化險為夷。
在敵人後方,一間普通的教室內。東路軍將領召開會議。衣着反差鮮明、戰略意識各不相同的國共將領,一起共商抗日大計。朱德總指揮的幽默和深刻,不時博得雙方將領的掌聲……
寒冷冬夜,朱德替剛入伍的小戰士站崗,望着漫天飛雪,心中想到蜀中父老,吟下著名詩篇:“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
八路軍為抗戰,生死兩不顧;國民黨棉大衣白手套,不出兵卒卻要求“收回”荊州。同為中華兒女,為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在我們心裡,早已明白,誰才是真正為中國着想,誰才是真正在救國救難,誰才是人民的福星。
塞外張家口,不甘失敗的日本侵略者將希望寄託于山地戰專家——“護國之花”阿部規秀。寺內壽一大將舉杯:“阿部中將及諸君此次出師……一定會馬到成功!”
河北黃土嶺。八路軍與阿部率領的日軍激戰正酣。阿部規秀被我軍擊斃。日軍朝野震驚,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不斷勝利的八路軍,在太行山區站穩了腳跟,建立起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使太行山成為中華民族的脊背。
觀看完這部影片后,有幾個鏡頭還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環重現。實在是太真實、太驚心動魄、太感人了。我把他們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影片開頭,幾個日本高級軍官在飛機上議論:
粘下地說:“中國所謂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黃河;所謂山東山西的山就是這個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說:“我們從滿洲一低頭,過了山海關門洞,就是這開闊的華北大平原。” 粘下地:“中國有句古話,“扼太行者立於不敗之地”板垣:“這中國的太行山的面積,怎麼看怎麼象我們日本國土,更象是中國大陸的脊樑。”阿部田秀:“我們斬斷太行山就是斬斷中國人的脊樑”。可平型關第一次交鋒,就讓日本侵略者冷不丁吃了八路軍當頭一棒,沒斬斷別人的脊樑,卻狠狠地崴了他自己一腳。捷報傳出,舉國振奮。
在老爺廟上,八路軍李天佑團率先佔領制高點,但1937年的鬼子都是訓練有素、凶頑強悍的“武士道”,把子彈都打光了,鬼子還是踩着同伴的屍體,眼都不眨地往上頂。狹路相逢的時候,八路軍舉起了大刀和折斷了刺刀的步槍,怒目而視;而鬼子們也毫不含糊,一聲“上刺刀、退子彈”的口令之後,拉槍栓退子彈的嘩啦聲和叮噹聲響成一片,然後就紅着眼、挺着溜長的大槍刺刀、一步一個腳印兒的往上真招呼。然後就是要怎麼狠就怎麼狠,要怎麼真就怎麼真、要怎麼嫻熟就怎麼嫻熟的肉搏。
肉搏中有兩個鏡頭最值得一提,一個是有個鬼子軍官,刀法嫻熟,一連劈殺了好幾名八路。有個八路槍已經拼丟了,看到這個鬼子兇悍,空着雙手就抓他的刀,割裂肌肉的倭刀滴答落血;鬼子哪兒能含糊,一挺腰把刀頂進了八路的肚子,八路嘴裡噴着血往前自己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動彈;鬼子背後同時衝來兩名八路,兩把刺刀同時捅進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戰鬥。鬼子跪着死了,手裡還死死抓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勢撲在跪着的鬼子頭上,這個造型一下子就刻在了我的心裡。另一個鏡頭是敵我兩個傷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視着。鬼子傷兵是個軍官,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迅速的抓起來;八路傷員傷更重些,半舉着大刀嚴陣以待。鬼子一用力,八路也順勢把刀一挺,沒想到,日本軍官並沒有刺向八路,而是把迅速抓來的刺刀,絕望的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驕狂的鬼子屢次不能得手打不贏就自殺,並不是怕被軍官槍斃,也不是怕被八路打死,而是兇悍的賭氣,打不贏就賭氣自殺。這太符合日本法西斯軍人的性格了,你要導演日本鬼子跪地求饒,真太不真實了。不但鬼子會罵你,觀眾也會罵你。
戰鬥結束,打掃戰場時。八路軍發現一個受傷的日軍。讓衛生員給他包紮傷口,當衛生員正在給他包紮時,可惡的鬼子竟然在背後偷偷抽出軍刺,刺向了這位戰士。鏡頭頓時在那時凝止了,緩緩地隨着衛生員身體向後倒去,當衛生員在倒地一殺那,軍帽脫落了,一頭烏黑的長發散落下去……八路軍小戰士憤怒了,日本兵驚呆了。是個女兵!這讓我想到那位美國記者的話“不是我要作為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是上帝把我造成這幅模樣的。”
朱德帶着美國女記者去採訪副參謀長左權,只見左權斜歪着睡著了。桌上攤了一封寄有北北小手印發家信和一封剛寫好的回信。左權妻子在信上寫道“……家裡沒有條件去拍照,寄上北北的小手印……”。左權在回信中說“……經歷了4天3夜的戰鬥……我一回來就首先給你們回信……如果真的戰死了,我沒有遺憾。唯一的遺憾是我們的女兒我連一面都沒有見上……”。我聽到旁座有抽噎聲了。影片最後,左權還是戰死沙場了,我心中不停地念叨着一個名字“北北”……
朱懷冰與八路軍衝突被俘,釋放他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他原來很瞧不起的農民游擊隊員,他說,“你是不是崔……崔……”, 那人認真回答:崔二蛋! 大家都笑了。朱懷冰代表了一批國民黨人,他們自持受過高等教育,更咬文嚼字假清高,也不屑於那些農民游擊隊,不屑於游擊戰,而農民游擊隊的對待戰爭的那份自然和從容,也是這批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還有,賀邴炎(梁家輝飾),郝夢齡(劉德凱飾)兩個各代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軍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氣節。他們同時登場,各占重要篇幅,表現出來的則都是中國人,沒有國、共之別。只是最後國民黨人郝夢齡英勇獻身,共產黨人賀邴炎雖然被迫撤退但是活着!
