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學習心得>在長三角名校長高級研究班的學習心得筆記

在長三角名校長高級研究班的學習心得筆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英國曾經有一個學生智商被老師錯誤評價而進入到弱智學校,結果家長告到法院。

  我上中學時語文老師讓我們寫命題作文“倉廩實而知禮節”,我寫了一個相反的命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舉了屈原衣食不足心憂天下的例子、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的例子、共產黨部隊小米加步槍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例子、國民黨執政時的腐敗的例子等,從反面來論述這個問題。我很得意,覺得自己的想法很獨特。作文本發下來,我驚呆了,語文老師用紅筆寫了很長一段話批駁我,話說得很重,意思是我這個學生思想有問題。我當時的心情非常沮喪,內心充滿着無助,卻無處言表。現在想來,其實不過是一個未成年的學生的一些偏頗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並不一定是錯誤的;作為老師不能簡單地劃一個紅叉。後來我想,也許一個少年的獨立之思想、批判之思維的萌芽就這樣被扼殺了,如果長此以往,這個少年將來不是走向順從、就是走向極端。去年我見到這位老師,我趁酒熱之際,壯着膽子向老師提起這件事,也許是我內心的結到現在已然存在,潛意識裡還是期望她能當面重新評價一下我的作文。我無助地望着老師,遺憾的是,老師卻已經忘了還有這樣一件事。二十七年過去了,學生心中的結還是沒解開。心結未解,陰影猶在。這使我想起了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就像配錯了葯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教育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校長不能用20世紀的知識去領導21世紀的學校,所以校長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反思自己的辦學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培養的是未來的人,所以校長要有對未來的敏感,思考教育發展的趨勢。

  校長還要培養學校的未來領導者,着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ipad, iphone在全球的成功說明,蘋果公司預測到了客戶的未來需要。

  學校也要預測未來教育的需要。美國私立學校聯盟主席提出“ischool”的新概念。

  Ischool:

  Innovating,創新。對變化的應對,對未來的預測。

  Inquiring,探尋。尋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Inspiring,激發。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能量

  Interconnecting,聯結。地區、國家、全球之間的學校互聯共享

  我們學校目前的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服務於老師,為老師的教提供支撐;如何服務於學生,為學生的學提供支撐,是我們下一步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應該注重轉變的。

  我們的校園網目前的功能還很單一。如何將校園網建設成為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社會互動的技術平台,實現師生互動、家校互動、學生論壇、翻轉課堂、國際交流、教學研究等管理功能和教學功能。

  同時加強網絡素養教育,避免網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學生上網時間過長、上網成癮、遊戲過度、以及網絡上的非法和不當行為。

  一個學校的規模多大是合適的?我問過美國的校長,他告訴我,校長能叫得出每一位學生的名字就可以了。在美國,大部分中小學校的規模是幾百人,上千人的學校很少。這次考察了上海的十餘所學校,規模都在千人之下。

  一個年級的規模多大是合適的?管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領導最多能管理好12個人,最合適是5至7人。一個年級最好是12個班級以內。

  一個班級的規模多大是合適的?我兩次去美國考察學校所見,大約美國公立中小學的班額數在二十人左右,私立學校在十五人以內。本次考察上海十餘所學校,班額數在40人上下。據了解,浙江省要求,優秀示範高中的班額數要控制在40人以內。

  規模與效益、規模與質量之間是什麼關係?規模太小,沒有效益。規模過大,影響質量。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學校規模、班級規模。小班化是教育管理的國際趨勢。

  反觀安徽基礎教育,我們似乎還正處在做大、做規模的階段,還處在外延發展的階段。而江浙滬已經開始走向做小、做精細、做內涵的階段。作為馬鞍山,我們應該藉助學生數逐年下降的機會,逐步實現小班化,應該慎重撤併學校,我們今天撤掉一所學校容易,明天設立一所學校也許不易。

  深化課程改革,必須進一步把握學科屬性,我們要從宏觀上把握,作為一門學科,它的本質屬性是什麼?我們究竟應該讓學生學到什麼?這不僅關係到課程設置的目的,也關係到老師教學的着眼點與出發點,關係到教學的方式方法。

  比如數學學科,是自然科學之母,主要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數學的邏輯、嚴密、簡潔、對稱等,是其鮮明的學科特質。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價值很大。

  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在中學階段主要訓練學生什麼?我認為主要是求真求實的科學素養和操作能力。自然科學某種意義上也是實驗性學科,應該加大實驗教學的比重。

  政治、歷史等社會、人文學科,在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責任感、使命感、價值觀等),而不僅是基本知識。這樣的學科應該更多地採取討論式的教學方式。

  地理學科在中學的學科屬性比較模糊而尷尬。其實中學地理學科更多地帶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地理學科教室,增添動手與實踐的元素。

  語文與英語是語言學科,其實,也是人文學科。應該注重這兩個學科背後所傳遞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能將這兩個學科肢解為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而忽略了其不可代替的人文意蘊。因此閱讀教學要加強。

  體育學科的本質屬性是健康而不是競技;藝術學科的本質屬性是審美而非創作。

  技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科的本質屬性是應用而不是理解,是會而不是懂。

  當下的中國基礎教育是否存在“教育過度”的問題?幼兒教育小學化、兒童教育成人化、學科教學難度過大、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過長而睡眠與運動不足、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教育過程中管理過多而自主不足、統一要求過多而選擇不夠等等。

  教育是靜等花開,靜下心來,傾聽花開的聲音。現在教育的功利與浮躁,使人沒有心情等待花開,只想結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這個浮躁、短視、功利的時代,人們甚至已等待不了一棵樹的長大,等待不了一個人的成長。

  “偽”即“人為”。教育即生長。忽視學生成長規律、忽視學生自然生長的教育是“偽”教育。

  學習筆記之五

  學習畢竟不是玩耍,應該有必要的負擔,或者說有意義、有價值的負擔。減少低效、無效的負擔,也即減少無意義的負擔。當學生從學習之中找尋到意義和價值,那麼,學習就不再成為負擔。

  好的課不是老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好的課不是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提出和解決了多少問題;好的課不僅是解決了多少問題,而是激發起了學生多少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而來,並且帶着更多的問題而去。

  我們的課堂與美國的課堂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進一步拉大。我們中學最聰明的學生永遠在做題,美國高中的學生已經在做真實的研究。

  世界在變,我們的教育不變,是當前所有教育問題的根源。

  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精英教育戰略和實施途徑,有的國家是顯性的、有的國家是隱性的。中國的精英教育、英才教育,在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政策語境下,鮮被關注。

  多樣化是公平的需要。高層次的公平應該是多樣化而非統一化。滿足不同層次的不同需求,為不同的人提供適合的教育,是高層次的公平。

  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起點,其公平的內涵主要在均衡的層面,保證起點的公平;高中階段教育的公平,主要體現在多樣化、特色化的層面,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我們應該站在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高中階段教育的多樣化。

  高中教育的多樣化,主要是學校課程的多樣化。為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多元的可選擇的課程,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服務。

  2004年世界銀行的卡拉霍夫報告了一項關於印度高低“種姓”智力的實驗結果。現代印度社會中還保留着古老的種姓制度(等級制度),世界銀行的學者卡拉霍夫在印度農村做了一個實驗。她從六個村子隨機挑選了一批十二三歲的孩子,然後每個村抽一名孩子,組成許多六人的小組,讓他們按組參加一個數學小測驗。她把這些小組分成兩類,一類要求孩子當著他人的面說出自己的種姓,另一類則不要求。測試結果是驚人的:第一類小組的低種姓出身的孩子比第二類小組的低種姓出身的孩子平均得分要低18%;也就是說,僅僅是說出自己的低種姓身份就足以打擊一個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也往往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貼上好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籤,事實上這種標籤,會讓學生形成心理暗示,並且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強化肯定與激勵,慎貼負面的標籤。

  校園裡師生的衝突發生之時,正是教育發生的時候,解決這個衝突,教育就有了結果。孩子的缺點不是用來恨的,是用來改變孩子的切入口和機會。生命有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師生關係是教育的第一指標。讓學生喜愛我們的老師、喜愛我們的學校,是教育的前提。當學生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學校之時,你的教育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我們的基礎教育不僅存在教育過度,也存在過度保護。少數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實際上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前些天,高二年級一個班級準備組織為期三天的徽州遊學活動。我在上海學習,國慶假期回到學校,家長給我打電話,質問學校為什麼同意班級組織這樣子的活動,學生安全出了問題怎麼辦?另外還有幾位家長打電話到教育局保衛科反映,希望教育局阻止學校的活動。我很驚訝,也很無語。我告訴家長,我們不僅組織到徽州遊學,還組織學生去北京、上海遊學,組織學生去美國、英國、日本遊學。我電話里告訴這位家長,如果你不同意你的孩子去沒關係,可是這位家長不僅不讓自己的孩子去,也不希望別的同學去遊學。我很遺憾,如果二中17歲的高二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不敢外出或不能外出,那麼我們究竟在培養什麼的人,怎麼樣培養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兩天的徽州遊學活動非常成功。