其他的場面象日軍焚屍燒灰,已經被八路軍入土安葬的日軍屍體被同夥刨出來投入烈火焚燒的場面,非常有炮灰感;身負重任、氣焰囂張的阿部,掘墓焚屍;不僅殘殺被俘的游擊戰士,還向被八路軍釋放的日本同胞舉起屠刀!半裸的年輕的二等兵三木仰天哭天搶地的喊着:“天皇殿下!八路軍優待我們,皇軍卻殺害我們,這是為什麼?天皇陛下,皇軍必敗!”隨即縱身跳入火海。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再有就是國軍坦克,活活碾死鬼子兵的鏡頭,也很精彩,很逼真,很解氣。
《太行山上》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推出的巨資力作。在思想性方面,本片將以往的陳詞濫調和空洞說教一風吹盡,站在新的高度回顧歷史,立意頗新。該片歌頌八路軍這支鋼鐵雄師,緊緊的抓住八路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個法寶,全片線索緊緊圍繞毛澤東軍事思想、人民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展開。國民黨狂妄地向朱德要“秘訣”,朱德就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是秘訣!”
看到這裡,我不禁反思中華民族正在經歷的偉大復興。苦難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內亂、被少數民族入侵、征服,歷史上多次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人口死亡三分之一的現象都曾經出現。但是,每次內亂和外族入侵的大亂之後,都會有一個中華民族重新振作的大治。以西漢徹底打垮匈奴為標誌,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偉大復興;以盛唐徹底打垮突厥為標誌,是中華民族第二次偉大復興;以徹底打垮日本軍國主義開始,是中華民族第三次的偉大復興。
這次的偉大復興與以往的復興絕不相同。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所僅存的。具有最長歷史的人種進化、基因優選、雜交優勢;人類歷史最完備的農耕生產方式和農業文明、封建制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都屬於我們這個民族。在1644年以前,中國、中華民族的農業文明和封建制度,相對於周邊的民族和國家而言,都是先進的。中國幾千年積澱的農耕文明,使得人民的風俗、禮儀、法律、宗教完整和諧的融為一體,禮教即法律,風俗即法律。任何一個外來民族,打垮一個或幾個漢族政權,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即使象蒙古一樣的雄強的民族,都沒能將漢族移風易俗,永成臣虜;相反,在大多數時候,入侵者都被中華民族所同化,溶為一爐。但是,這是1840年以前的歷史。到了1840年以後,這個同樣是原來的太陽照耀下的世界,相對於中國和中華民族而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840年,特別是1895年之後,中國的封建制的農業文明,開始不可逆轉的落後於歐洲和日本的資本主義。甲午戰爭,我們這個老大帝國在與一個新生強權的決鬥中黯然敗北,慘遭無情掠奪。這個變法求強的日本吃到了掠奪的甜頭,胃口越來越大,《田中奏摺》體現出了日本統治階級吞併中國、滅亡中華民族的狼子野心。朱德說處心積慮、訓練有素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是“最兇惡,最猖狂”的敵人一點不假。1937年,中國、中華民族的氣運,以同時代的世界強國為坐標系,低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1937年,中國、中華民族的氣運,以自己的歷史為坐標系,低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然而,就在1937年的9月25日,也就是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大捷的這一天,中國的歷史再次出現了巨大的轉折。100年來,對於強暴的帝國主義,中國、中華民族,幾乎沒有打過一次揚眉吐氣的勝仗,而在這一天,八路軍狠狠的咬了日本軍國主義一口,從次開始,勝仗越來越多,人民軍隊越打越強,最後終於打垮了日本軍國主義。1937年9月24日,是中華民族的谷底,而就是從這一天的次日,中華民族第三次偉大復興,悄然拉開序幕。這是何等振奮人心的一個發現!這是何等該讓人感激的一個影視作品!中華民族低在谷底的時候,都不能被最兇悍、最猖狂的敵人打敗、嚇倒和征服,難道我們擁有了全系列的核武器、宇宙飛船上天、聯合國里大權在握的時候,我們能再甘作某族、某國的臣虜嗎?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永遠不可戰勝,任何別國他族,無可改變、無可逆轉、無可奈何!
我們每次觀看一部紅色電影,都會重思中華民族的復興,重識“英雄”的概念有,重感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無畏和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朱德在替新兵小戰士站崗時,幽幽地緩緩吟出“貯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單衣,夜夜殺倭賊”。片尾,站在雄渾的黃河日落前,朱德再次感嘆:“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都是內戰,這次終於和日軍面對面了……為了我們的民族,盡到一個老兵的責任吧……”。這都值得我們深思啊。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在太行山上》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