  日本學校組織學生活動,學生如有意外傷害,家長會寫信給學校,說:給學校添麻煩了。我們極少數家長,孩子還沒出門,首先要求學校給予承諾,保證沒有任何意外。過度的保護最終影響的是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

  最近在校園網上看到二中的學生社團“馭火單車社”舉行了一次單車出遊活動。四十幾位同學通過騎行的方式,縱貫當塗,沿江跋涉,至蕪湖天門山折返,單車騎行80公里。“遙途一百六十里 臨江仰望天門山”。這次出遊,並沒有相像中的那樣一帆風順,除了爆胎,有的同學還曾在崎嶇的路段跌倒。他們自己說:“在路上,我們無論流多少汗,遭遇多少坎坷與不順,不變的卻是成功的信念和堅定的意志。團結,友愛,是我們共同的力量!”看到同學們這樣的行動,我為他們高興。

  孩子是老師和家長的影子,成人是孩子的鏡子,我們成人在孩子身上,照見了自己。行勝於言。

  學校的隱喻是家庭。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關係與關懷,學校也是一樣。維繫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關係與情感;學校也是如此,要重視學校中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同事關係、領導與教師關係等等……關懷的本質是從對方出發,給予理解、同情與關心。在一個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員總是關懷最弱勢者,而不是打擊或拋棄他,更多的關心總是給最弱勢者;學校也是這樣,我們應該最關注、關心、關懷的是那些處在邊緣的教師和學生,而不是打擊或放棄。愛生如子,愛師如友,愛校如家。將學校辦成師生心靈依歸的精神家園。

  OECD組織的全球性的PISA測試,有以下幾條結論值得關註:課外補課與學業成績沒有相關性;自由閱讀半小時與2小時對語文成績無大差異;實行小班化不如給教師提高工資;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與學業成績正相關。

  學校的本真是促進人的成長,讓學校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往往成為“善意的摧殘”。現在的教育與教育的本質愈來愈遠。也許我們走得太遠,已經忘記當初出發的理由。

  學習筆記之六

  作為教師,內心要有敬畏,對學生生命成長的敬畏。當我們站在講台上,我們唯一害怕的是誤人子弟。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在於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的改變,人沒變什麼都沒變;課程改革的關鍵在課堂,在於課堂上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的改變,課堂沒變什麼都沒變。

  我們的課程改革,有的可能還是穿舊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拎着新鞋走老路。

  教育要留白。要給學生留有自主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我們佔據了學生的所有時空,也就影響了他潛能和個性的發展。

  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我學習。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機制是同化與順應,學習的關鍵是自我建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一切的學習都是自學。

  教重要的在於聽,學重要的在於講。教師要學會傾聽,關注學生的認知存在哪些問題,教學才更有針對性。學生如果有機會將學習內容表達出來,那麼這種知識的內化程度會更高。

  教師總是講的太多,但並不認識到自己講的太多;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暴露不夠,學生對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想的,老師關注不夠;對於學生的相異構想,關注不夠。

  教師面批,比補課重要。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問題是不同的。

  有些老師不明白自己每個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究竟何在,比如為什麼提問?為什麼讓學生討論?等等,常有茫然性。

  老師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採取的簡單辦法是大量練習和補課。但卻不一定有效。

  學生能自己學會的、大部分學生學得懂的,老師能不能不講或少講。學生要先學。教師覺得是難點和重點的地方,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當然老師要幫助學生先學。

  一堂好課不一定是講得完整的課,但是學生也許覺得是完整的。

  教學要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提問學生不僅是追求學生回答正確,重要的是暴露問題、解決問題。提問讓最好的學生回答,只是代替了教師的講解;提問最好是面向中等靠後的學生,讓他有機會更多地暴露自己的問題。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解惑,或者是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上獲得發展。

  教育充滿着矛盾性:教育事業的無限性與學校教育的有限性;教育目的的倫理性與教育手段的功利性(善意的摧殘);用昨天的知識、今天的教育,來培養明天的人才。

  學校教育沒有真正的市場競爭,各有生存空間。在一個小的區域並沒有完全的同層競爭。一所學校的發展並不意味着另一所學校的退步。

  制度有形,作用有限;觀念無形,作用無限。

  文化是無形的,但又是可感的,文化有時瀰漫在空氣之中。對人有着潛移默化的規範。比如佛教寺廟,濃濃的香火味,單調的木魚聲,威嚴的佛像,讓人不自主的腳步放慢,不敢造次。基督教堂,高高的穹窿頂,長長的甬道,管風琴的脆響,讓人不自主的放輕腳步,不敢喧嘩。

  學校也要建設自己的獨特文化,讓人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學校殿堂的神聖、純潔與教育的尊嚴。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教師學習成長的地方。教育者首先應該接受教育,教師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有人戲言,當你教高中時間長了,你的水平也就只有高中水平了。甚至老師去高考,也不一定考得過學生了。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道”的層面,一是“術”的層面。“道”的層面是教育的信念、是勤勉、敬業、愛生,是用心做教育;“術”的層面是技術、方法,是課堂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改進。

  教育失落的不是方法,而是教育的尊嚴、愛與奉獻;教育落後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教育變異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它的本質。

  智慧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彌補,德行的缺陷不能用智慧來彌補。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對學生的愛的缺失不能用方法和技術來彌補,而教學方法與技術的不足可以用教師的德行來彌補。

  一個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來到今天的社會,會覺得變化很大。當他來到學校的課堂,也許覺得變化很小。

  學習筆記之七

  高中教育多樣化與義務教育標準化,同樣是基於教育公平的理念:為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機會,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高中教育的多樣化,就是要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提供更多的選擇性,以回應學生的不同潛能和不同需求。學生沒有不好,只有不同。

  目前全國的課程改革,基本上還是在外圍迂迴作戰,面對高考這個堡壘和核心,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履薄臨深。走過長三角多所名校,一旦走進課堂,走進教室,發現其實變化很小,差距不大。

  下一步深化高中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增加選修課,減少必修課,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在目前高考改革沒有根本性的變革之前,減少必修課的數量,必須以提高必修課的質量為前提。課程的設計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課堂教學質量可謂精緻、高效。這種精緻與高效,對學生的成長是否具有長遠的意義,還有待探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課堂上不浪費一分鐘,沒有一時一刻不在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在教育人這件精細的工作中,再也沒有比這種做法更為有害的了。”課堂的過度精緻也許是有害的。

  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不是教育之“術”的缺失,而是教育之“道”的失落。教育之“術”的路徑,其實就是微觀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路徑;單純走“術”的路線,並不能走得太遠。而且我們中國中小學的教育之“術”已經是精益求精。教育之“道”是教育的觀念、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尊嚴等等,“道”的失落是價值的失落、方向的缺失,這才是教育的問題所在。

  現代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必須考慮教育的未來,雲平台、雲計算、雲學習……雲時代的到來,也許讓知識不再是力量,教育將回到他的原點:人格的培養與智慧的啟迪。

  現代技術的變革也使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大為增加,十年後的職業有很多現在還沒創造出來。這也要求教育回歸原點:為學生的成長打下牢固的基礎,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從育才變為育人。

  要慎提學校的特色建設。學校的特色其實是學校的本色。學校的特色是內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成長的,而不是建設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長久的,而不是一時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膚淺的;是倫理的,而不是功利的。

  對體育和藝術的重視程度體現一個學校辦學理念之高下。

  教育實踐中的三角關係是教師、學生和學科,只有當三者之間雙向互動起來,教育才真正發生。

  教育史上的鐘擺現象至今並沒解決。

  教育目的:培養人格還是啟迪智慧;培養精英還是培養大眾;培養國家主義,還是培養個人主義?

  教育內容:以學科中心還是以兒童中心?以知識中心還是以活動為中心?

  教育方法:發現式還是接受式?講授法還是討論法?規訓為主還是激勵為主?個別化教學還是班級授課制?

  認知規律:內生還是外爍?演繹還是歸納?聚合還是發散?

  真理本質:相對還是絕對?繼承還是創新?

  全世界對教育的這些根本問題還沒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的看法。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也許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執兩而用中”的中庸思想不失為一種選擇。

  我們的學生從小生活在文明社會,但同時許多自然能力也在喪失。

  人的本質決定教育的本質。

  人是一個兩歧性的存在:實然與應然的矛盾統一;人是預成的,又是生成的;人是現實的經驗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驗的存在;人是事實的存在,又是價值的存在。

  教育是人從事的事業,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本質決定教育的本質。教育要在學生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纏繞中,在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的張力中,在教育發展與功利追求的博弈中,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就是在現實中創造未來。

  教育是社會的複製,又是社會的再生產。教學民主其實何嘗不是政治民主的映像。蘇聯的專制統治與凱洛夫教育學,美國的民主政治與杜威教育學……總是相互關聯的,不能離開社會看教育。

  師生的平等對話是教育的起點。發掘孩子成長的內在驅動力是教育的真諦。

  當下的學校教育有暴力,也有冷暴力。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小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決定着孩子的未來。

  教育不觸及情感,就等於沒有發生。

  執教為師,要有對學生的關愛,對講壇的熱愛。真愛是一切的答案。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在長三角名校長高級研究班的學習心得筆記 標籤:研究生畢業 放牛班的春天 軍訓心得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